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作恶 / 第十六章 儿戏

第十六章 儿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楚大儒收徒的事最终还是盖不住了。倒不是楚先生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而是信使到了上埠镇之后,上埠镇方圆百里震动了,这震波以光的速度又传回了湘洲府,震动了岳林书院。
  之所以派信使去宁家告知一声,是因为楚先生觉得半路劫走了人家的小孩,再不去说一声,有点不近人情,毕竟楚先生又不是人贩子。同时,也想让有些人知道,如果要找这个奇珍异宝一样的小家伙,就别去骚扰宁家了,可以来岳林书院试试。
  可没成想,这震动会如此之大,影响如此“恶劣”。
  楚先生收徒极严,按当今皇帝的说法是,他收徒可不是家事,也不是书院的院事,而是国事。国事可就不得儿戏,而这次先生之草率连儿戏都不如。
  第一,先生从来没有收过未成年的弟子,这次收的却是一个七八岁小儿!
  第二,先生收徒学识、品行甚至长相不佳者不收,这次收的据说年纪不太,却“恶迹斑斑”,更是目不识丁,而且还是一个哑巴!
  第三,先生目前只收过三个弟子,大弟子是当今大夏礼部尚书严先列,二弟子是当今皇帝,三弟子最为低调也最为神秘,乃是当今皇帝登基那一年开科的殿试第一名,是一名状元,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失踪了。成了当朝一大奇案。
  收前面三个弟子时,都是开堂设席,广邀名士,传为一时美谈,成就一段佳话。可这第四个弟子,先生已明确表示是关门弟子,却是偷偷摸摸收的,而且明知盖不住了,也只是草草在“风云别院”,请来岳林书院院长董仕清给主持了一个跪拜之礼,请这站都还没个站样的小家伙敬了一杯清茶,就此罢了。
  听说,院长想讨一杯清茶、一坏薄酒都没讨着,就被请出了别院。气得董大院子拂袖而去。
  不断如此,楚大儒还下了“别院封禁令”:即不得先生招见,任何人不得进入别院,否则杖铁尺百下!
  天下闻名,楚先生铁尺刚硬,下打权臣,上打顽君!——当今皇上少年时,也曾顽劣的很呀!
  于是乎,岳林书院风传:别人金屋藏娇,楚先生别院藏娃!
  天下人、天下事就是怪,你越是要藏,别人越是好奇。于是好事者,好奇者总是能以各种理由来到风云别院附近转悠,不为别的,只为一睹为快!——谁都想看看这个小娃娃是何方神圣?长得如何伟奇?能让楚先生如此待之。
  骚扰者众,楚先生烦不胜烦。他就象一个拙劣的蹴鞠守门员,东挡西拦,仍然防不甚防,漏洞百出,让不少人得以潜入别院,窥探到一枝半叶。于是关于这个小娃娃的来历、长相之传闻,甚嚣尘上。最为经典,也是大家最为认可的传闻就是:
  这个宁庚,长得与楚先生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哈哈,师徒之名只是楚大儒盖在头上遮羞的蒲扇.........
  楚先生终于火了,别以为知识份子不会骂人,他大笔一挥在别院门前写下几个“杀气十足”的大字:“来看的不是东西!”
  他想,读书人都是要脸的,见这几个字,羞臊之下,定不好意思再登门。
  可他错了,大错特错,因为这几个字第二天就失踪了。第三天又出现了,不过不是出现在别院,而是出现在湘洲院最大的文物字画拍卖会上,拍卖时一分为二,分别是“来看的”和“不是东西”。
  最终,被人重金裱饰后的“不是东西”四字被“四海珠宝行”拍走,悬于宝行大厅,招来天下客商云集观赏。——珠宝确实不是普通的东西,喻意十分贴切!悬挂很有档次!
  当楚先生听说“来看的”三字也被人拍走,也挂在大厅时,当场气得差一点吐血而亡.......
  拍走的那一家叫“怡红素手”,是湘洲府最大的妓院........
  .........
  一道圣旨,不远万里,风驰电掣降临岳林书院。岳林书院众学儒在院长董仕清的率领下,设下香案,清水扫尘,红毯铺地,迎接宣旨使。
  宣旨使是一位五品带刀金禁卫,一身金甲护身,内衬黄绸紧衣,外披猩红大氅,足蹬云纹战靴,威风八面。年纪三十左右,一张端端正正国字脸,颇有威严。身后紧跟四名黑衣黑甲的铁卫。
  下了马,进了院,迈步入书院大堂,目不斜视,昂首阔步走上早已设好的高台之上。
  宽敞明亮的大堂之内,众儒山呼万岁,推金山、倒玉柱,呼啦啦拜伏一片。却有一人,站在众儒中间,如标枪一样杵在那,不动不摇,笑咪咪看着台上的金禁卫,煞是扎眼。就象是一片稻谷地,被风吹倒后仍然顽固挺直着的一株粗壮杂草。
  旁边的董院长一头虚汗,连拉带扯想让这人跪下,此人却是泰山一样,高昂着,就是不弯不曲。
  台上的金禁卫眯了眯眼,他自然是看见了,却只能装作没看见。因为他早就听说了,当今圣上答应这位的事还没有兑现,所以他可以不行跪拜之礼。
  轻轻展开圣旨,金禁卫却是一愣,半天没有出声宣读。
  台下众儒不明所以,又不敢抬头,渐渐竟浮起一阵私语之声。董大院长轻轻咳嗽一声,即是表达对众儒私语的不满,又是善意提醒宣旨使,这停顿有点久了。大堂又渐渐安静了下来。
  金禁卫扬了扬眉:
  “恭贺恩师收徒,院考若是落榜,不如回家扛锄!”
  金禁卫字正腔圆,声震梁宇。这家伙竟用上了内功中气!不但声音在大堂里绕梁不绝,还透壁而出,传于四野了。大堂外早已聚集的众多学子也一一听到了。顿时一片哗然!
  宣完旨,大堂里鸦雀无声。宣旨使偷偷看一眼一直杵在那的那个清瘦之人,只见其风骨十足,还是一脸嘻笑。
  “为师接旨!”
  “切!还为师!”董大院长等一众儒生个个撇嘴,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目无君臣之礼的家伙十三分的不满。却也只能心中发怒,眼中冒火,不敢稍言。
  但想想这圣旨的内容,却又一个个偷偷暗喜。楚大儒为人清傲,平日并不招人喜欢,不喜欢他的人发现会有他的窘事发生,自然乐得一见。
  一个不足十岁的顽童,才入学不到数月,要他参加院考,还不得落榜?不落榜就是要院考进入前百,也叫百杰榜。这皇帝是明明白白的在“报复”这位昔日“恩师”了。儿戏对儿戏,妙哉!
  
  岳林书院有学子近万,进前百那都是凤毛鳞角,而且岳林书院一年一次院考,院考都是安排在年末春节之前,已剩不足三个月,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他是神童!
  可是,又有谁知道,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根本就长得一点也不象楚先生的楚先生的“高徒”,确实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神童”!
  说起“报复”,当今皇帝陛下是有十足的理由的。
  当年,皇帝还是太子,已年满十二,却整日舞刀弄枪,不务正业。大夏国以文治平天下,武辅之。一个太子,心无点墨,不通《春秋》,如何了得?
  皇太后十分着急,遍寻饱学之士,入宫为太子授业。却不成想,前前后后来了五六位学富五车的学士,没有一个坚持下来十日的,全被这位太子以愚儒之名打了出去。
  后来正是当时的礼部侍郎严先列主动推荐自己的老师,皇太后犹豫再三之后,也实在找不出更好的人选了,就把楚先生当成“死马全当活马用了”,请进了宫。
  楚先生当时名气已是十分的大了,他名气大不是因为学问,也不是因为官职,其实他是一介布衣,而是因为他当年久试不中。不中的原因也不是他不会文章,而是他太会闹腾。每次科考,都有规定命题,而且也只能行八股论经之文。他却是每次都不按常规出牌,不走寻常之路。
  你要经文论述,他来诗词歌赋;你要治国之道,他来旅游攻略。有一次,他竟画了一幅人物水墨图,图中三位主考一一在列,歪头斜脑,丑目乖张。气得当场三位主考大人,晕过去两位。只剩一位,偷偷把此图笑纳,藏匿不现于人前。十年后,这位主考大人就靠拍卖此画,得以养老无忧。
  他的字是一绝,他的画是一绝,所以又号称“天下双绝”。至于真正的学问如何,他的学生严先列也是说不太清,只是一个劲说,帝师非他莫属!非他莫属!
  皇太后派人去请这位“双绝”之士时,还费了一些曲折。
  原来,这位“双绝”之士久试不中后,便被当时的江南富商严府请去当了私塾先生,教出了一个名誉天下的严先列。后来他的学生高中了,步步高升,他却成了一只闲云之下的野鹤,遨游天下去了。
  太后广发文牒,四海搜寻,终于在东滨之地泽洲某道观中找到了他,据说是他与观中老道下棋,输了银两耍赖不给,被人家给扣下当了人质。找他的人帮他还了赌债,好吃好喝将他请到圣京,却硬是不肯进宫,只是给太后写了一张小纸条,叫人卷好,送进宫去。
  太后看后,哈哈大笑,说:
  “赏严侍郎推荐有功,帝师确实非此人莫属!”
  当纸条传到当时的太子手上时,太子大怒,摔碎了好几个价值连城的花瓶瓷器,一张少年意气的脸气得成了紫肝色。
  可太子气归气,却不得违逆太后。转念一想,不就是又一文弱老迈之庸儒么,有什么可怕的。打将出去就是,他自己受不了了自然逃匿。
  可当这位“天下双绝”到了眼前,进了太子殿之后,太子爷才知道,自己错估了的形势。此人,比顽石还硬,比坚冰还冷,比寒竹还傲,比宝剑更厉......偏偏还长着一张利嘴,一副钢牙,太子根本说不过他。
  而且更可怕的是,他打也打不过他.......一把铁尺,上下翻飞,无孔不入,指哪打哪,逃无可逃。
  第一天,他就被打得遍体鳞伤,嗷嗷乱叫。实在吃不住了,他乘出恭之机,在几名忠心耿耿的太监的掩护下,逃到太后处,一把眼泪一把屎尿的哭诉“楚恶人”的桩桩罪状。
  太后一看,也是心疼得不得了,马上叫来太医,帮太子擦药。这药还没有擦完,殿外已有人来报,说是楚先生的“学生”跑了,他亲自来寻人来了。太子吓得直往太后暖被里钻。皇太后的脸终于整个黑了下来,把楚先生招进来,就说了两句话:
  “本宫答应先生的事,先生尽管去做。先生答应本宫的事,也一定要做到!”
  楚先生却只是深深一礼,上前来,将小太子拎小鸡一样拎走了。
  从那时起,太子殿常有鬼哭狼嚎之声........
  ......
  后来,很多人打听楚先生那纸条写了什么,有一回当今皇帝酒后漏了嘴,群臣听后更是义愤填膺。
  原来他写的是:“可打,可骂,可罚,方可教!”
  太后当时批了一个字:“准!”
  楚先生写的小纸条知道的人不多,但楚先生题在太子殿墙上的题词全天下读书人可能都知道,也正是这个原因,皇帝陛下现在拿楚先生的关门弟子行报复之事,大家也就莞尔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帝王报仇十年也不晚!
  当年题词据说还在那墙上,熠熠生辉:
  “生在帝王之家,学识若是末流,不如下乡锄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