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穿越战国之楚人东渡 / 第九章 莺歌燕舞下

第九章 莺歌燕舞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羋横在乐舞大会之后,又想到了戏曲。这戏曲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娱乐方式,除此之外,也被用来教化子民。羋横打算举行一个戏曲大会,尽管此时的戏曲还很原始,先前,这样的活动,让他得到了丰厚的收入。至于大会的主持者,羋横选择了屈原,戏曲大会的题目,羋横打算选择一些传统剧目。羋横完成这一设计之后,开始安排大会的各项事宜。羋横还是陈宇时,就知道: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二是划分生、旦、净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随后,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这些中原戏曲的情况,羋横是比较清楚的。他打算做一些改良,开发新的戏曲。羋横明白,此时,中原戏曲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表现手段原始,过于重视剧情,道具过于简单,台词抽象难懂等。对于这些问题,羋横决定一一改进,推出供一般百姓观看的戏曲,道具将更精致,服装更华丽,台词更明白。再一个,羋横将提高戏子们的地位,让他们有钱赚,甚至有官做。最后,还要让真正的女人,成为戏子,而不是总搞男扮女装。这些女人,可以给她们的家庭,带来丰厚的收入,这一点,也是他向墨家学的,也只有墨家,肯让女子出来工作。
  这年冬天,羋横开始准备戏曲大会,他先命寺人收集了一些戏曲剧目,又准备了场地、奖品等。羋横决定,命寺人请屈原晋见,商议戏曲大会的事。这是这年十一月初的事,此时,人们忙着冬天的各种祭祀活动,按这时的历法,已经是新的一年了,楚国地处南方,还不是很冷,不用呆在家里过冬。这天,寺人带着羋横的旨意,来到屈原府上。屈原和其他人一样,做着冬日里的各种事情。寺人到来之后,便请屈原府上的家仆通报。家仆立即进入府中,向屈原通报了寺人的到来。屈原明白,羋横恐怕又有新的打算了。寺人来到屈原的书房,通报了羋横的旨意。屈原领了旨,开始准备晋见羋横,他命家仆为自己更衣、备车。待家仆准备好,屈原便出发,前往楚王宫。来到宫门外,屈原请寺人通报。寺人来到羋横的寝宫,通报了羋横的到来,羋横立即命寺人宣见,寺人便前往迎接屈原。屈原在寺人带领下,来到羋横寝宫,屈原向羋横下跪行礼,羋横立即扶起屈原,请屈原入座。羋横命寺人上茶,饮后,羋横向屈原陈述了自己算打。屈原听后,又是一惊,这羋横总是在干这样的事,大争之世,搞这个,不合时宜,恐于国于民不利。想到这些,屈原便劝谏羋横,请求羋横收回成命,并希望羋横励精图冶。羋横听后,又是老声常谈,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不过,念屈原一片忠心,便好言劝慰一番。随后,羋横又解释了一番,这戏曲是可以教化子民、提振士气的,再者,先前的几个大会,也为羋横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