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空留史册说经年 / 第六章

第六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明穆宗隆庆帝开关通商,海盗可以做生意了,那就去做生意吧,没有谁肯在戚帅目光的注视下继续抢劫。
  于是东南沿海终于变成太平天下。
  俞大猷曾经说过,欲与当代豪杰争品色,在于东南;欲与千古豪杰争品色,在于西北。
  完成一件史诗任务的戚帅终于可以把目光从东南移到北部。
  当年号称南倭北虏,如果说倭寇是疥癣之疾的话,北部的游牧民族可是心腹之患。
  1567年12月戚继光奉调京师训练士马。
  隆庆登基,张居正也摇身一变成为次辅,******。
  戚继光却没有因为贫贱之时就投靠了张次辅而放肆,给张居正写信的态度愈发谦卑——比如说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一代战神,竟然卑微到了尘埃之中。
  他只是为了抗击北部游牧骑兵,想法很简单,很直接。大名府是我家老爷子的地盘,鞑子们还在那里放肆,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老爷子?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拉拢好和张居正的关系。
  只此而已。
  徐渭说,余不能病公,人亦不能病余也。
  对于那些为了抗倭而不得不依附于严党一事,徐渭一直耿耿于怀。
  而戚继光却毫不在意,公道自在人心,用不着跟谁解释这些。
  能懂的,早就懂了。不懂的,怎么说都不会懂。
  戚继光调任北方的时候,曾经上书,献了三策。
  上策——练兵十万,一扫北疆,太平百年。
  中策——练兵三万,可以在蓟辽、宣大某一线占据绝对优势。
  下策——练兵一万,只能防守。
  在我们看来,练兵十万,就能永绝后患,这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么?可是当时的士大夫看来绝对不是这样。
  即使和张居正的关系再怎么好,也无法对怼整个士大夫阶层。
  最后戚帅只能委委屈屈的练兵一万。
  1568年,戚帅受命总理蓟州镇(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昌平、保定练兵事务,节制三镇总兵以下将士。后改任总兵。
  张居正虽然没有说服(或许他自己也不愿大动干戈练兵十万)其他人,但戚继光还是得到重用,成为宣大蓟辽一线最重要的蓟门总兵,迎面面对的就是凶悍的游牧民族——蒙古。
  至于那时候的女真一族,算不上渣一般的存在也强不了多少。被李成梁当作木偶一样摆弄,想要军功了,就去灭个族,然后扶持下一个部族,养大之后再灭族,获取军功。
  如是往复。
  蒙古骑兵,在明朝依旧是强大的存在。
  朝廷并没有允许戚继光练兵十万,但却允许他调集浙兵(戚家军)来到蓟门。
  所以当时戚继光北上可不是一人去的,带着他打倭寇的两万人北上的。
  这可又跟当时制度不符的。当时都是用当地卫所的兵,然后将领一人上任,所以由此可见,在戚继光在蓟门上任伊始,就得到了张居正、谭纶为首的文官支持。
  之前说过在明朝,武将最高官直到总兵。
  当时的北边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防御节点很多,总兵也是一把一把的。
  戚继光到蓟州以后,所有的武将发现,随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到来,蓟州的高级武将全部调离了。
  这样戚继光就避免了要去面对那些“老前辈”的掣肘。
  虽然如此,更重要的是还有文官的指手画脚。
  之后经谭纶提议,蓟州等边地的文官不得干预军事,并且主张戚继光在三年的练兵期内可以不受言官的批评。
  这种提议,要不是极度看好戚继光,而且真心实意想要做一番正事的话,根本就不会出现。
  恐怖的是在文官集体压制下,皇帝还是下令恩准了。而且更有意思的事情一些与戚继光为难的文官都被调离了。
  卑微到尘埃中的态度,终于收获了戚继光想要的东西——可以大展拳脚,和千古豪杰们一争长短了。
  戚继光这么多年经营、维系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终于得到了几乎完美的回报。
  而戚帅也投桃报李,购买千金姬、胡姬,以及老家的海狗肾送给张居正,继续热络两人之间的关系。
  戚继光是亲眼目睹胡宗宪是怎么投靠严嵩,大肆送礼的。他有一样学一样,甚至比胡宗宪还要甚,完全不顾自己的名声,一心一意只为边疆免于战火。
  没有掣肘,戚帅准备在北部边疆大展拳脚。
  边军按说久经战阵,能保证一定的战斗力吧。但戚继光很快就发现以蓟门如此重地,边军的战斗力依旧是战五渣。
  没办法,只好用戚家军了。(始募南兵三千,如期至,陈而待命郊外,自朝日雨甚,至于日中,军容益庄,总千山立。边将大骇,将军令固如是乎!)
  总千山立!戚家军的军容带给边军无限震撼,不动如山,说的就是这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吧。
  从南到北,戚帅并没有墨守成规,把经过抗倭检验过的鸳鸯阵用在蓟门前线,而是自创了车阵。
  牛人就是牛人,没有成型的经验,老子就自创。而且知道因地制宜,绝对不墨守成规。
  戚帅的兵书里面有关于车阵的描述,就不赘述了,简单的说……看看美国在阿富汗的巡逻队,以坦克为核心的小队,简直就是戚帅车阵的翻版。
  的确好看,那么好用么?
  那还用说?!
  1568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
  董狐狸一下子懵了,这人是谁?他从哪来?他要干什么?这根本不是自己记忆中的明军啊。逃回蒙古后,董狐狸心理阴影面积几乎无限大。
  其后摩擦不断,一直到1575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来如影,去如风的蒙古铁骑竟然连首领都保不住,估计当时蒙古人也是懵逼的,这是闹的哪般?
  看起来是不是没有东南抗倭爽快?只是打垮,连斩杀都不提。
  其实不是这样的。
  战神的光环带给蒙古人的压力绝对不比倭寇低,甚至在懵逼过后,他们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
  他们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一般的边关将领,而是一尊神祗。
  于是三月初,长昂和董狐狸率所部及亲族240余人,叩关祈降,求戚继光施放长秃。
  叩关乞降!
  叩关乞降!
  叩关乞降!
  重要的话说三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