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朝唐之上 / 第十六章 吃面不就蒜,味道少一半

第十六章 吃面不就蒜,味道少一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中国古代百姓以羊肉为家中常食,而羊肉烹饪,唐朝年间多以铜锅煮之。
  韩素支起一口锅,在锅里加水,水滚之时放入羊肉和一些花椒。
  羊肉的膻味很重,韩素记得前世自己常去的一家拉面馆店老板煮羊肉的时候就喜欢放些花椒或者胡萝卜片进去跟羊肉一起煮。
  这样一来煮完的羊肉就可以彻底去除膻味。
  韩素并没有在郭老头的厨房里头找到胡萝卜,问过几个厨子之后,他们也表示从未听闻过什么胡萝卜是何物。
  韩素只知道胡萝卜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可能唐朝时候还没有传进来,又或者在这个年代胡萝卜并不叫这个名字。
  不过倒也不影响,花椒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清水煮好的羊肉是没有味道的,将花椒从水里捞出来,不然吃羊肉的时候嘴里就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
  在锅里放入面条,稍微煮一会就可以捞出来。
  随后盛进几个事先备好的碗里,这些碗底放了不少调味品,唐朝的调味料虽然没有后世那么完善,但是也勉强够用。
  葱蒜都在,有醋,面条盛进碗里,把碗底的酱料拌匀,再加上几大片的羊肉,葱花撒在上头,香气顿时就蔓延出来。
  可惜……
  韩素摇摇头,唐朝这时候没有盐,那种市面上唯一可以卖的粗盐不仅贵的吓人,而且还夹杂着一股子怪味。
  这种盐给他他也未必敢吃。
  不过这样的面条却依旧能让这些唐朝人把自己的舌头都吃下去。
  没见到郭老头和那四个胖厨子一人抱着一碗拉面吃的热火朝天,面目狰狞的样子吗?
  尤其是郭老头,那已经不算是在吃面了,简直就是在喝面,一筷子面吸到嘴里,也不多嚼两下,就这么顺着食道吞下去了。
  一连“喝”了三大碗,郭老头这才好不容易放下手里的筷子,意犹未尽地打了个饱嗝,之后才擦了擦嘴边的油花,忍不住感慨。
  “老夫自认年轻时候走遍大江南北,也算吃过大江南北,只是没想到南北美食相加,到头来也抵不上一碗拉面的好。”
  “你那位创出拉面的师父,当真是世外高人。”
  韩素闻言,也是尴尬一笑。
  剥了两瓣蒜,就是开始自顾自埋头吃面。
  心中无奈,其实自己哪有什么师父,要说有,那也是一千多年后的百度百科,或者就是大学门口的那家小餐馆,韩素的不少手艺都是从那学来的。
  不过那里的厨子可不是什么白发老翁,而是一个四五十岁的秃头老男人。
  韩素晃了晃脑袋,好多天没吃过拉面了,虽说调味品不全,但是这一顿他还是吃的有滋有味。
  一口面条一口蒜,中国自古就有吃面不就蒜,味道少一半的说法。
  只是因为大蒜特别开胃,而且配上面条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南方人吃不惯,那也是南北的气候差异,喜欢吃面条就蒜的还是北方人居多,因为北方偏冷,所以北方尤其爱吃辣椒和大蒜。
  辣椒辣嘴,大蒜辣心。
  冬天一碗热面条一口蒜能吃的人冰天雪地之下脱掉外衣,不是一个爽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韩素此刻十六七岁,正值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纪。
  吃完一碗汤面又盛了一大碗,刚叉了两筷子顿时觉得身上出了一身的汗,打开门,发现外头雪已经停了,于是就索性端着面碗,穿过前堂,蹲在飘香院的门口吃。
  这是韩素小时候就养成的一个陋习,从小吃面就不喜欢安稳坐在桌子上,就喜欢端着碗坐在家门外,或蹲着或搬个小板凳。
  似乎这样吃能给面条增味一般。
  大雪初停,长安白茫茫的一片,今天的飘香院没有多少客人。
  韩素给老板娘交了十两银子,已经算是半个自由人,所以自然不会有人来叫他干活。
  西市笔直的大路上走近几个人。
  穿着丝绸衣物,还有几个腰间挂着玉牌,一看就知道非富则贵。
  韩素抬眼一瞄,只见来者都是些年纪只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其中年纪最大,估计也超不过二十。
  这群人穿着打扮形态各异,却又有着同一种特点,那就是人手一把折纸扇。
  在唐朝只有一种人在冬天随身携带一把扇子——文人。
  自古以来,文人风流,青楼似乎天生就是和一些诗词歌赋纠缠不休,是书生文人们风花雪月的地方。
  后世也有记载各个时代的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牧,词人如柳永也都喜欢逛青楼。
  所以看到这群年轻文人韩素这早已见怪不怪。
  这群年轻人走到飘香院的门外,没有立刻就进去,第一眼就是看到一个正蹲在门前不知道吃些什么东西的伙计。
  之后第二眼,便是看向这座青楼门前的一块招牌,正是韩素那日在飘香院所念的那首锦瑟。
  这群年轻人观赏了片刻,随后其中一个看似领头的忍不住口中赞叹。
  “好,好一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好一个韩素!”
  “有此等追忆诗一出,只怕天下再无追忆诗词能出其左右,能以诗词胜杨万里,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那领头人穿一身紫绸,手中黑扇,往这一群白衣文人当中一站,简直就像是鹤立鸡群,端是骚气无比。
  此人话毕,韩素又吸了一口面条,见人群中便是又走出来一人。
  这个人身穿白衣,但却与一般书生不同,因为他的衣服上纹着一些银边,看样子身份极为尊崇,在唐朝时候,能在衣服上纹银边的,已经不是单纯有钱就能这么干的。
  “宋兄,你确定咱们这次这么干,回头不会被我爹骂吗?要是被我爹知道我来这种烟花之地,兄弟我回去还不得被打死。”
  这人说话的声音很轻,但是韩素却还是听见了。
  没想到这家伙这么大人了,居然还怕自己老爹。
  “唉,小亮,来都来了,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你总之这么怕你爹可不行,我等男儿大丈夫,顶天立地,就是你爹,你也不能说个怕字。”
  “大不了等到时候你爹把你抓回去我让我爹亲自去跟你爹说说,保管你安然无事。”
  那个穿着紫衣的少年拍拍他的肩膀,半忽悠半安慰地就是开导起了那白衣银边的少年。
  听闻紫衣少年这话,后者居然真的相信,脸上顿时一扫之前那股担惊受怕之风,马上变得眉飞色舞了起来。
  显然这小子也是对于青楼垂涎已久。
  “伙计,我问你,你们这飘香院之内,可是有一位叫做韩素之人?”
  就在这个时候,那紫衣少年突然对着门口吃面的韩素开口,也是引得韩素微微一愣。
  这些人,难不成还是奔着自己来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