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长孙无忌的办事效率,还是让朱由检感到满意的。
第二天,已经找了三十多个工匠。利用朱由检所给的模型,很快制作出了三套桌椅!
只是,当长孙无忌将朱由检叫到面前观看成品时,朱由检失望的摇了摇头。
“明皇陛下,有什么不对吗,木匠们都是按照样子制作出来的。老夫看了一眼,也觉得没什么毛病。”长孙无忌疑惑的说道。
“并不是桌椅的问题,而是效率!你们三十多名木匠,两天才做出十五套的桌椅,真的很慢!”朱由检摇头说道。
相当于一天七八套的数量,看似很多,但不够卖。而且每一个木匠的睡眠,明显都不低。
“呵呵,明皇陛下,要加快的话增加人手便是。”长孙无忌笑着说道。
“增加人手是可以,但是成本会增加很多。其实那些木匠如果懂得分工的话,他们至少能够加快五倍。”朱由检说道。
“分工?”
“是啊。让他们一部分负责锯木,一部分负责组装。把制作桌椅的工序,拆分成几个,而不是靠一个人完成所有工序。”
也就是简单的流水线工程,虽然在朱由检眼里很简单,但听得长孙无忌眼前一亮。
他按照朱由检所说的吩咐下去,果然木匠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分工明确了以后只要一个时辰,居然制作出了一套桌椅。
加快了效率不说,而且缩小了人工的成本。
“哈哈,明皇陛下果然大才。如此一来,在开业那天前,我们应该能凑够两百套家具出来。”长孙无忌欣喜的说道。
朱由检倒不觉得如何,二十一世纪流水线而已,唯一让他感觉到不错的是木匠的水平,完全能比得上他大明工部木匠的水准了。
似乎从长孙无忌的口中得到了要开店的消息,李二也坐不住了,本来忙碌的他居然有空来到朱由检的面前。
“明皇,你怎么突然要从商了?而且是委托于长孙家之手。若是现在手上不宽裕的话,朕可以从国库暂时支给你几十万钱。”
最无语的是,在长孙无忌汇报说要给自己分两层利润。自己身为皇帝,怎么可能与民争利。何况,区区桌椅能赚到什么大钱。
“你给朕的万两黄金都没花出去,怎么可能缺钱。但你真以为,让长孙家分出两分利给你,是为了钱而已吗。”朱由检说道。
“哦?不知有何深意?”
“其实主要是为了日后提升商税做铺垫。因为朕不打算只卖桌椅一种商品,朕想把大明里的好东西拿到大唐售卖。试想一下,如果有几十种商品,即使每种商品能一个月分到一两万钱,一年下来也有好几百万了。比如在大明的前朝宋朝,一年收上来的税收竟然有一万万贯!”
“另外,日后大唐的商业繁荣,或许收上来的商税可能一年都不少于千万。到时候以商税补贴农税,甚至最后给农民免税也无不可。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防止门阀士族们吞并土地,也因为跟大唐的合作,可以用利益将他们牢牢绑在皇家的身上。”
闻言,李二若有所思,“朕有一个问题。万一很多人从商,岂不是没人种地了吗?”
要知道现在大唐人数虽然有千万,但华夏大片的土地分配到手,也是地广人稀!
所以每一次到了春耕和秋收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忙上很久才行!
“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商业的发展不是一簇而成,好歹也要几年时间来发展,现在跟他们的合作只是做一个铺垫。”
“何况,在大明已经有曲辕犁等较为成熟的农耕工具,可以省去一大部分的人力。在大明,只要一个人一头牛,一天可以耕种五六亩土地。”
“即便是无法农耕,如果有钱,什么都能买得到。比如在大海另一侧的占城国,他们那里的稻米一年三熟,粮食的价格无比的低贱。若是以后大唐有在能大海航行的海船,你可派人去了解一二。”
一番话下来,让李二感触良多,“朕也听说在江南的鱼米之乡,有一种稻米一年两熟,没想到会有一年三熟的地方。”
而且刚才朱由检所说的农耕工具,李二也是非常的期待,恨不得马上让朱由检拿出来。
对于朱由检所说,李二是深信不疑的。从大明拿出来的产品,必然会卖的极好。
“而且说那些太早了,你还是想办法如何解决明年蝗灾的问题吧。”朱由检道。
“诶,朕也好无奈。”
别说是蝗灾,李二开始头疼的是今年的大旱。在长安外的田地里,因为几个月不下雨,导致庄稼都枯死了很多。
现在八月的秋收季节,发生干旱的地区收成只有往年的一半。
“朕曾经翻阅史书,偶然看见里面记载着一名奇人,正好朕前几日已经下旨召他来长安,让他帮忙看看长安的情况。”
“奇人?”朱由检倒不觉得,会有人真能解决天灾的问题。
“他名为袁天罡,是我道门中人。据说不仅精通看相,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李二笑着点头。
“原来是他。”对于写出了推背图的牛人,朱由检当然认识。据说从推背图里,居然能推演出了未来千年发生的事情!!所以,袁天罡对于易经和天文的理解应该很深。让他算出蝗灾的具体时间,倒是真的有可能!
“明皇,要不要跟朕见见他。”
“见见也无妨。”
朱由检心里也很好奇,现在未来因为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不知会他会做出什么预测。
于是,两人组队回到皇宫,接着李二下旨宣袁天罡来觐见。原本袁天罡在隋时为资官令,唐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一直为蜀郡火井县的县令!令
“臣袁天罡,参见陛下!”不久,一个略显消瘦的老头弯腰朝着李二行了一礼。他头上的长发扎了一个道家的发髻,而下巴留着长长的长须,倒是颇有几分出尘的气质。
“爱卿免礼。朕早已听闻爱卿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李二道。
“陛下谬赞了。”袁天罡至今仍是不解,为何召自己来长安。虽然说他看向,卜算很厉害,但是算不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正当袁天罡抬头准备询问李二,突然看到了身旁的朱由检,不由惊讶的发出了一声“咦”!
“袁爱卿,你怎么了?”李二道。
“陛下,不知他是何人,面相颇为惊人啊。”袁天罡惊奇的看着朱由检问道。
“如何古怪?”李二饶有兴趣的问道。
“紫气升腾,贵不可言。如若能再等上千年,可为天子!”袁天罡不确定的说道。
在一个朝代,根本不可能有两个君主,除非是李二死了,唐朝灭亡了,接着朱由检继位。但袁天罡看的出来,李二他并不是短寿的面相。
而且,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拥有千岁的寿辰,面相上来看感觉完全矛盾。
“陛下,请原谅我冒犯,或许也是臣一时看错了。”袁天罡似乎察觉自己话中的毛病,所以连忙改口。
“哈哈,袁爱卿你没有错,反而大部分说对了。”闻言,李二笑眯眯的看着朱由检。但他也不得不佩服袁天罡,单单面相而已,竟然看的如此精准!
“是啊。真不愧是奇人袁天罡,看的确实很不错。”朱由检古怪的说道。只是从面相,竟然差不多把他的底细看穿了。
“看来,袁爱卿应该能解决朕的烦恼了呢。”李二欣慰的说道。
“陛下,臣只是一个县令,怕是有心无力。”袁天罡小心的说道。
“袁爱卿,朕看中的不是官职,而是你的能力。作为道家高人,不知袁爱卿是否精通求雨之术?”李二问道。
“咳咳。陛下高估臣的能力了,臣只是会一些面相之术和观星术。”袁天罡苦笑着说道。
朱由检倒是不敢用科学知识反驳李二,因为御花园那扇时空之门的存在,也不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所能解释的。
反正,现在即使袁天罡会呼风唤雨,朱由检心里也不会奇怪。
最后,有些小失望的李二,问了袁天罡除了干旱,大唐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天灾。
不得不说道家的强悍,只是用观星术,用天体运行的规律来算出未来,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也觉得不可思议吧。
“陛下,旱灾可能会持续一两年,但也并不是什么大旱,影响不到大唐全境。而臣担心的是,明年很可能会有蝗妖作祟。”袁天罡沉吟着说道。
因为从老家到来长安,袁天罡也看出了一点蝗灾出没的小苗头。而且他知道每一次旱灾,都很可能会伴生出蝗灾。
李二点了点头,袁天罡的无能为力,李二他也只能作罢。
但也不是没有收获,袁天罡展现出来的看相能力,也是让李二欣赏不已,果然不愧是流传千古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