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于是,第二天许多的大臣慕名前来拜访朱由检。
最无赖的是程妖精那货,虽然有禁军拦截,但仍然赖在不肯离开。
他的打算是很好,在长孙家等着朱由检出来,可惜的是朱由检目前并不在长孙家,而是从御花园的那扇门重新回到了大明朝。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卿家平身。”
在大明的金銮殿上,隔了七八天的时间,终于再次大臣们来上朝了,主要是解决奏折里商讨的几件大事。
其一,户部没钱了,祖大寿发奏折来讨钱,说拖欠了两个月的军饷,士兵快吃不上饭了。
其二,赈灾的问题!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常年大旱,尤其是今年(崇祯二年),灾情几乎要席卷了全省!
马懋才的奏疏呈上了人们无以为食的悲惨局面:“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但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尽矣,有甚者掘山中石块而食,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坠而死。直至今年,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范围颗粒无收,饿死者不胜其数……”
其三,考察京官,奏折里列出了很多官员,都是弹劾的对象。
然而,当崇祯看了第三条之后,差点气炸了。
原因是里面的官员,全是非东林党的官员,简直是在用自己的职权排除异己,其心当诛!!
“户部尚书,国库尚有多少银两?”崇祯问道。
“启禀陛下,尚有三百八十万两白银。但,如果给与军饷,国库怕是要空了。所以臣请陛下,先用去赈灾。”毕自严苦笑着说道。
为此,崇祯心里冷笑。他是想拿钱赈灾,但拨下去的赈灾款绝对会被那些士大夫阶层一层层剥削,最终百姓拿到手里的怕是不到10%吧!
没有监管的手段,现在赈灾只是拿钱去养肥那群家伙,所以,崇祯没有立即回应赈灾的请求。
“将国库分拨一半作为军饷。至于赈灾,单靠国库那一点点的银两只是治标不治本。”崇祯缓缓说道。
“陛下,不可坐视几百万子民的生死不管啊。”首辅韩爌苦口婆心的说道。
“望陛下三思。”下面的一些大臣,或许很多不安好心希望贪一笔赈灾的银钱,或许也有真为灾民着想的官员。
“首辅,朕没说不管,只是说钱粮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朕打算发动京城里所有官员,捐助银两赈灾。具体每一个人的数额,按照品级来计算。”崇祯说道。
“臣愿意捐五百两。”对于崇祯的要求,首辅韩爌站出来响应崇祯的要求。
“臣家里稍微宽裕一点,愿意捐一千两。”吏部尚书刘一燝说道。
“陛下,臣家里也是揭不开锅了,请恕臣无能为力啊。”
“陛下,臣也是,但愿意捐赠一两,为灾区祈福。”
瞬间,除了几个朱由检看好的大臣响应,下面的一大堆臣子竟然全部是在他面前哭穷。
如果真的要他们捐赠,怕是收不上来几万两白银。
看着下面一个个人哭穷,朱由检冷笑了一声。
“朕也不是不体谅爱卿,既然大家都没钱,那从国库里掏吧。朕听说在西洋的占城那块地方,稻米一年三熟,所以粮食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常的便宜。所以,朕打算让都督同知郑芝龙组织船队,从西洋购买粮食,用以赈灾。”朱由检淡然说道。
郑芝龙,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被他的大明招安,而且朱由检顺便册封他为水军的都督同知。
“什……什么,陛下,要……要开海禁吗。”所有大臣全部一惊,很多人冒出了一身冷汗。
在现在的大明里,很多家族擅自跟外国人经商,哪一个不是赚的盆满钵,而且根本不用纳税。
“陛下,万万不可。一旦开海禁,那大明势必会受到倭寇的骚扰!”温体仁站出来说道。
“是啊,陛下。海禁不能开,有违祖宗的章法。”周延儒苦口婆心的说道。
一个开海禁的决策,竟然引来了几十个官员下跪,似乎不收回话,他们便一跪不起。
朱由检心里一阵发冷,终于明白了为何他的便宜老哥不上朝了,根本没有一点自己做主的机会。
但,朱由检已经是预料到他们的想法,所以海禁只是以退为进而已。
“既然海禁开不得,那赈灾的钱粮,便从各位卿家手里出。朕想,应该没问题吧。”朱由检看着他们淡淡的说道。
“是。陛下。”大臣们似乎懵了,虽然想再次哭穷,但万一朱由检提起海禁的事情,所以默默咬牙应了下来。
“很好,朕会吩咐大伴全权负责,将银两收上来,并且每一个大臣都要记载捐赠的数额。尔等捐一文钱也可以,因为朕要把它记载到史册里。”朱由检淡然说道。
“嗯,不但如此,朕打算在长安城竖立一块功德碑,仔细的把每个人捐赠数量刻在上面。”崇祯说道。
所有大臣浑身冒出一身冷汗,原本打算稍微意思一下,浑水摸鱼,现在根本是有苦说不出。
他们可是朝中大臣,而且士大夫什么的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气。
如果真的在功德碑、史书上写上他们捐赠赈灾的一两银子,不仅被天下人唾弃,死后也要被人唾骂,谁敢乱开玩笑。
“至于考察京官的事宜,势必要加快。”讨论完前两件事,朱由检将话题转移向第三件事。
“吾皇英明。”下面的大部分官员,脸上皆是一喜。
“朕看了众位卿家的很弹劾奏折,里面用词较为夸张。为了不冤枉每一个官员,所以要严格审查一番才可。”
“所以,朕决定让锦衣卫的挥使吏张明,协助吏部的尚书刘一燝全权负责考察京官的一切事宜,务必惩处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朱由检厉声道。
台下的官员们懵了,本来只是弹劾,现在居然引出了锦衣卫,根本不按照他们的剧本发展!
虽然锦衣卫以前被东厂打压的几乎名存实亡,但因为朱由检干掉了魏忠贤一伙,才得以重新站稳了脚跟。
只是现在文武百官不会像明初一样,人人惧怕锦衣卫,但锦衣卫的调查能力,确实是数一数二的。
大臣们都不知道用什么理由站出来反对朱由检,只能干楞眼的看着他。
首辅韩爌讶然的看着崇祯的帝王心术,如果他能勤勉一些,不要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许能让乌烟瘴气的朝纲一振吧。
…………
商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早朝终于是结束!
得到崇祯的任命,王承恩开始收取捐银,并且带了几个识字的太监,负责记录每个大臣捐赠的数额。
短短的三天时间,竟然收取到了一百八十多万两的捐银!尤其是他的大伴王承恩,居然捐了两万两,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让崇祯意外的是其他的太监们,每一个捐赠的数额也比较大,在他认知里,太监因为没了命根子,从而才会嗜财如命的!
根据王承恩的解释,说虽然太监爱财,但也想要名流史册,所以才会把几年来赚的钱财大部分捐了出来。
看到捐款的榜首全是太监,那些大臣全是脸色一变,被太监压了一头,他们怎么甘心。
所以,虽然有部分真的没钱,比如韩爌!但架不住他学生弟子多啊,所以很多以他的名义捐赠,韩爌的捐银也有几千两!
在朝的每一个重臣,几乎没有一个低于五千两白银。甚至有个商人,居然捐了十万两,他们的捐银让国库充裕了不少!
朱由检并没有将其马上用在赈灾上面,等郑芝龙将西洋的马铃薯,番薯,玉米等种子带来京城的时候,顺便让他去占城购买粮食算了。
在他看来,如果从西洋将粮食运去灾区,损耗甚至比从各地区运去的要少很多。因为水运并不费马力,而且一次能搬运几十倍于马车的数量。
尤其朱由检知道自己在任的十几年里,因为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天灾会不断接踵而来,不仅是北方的大旱,南方也有涝灾。
单靠大明产的那点粮食,别说税收不上来,不饿死都算不错了。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要打通从西洋购买粮食的一条商路出来。
“陛下,新晋京营戎政卢象升求见。”正当朱由检在思考的时候,门外的太监汇报道。
“哦?终于来了吗,让朕真是好等啊。”朱由检眼睛一亮,“快快有请。”
“是,陛下。”太监低着头缓缓离开御书房,接着,他带了一个穿着官服的精壮男子来到朱由检面前。
从他仪表不凡的身姿,能看出他不同常人。
“微臣卢象升,参见陛下!”卢象升拂袖跪下,虽然很想看看龙颜,但也不敢冒犯了朱由检,所以一直是低着头。
“爱卿平身。”朱由检道。
“谢陛下。”卢象升终于抬头,看向了朱由检,当然只是看了一眼,并不敢多看。
“卢爱卿,以后京城的安危,朕就托付给你了。”朱由检笑着说道。
“臣必当不负陛下隆恩。只是,臣有一事不解,为何会让我一个知府来担任京营的戎政?”卢象升不解的说道。
“呵呵,爱卿不必妄自菲薄。你在大名知府几年,多次平息了叛乱,很多人都说你带兵有方。相信有你在,腐朽的军营能浴火重生。爱卿尽管放手去做吧,无论发生什么朕都会在后面支持你。”朱由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