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神童 / 第五十二章 史上最强嘴炮的绝笔诗

第五十二章 史上最强嘴炮的绝笔诗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孔轩在邺城和曹操谈判,努力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利益。
  与此同时,孔家上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刚当了一天太中大夫的孔融突然被软禁在了孔府,无论他如何咆哮怒骂,几十个军士都面无表情地把他拦在大门内,不肯让他离开孔府半步。
  刚开始军士们还遮遮掩掩,说是有贼人入城行凶,要保护孔融。到后来孔融闹了几次之后这些兵油子就开始不耐烦了,打开天窗说亮话,说是奉了长史王必的铁令,让孔融在家待命,禁止外出,否则就别怪军爷们不客气了。
  至于怎么个不客气法,军爷们拔出钢刀,作势欲劈。就算孔融胆子再大,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缩回门内。
  不光家主不能自由外出,其他人也同样被变相软禁。全家上下只有少爷孔轩最为机灵,在军士们刚开始来布防时,即果断前往脂习家中避难。虽然不知道儿子现在到底如何了,但他是唯一有希望成为漏网之鱼的,这让孔融多少得了些安慰。
  最初周玉和孔夜母女俩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事情没孔轩说的那么严重,直到一连被软禁了几天,才知道这回真的没指望了。
  也不是没试过混出去,但军士们最多允许高管家出去买点菜什么的,而且还派军士一路跟随,以免逃跑串供什么的。到了后来,连仆人们想出去一下都得磨破嘴皮了。上门来探望的人,也基本被拦在门外。
  有的仆人不信邪,强行要出去,结果被军士们一刀砍了脑袋,血水流了一地,之后便没有人敢再以身试法了。
  军士们日益恶劣的态度,让孔府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等到不久前曾被少爷骂得狗血临头的路粹也趾高气扬地出现在孔府外,大喝一声“把反贼孔融给我看管好了”,这下就算那些还心存侥幸的人也明白了,抄家灭族的惨祸恐怕就在眼前了。
  孔融得知路粹说的“反贼”二字之后,立即明白了一件事,儿子当日在树林里偷听到的那些事情,正在变为现实,路粹必然是趁机举报了自己谋反、不孝等罪状。
  虽然儿子已经努力帮自己在诗会上澄清了不孝一事,然而因为自己向皇帝建言扩大君权,这笔旧账恐怕还是要被清算的。
  如果曹操直接动手,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了,眼睛一闭,脑袋掉了碗大的疤。最怕的就是现在这样,把人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让人整日活在未知的恐惧和忧虑中,担心得吃不下睡不着。
  知道大祸临头的孔融,现在正在做一件事。
  写诗。
  果然不愧是三国时期最有胆气的时事评论员,都死到临头了,还有心情写诗。
  他写的是一首《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好强了一辈子的孔融,在临死前终于深刻地反思了自己人生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过于正直,话说得太直太多,得罪了太多的人。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多么痛的领悟!
  现在明明自己是清白的,对朝廷忠贞不二,但所谓三人成虎,给自己胡乱编排谋反罪名,要害死自己,自己也没有办法,只好来一个自我安慰,“长寝万事毕”,长睡于地下,万事都完了。
  而在写这首诗之前,活了五十多岁的孔融,可谓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史上最强嘴炮,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孔融从小就聪明,四岁时就会让梨给兄长,留下千古美名,是不折不扣的神童。
  但聪明人往往就有自视过高、瞧不起他人的缺点,特别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战胜这个缺点,聪明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在伤及他人时,也伤及自己。
  而且,聪明人往往会不满足,于是对他生活的世界往往是百般挑剔,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孔融就是一个这样喜欢挑剔、从不掩饰自己想法的聪明人。
  他十岁的时候就敢在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时候,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搞得陈韪下不了台,恨得直咬牙。
  长大之后,孔融博闻强记,见识渐广,加上文笔了得,就开始充当时事评论员的角色。
  要做时事评论员,不但要有才气,还要有胆气,不怕得罪人,不怕掉脑袋。而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天生自带免死金牌的光环,他又是满肚子学问的当世大儒,在士林中颇有号召力,这也让他变得日益大胆和孤傲起来,一心要做不为权势所屈服、“面对白晃晃钢刀仍面不改色”的大忠臣。
  当年孔融受司徒杨赐征召,孔融便慷慨陈述宦官子弟的种种罪恶,毫不隐讳,也不怕被报复。到了184年,孔融受杨赐指派去祝贺即将升任大将军的何进,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悍然夺回名片,扬长而去,气得何进差点派剑客干掉他。
  后来董卓独揽大权,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时任虎贲中郎将的孔融悍不畏死,多次与董卓争辩此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但不方便对孔圣人之后直接下手,于是把孔融弄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想坑死他。结果孔融命大,城破后老婆孩子被杀,他倒是孤身逃了出来。
  不过孔融并未吸取教训,依然在努力成为史上最强嘴炮。
  比如孔子一生都在树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观,汉朝更是以孝立国,“举孝廉”是基本国策之一,偏偏孔融要与老祖宗和朝廷对着干,来上一段“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即使在诗会上,这段话被孔轩巧妙地推到了祢衡头上,并替老爹洗白,但现在墙倒众人推,这个历史污点还是会被有心人大做文章,成为罪名之一。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孔融是真的说过这些话的。
  到曹操手下当臣子时,孔融依然我行我素。当袁术称帝时,曹操想搞株连,除掉袁术的女婿,太尉杨彪。孔融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去找曹操理论,指责曹操乱杀无辜,并以辞官归去相威胁,使得曹操放弃杀杨彪,但恼羞成怒是必然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赐给曹丕为妻,这本来是曹操的家事,但孔融看不过眼,于是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到评论后很惊讶,向孔融请教这一典故的出处,结果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原来是孔融在杜撰经典讽刺曹操,曹操自然又恶心得如同吃了一只苍蝇。
  去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偏偏乌桓一战折损了郭嘉,曹操更是不喜孔融。
  去年底时,因为连年征战,老百姓无法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供应严重短缺。曹操为节约粮食,颁布禁酒令,要节约粮食,结果孔融不但继续大宴宾客,还写文章驳斥禁酒令,并用“夏桀和商纣王是因为女色亡的国,那你怎么不把婚姻也禁止呢”的话,尖锐地讽刺曹操,公然和曹操对着干。
  因为反对禁酒令被免职后,孔融终于有些低头的倾向,以诗言志,表达想重新当官的心愿。结果刚当了太中大夫的第一天,他就旧病复发,向汉献帝建言献策,建议扩大君权。这可是直接动了曹操的奶酪,把曹操得罪到死,曹操想不收拾他都不行了。
  要说起来,曹操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一方面求贤若渴,但对那些狂傲之士也不会客气。比如大才子杨修就因为一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肉”便被曹操杀害。至于祢衡等孤傲才子,也都死在曹操手里。而孔融明知这些教训,还多次刻薄地羞辱曹操这位顶头上司,和曹操对着干,似乎嫌自己死得不够快,真可谓是史上最强嘴炮了。
  所以到了现在,孔融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这回是彻底完蛋了,也知道自己有今天是咎由自取,都怪自己太耿直,话太多,于是写了这首诗。前面用了四句来反思自己的坏毛病,想给孔轩和后世人留下一个深刻教训,可谓语重心长,用心良苦。
  这对于好强了一辈子的孔融来说,也算难得了。
  孔夜看完父亲这首新诗,特别是看到最后一句“长寝万事毕”,忍不住哭得稀里哗啦的。
  “痴儿,有什么好悲伤的,长寝万事毕,人死如灯灭,没什么好害怕的。”孔融倒是看得开,只是眉宇间的黯然怎么也遮不住。
  孔融也想过,如果自己拿根白绫套在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树上,来一个自挂东南枝,曹操有可能会放过自己的家人。然而传到后世,可能就变成了自己畏罪自杀。作为孔圣之后,当代大儒,这样死实在太窝囊了,还不如让曹操在菜市场斩首弃市,或许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被奸臣所害的美名。
  自杀还是不自杀,这是个问题。
  在犹豫和纠结中,孔融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短短十来天,孔融暴瘦了十多斤,两颊明显消瘦下去,仿佛老了十多岁。
  天蒙蒙亮时,孔融方才有了一点点睡意,只是这时,房门突然被拍得山响。
  “老爷,老爷!”门外传来高老四焦急的呼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