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献身大农业 / 第十四章 拜年

第十四章 拜年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初一一大早,几个孩子就被周向南和沈冬兰提溜起来。一家人都没守岁,周向南和沈冬兰还年轻,都不在意老规矩。
  正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屋外滴水成冰,屋内稍稍好上那么一丝。哪怕是过年,哪怕外面有比往日丰盛很多的食物,孩子们也不愿意钻出温暖的被窝。
  一阵吱哇乱叫之后,终于伺候着一个个穿好了衣服,今天穿的都是新衣服。周杏还傻乎乎的,好像穿啥都无所谓。周梅已经有美的意识,看着身上的新衣服异常高兴,沈冬兰给她梳头洗脸,她还左顾右盼,不停地打量自己的新衣服。
  堂屋早已收拾利索,地上的瓜子花生皮扫在一起堆在门后。按传统一直堆到正月十五,但很少有人那么讲究,堆不下了也就开始倒了。
  此刻外面的鞭炮声早就连成了一片。大年初一,接年。
  这边过年和北方还不太一样,初一早晨接年,初三早晨送年,然后就算过完年了,没有北方的“破五”一说。以前更简单,三十吃顿饺子就算过年了,初一起来就得上集体干活。
  今年没这种事情了,大家都是自己干自己的。所以也愿意休息几天好好过个节,这也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恢复。
  见孩子们都收拾利索了,周向南也不耽搁,一样的点蜡点香拜祭家神灶神,然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挂鞭炮挂在了树上,点上火噼里啪啦放了起来。
  早晨倒没有孩子捡鞭炮,可能因为是太冷了,这边才两户人家,特意跑过来不划算。小孩子也会算账的。
  饺子早已经盛在碗里晾了好大一会,现在的温度正好适合孩子吃。
  沈冬兰把小三小四分别放在两个小椅子上,“嘶——”,小四嘬着牙花,皱着眉,还是一样的味道,还是一样的感觉——屁屁凉,透心凉。而小三像是毫无感觉,手已抓向了小桌上的饺子。铁裆就是无敌啊!小四默念。
  小四费力的咬了一口沈冬兰夹过来的饺子。久违的野荠菜味!黄心菜、野荠菜、粉丝、鸡蛋饼、煮腊肉切碎混合,真香!可惜吃不动馅儿啊!只能咂摸点馅儿味,老老实实的用牙龈一点点磨面皮吧。
  小四填辅食的时候,一般都是喝米粥。如果稍微是硬一点的米饭和面条,沈冬兰都想嚼碎了喂。但小四坚决以绝食相抵制,如此几次,沈冬兰疑惑了。这破孩子屁大点,不会是嫌弃我吧?然后让小四自己咬着吃,还真吃了,哪怕咬得费劲也自己慢慢吃。这就是嫌弃我啊!沈冬兰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感觉这孩子也太聪明了,不敢相信。另一方面,居然嫌弃老娘,简直不能忍。
  小四也顾忌不了这些,如果让他以后跟前世小时候一样不讲究卫生,吃着不干净,穿着不干净,每天还不清洗,那他也不能忍啊!他记得他在上初中的时候都是不怎么梳头的,每天的发型由睡姿决定。现在可做不出了。
  吃完早饭,时间已经不早。周向南把门一锁,一家子向后走去。今天是给本家长辈拜年的日子,住的不远的准备这一上午都要走上一遍才不失礼。
  爷爷奶奶家早早就吃完饭了,因为他们是长辈,会有人来拜年的,若还摆着早晨的碗筷就不太好看。现在桌子上已经摆上了瓜子花生,还有一点糖果。
  依然是周向惠接过小四,小三被直接放在了地上,他已经可以自行行走了。偶尔摔了也不哭,爬起来继续。只需要大人看着别走远了就行。
  周广田还是咳嗽,气喘倒是好一点了,不知道是不是周向东带的药起作用了。今天穿的挺精神,里面中山装,外面军大衣。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广田脸上的表情一直都很柔和,不断示意周梅吃零食。
  桌子太高,周向东帮着抓了一把糖。
  周梅早就馋了,手已经接过糖果,赶紧往口袋里塞。然后分给了周杏一块,又要给小三,被沈冬兰阻止了。小三还小了点,容易噎着。
  林月娥掏起衣袋,翻开手绢,每个孩子给了一块钱,算是大手笔。当然,这几块钱最后都会被沈冬兰“保管”。这时候家长保管孩子的压岁钱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孩子们平常基本上很少接触钱,对钱也没什么概念,也就不在意。
  周广汉一家过来了。周广汉有三个儿子,老大周向阳,刚读高中,也算是高材生了。老二周向前读初二,老三也就是周向壮,小学在读。今天都来了。
  周广田他们这支本不是此地人,周广田小时候老家闹土匪,是周广田父母挑着仨孩子从老家逃出来的,到了这里就地扎根,之后也经又受了很多磨难,都扛过来了。现在周广田父母均已去世,只有弟兄仨。所以初一的拜年活动也是兄弟三家之间进行。
  周广汉一家没坐多久就回去了,他还要在家等着周向东他们过去给他和王秀英拜年,然后再由他领队去给老大周广安拜年。周广安家在一公里外,周广田走不了那么远,就由周向东他们代劳了。
  回去的时候,周向阳哥仨不管大小,口袋里都被装满了瓜子花生,不要都不行,有几个衣袋装几个衣袋。这也算是拜年时的一个特色,孩子们的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回家掏干净,到了下一家又被装满了。
  周广汉在家等了不到十分钟,周向东周向南带着大人孩子浩浩荡荡的来了。王秀英迎在大门外,非常热情,拉着吕诗文的手不放,还不忘夸赞孩子们几句,倒是面面俱到。
  周广汉家在整个大队范围来说已经是上等人家。家里有田,周广汉是商品粮户口,从事的还是非常热门的职业¬——供销社职工。在包产到户之前,大家都在挨饿,周广汉的工资和粮票让全家度过了饥荒,偶尔还能吃点肉改善下生活。
  听说为了避免别人的嫉恨,吃肉一般都在夜里。这件事之所以被人知晓,还是因为他家门口夜间有狗聚集,有人好奇之下过来探查时闻到了肉香味,然后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
  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那时怎么也不会承认的。我小康你富裕,大家相安无事。我还饿着肚子,你却吃上肉了,那就招人嫉恨了。
  现在周广汉家过得更殷实了,这从室内摆设就能看得出来。虽然同样是土坯房,但周广汉家的家具都是用好木料打造的,看着就敦实耐用,上漆时还绘了花朵图案。一般人家是没有条件这么讲究的。
  现在的老百姓家铺床的垫子都是稻草,讲究点的会拆几个蛇皮袋缝成一个大袋子再装上稻草,做成草褥子,邋遢点的直接稻草铺床,上面再铺个破被子破床单。孩子在床上一蹦就往外冒灰,没塞好还往地上掉草。而周广汉家早就淘汰稻草铺床了,全部用旧被子,暖和还干净。
  除了天生邋遢的人,大多数的人都希望生活干净一点。但讲究的需要条件的。这几个月来,就小四所知,好像就周广汉一家早晨刷牙。别人家好像就没人刷牙了,最起码小四没见过。
  周梅是很少去周广汉家玩的,一方面是没有同龄人,还有一方面就是那种无形的距离感。孩子的心思很敏感,她说不上理由,但她会逐渐的就不去了。
  小四看着两家的差距对比,不由叹气。他倒不担心以后的生活。只是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别的不说,若是他现在就能做主,家里的草褥子肯定早被扔掉了,而且冬季洗澡的次数也必须增加,他已经受够床上的跳蚤。
  最让小四感觉到奇葩的是这时期居然有一种药叫虱子药,一到冬季就成货郎的畅销货。当你看见母亲往小女孩乱糟糟的头发棵里倒一些粉末,不用诧异,这是正在锻炼虱子的耐药性。有这功夫干嘛不给孩子洗个头呢。贫穷限制了大家对卫生知识的了解。
  没待多久,孩子们的口袋又满了。男人们准备去周广安家拜年,妇孺则各自归家,吕诗文例外。
  家里只剩周广田老林月娥两口,以及沈冬兰带着孩子们,还有周向惠。周向北都被抱着拜年去了。午饭是沈冬兰和周向惠做的,有早已煮熟是咸鹅腊肉等咸物,切上几盘,再炒两个素菜,齐活!
  小三小四只能吃蒸鸡蛋拌饭,这已经是极好的伙食。
  正所谓:爷奶家拜年,一人一块钱。又去三爷家,生活令人羡。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