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铁血魏晋南北朝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夕阳西下 四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夕阳西下 四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上回我们说到元恪的“领导力”问题,他在识人用人的能力方面确实跟他的父皇孝文帝元宏不相上下。这一点从元恪对寿阳地区军政长官的任免方面可见一斑。
  公元507年,当元英兵败钟离城下,帝国南疆从此躁动不安。而我们在连载中多次提到的帝国寿阳地区,这个北魏帝国淮河南岸的桥头堡和突出部则更加是危机重重。打开这一地区的地形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寿阳的危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元英兵败钟离之后,南梁帝国依然占据着钟离和合肥两个重要军事据点,我在“新隆中对”中提到的中线战场“寿阳-合肥-钟离”铁三角中,南梁依然保有其中两角,只要时机成熟,南朝水军随时可以对寿阳地区采取两面夹击的巨大攻势。
  2、寿阳城地势低洼,我在前面章节介绍过,尽管寿阳城地处钟离上游,但它的海拔比钟离城还低几十米!这种态势,非常容易诱使南朝军队引水灌城,而南朝水军一向强于北朝,“水攻”真真实实成为了寿阳的“阿喀琉斯之踵”。
  3、北魏“钟离战败”之后,军心民心浮动,这会促使南朝的间谍说客不断往来于大江南北,寿阳也无疑会成为此类“暗战”的温床,而“特洛伊木马”也无疑会成为悬挂在寿阳城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综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帝国新任寿阳军政长官必须具备超强的统御能力和忠诚度,才能镇守一方,威慑南朝。而使用何人上任就成了当时摆在皇帝元恪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史书记载,在罢免元英后,元恪没有犹豫,立即任命中护军李崇为征南将军、扬州刺史,镇守寿阳。
  李崇,字继长,祖籍蒙县(河南省商丘市),是个地地道道,如假包换的汉人。李崇的爷爷是当年刘宋帝国济阴太守李方书,而他的姑妈则是那个被掳掠到北朝,被文成帝拓跋浚临幸后,生下皇子拓跋弘而被逼自杀的李氏(参见“史密斯夫妇”)。从这层关系上看,李崇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表舅姥爷,是拓跋皇室相对疏远的外戚。
  史载李崇有将门之风,战功卓著,到了宣武帝朝元恪时期,由于元恪采取重用外戚,平衡皇叔势力的政策,李崇逐渐进入帝国中枢,担任中护军的重要岗位(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北魏钟离战败之后,帝国南疆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正因为李崇的个人能力以及元恪的信任,他才能在这个重要时刻被元恪放在了扬州刺史的位置上,镇守寿阳。
  但就在李崇要走马上任之时,却出了个小岔子。史载政府有关人员揭发李崇贪污腐败,大量购置田产,事情最终闹到皇帝元恪那里,而元恪在用人之际,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诏令对李崇和揭发检举人员都不予追究。李崇依然赶赴寿阳就任。
  元恪在李崇的选用问题上抓大放小的态度,最终给帝国带来巨大回报。史载李崇到任寿阳以后,宽厚治民,严肃治军,谋略深远,屡平边患,带领寿阳军民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淮河南岸,连南朝人都敬重李崇,还给他起了个“卧虎”的绰号。
  公元513年夏,寿阳地区暴雨连连,引发水灾,史载大水冲入地势低洼的寿阳城,房屋全部被淹没,李崇则率领军民登上城墙避水。紧接着,大水继续上涨,离城墙上沿也只差两块板的高度了,将佐们都劝李崇放弃寿阳而保北山,而李崇却说:“我受朝廷之命镇守此地,扬州的安危系于我一身,我若离开,军心民心势必瓦解,淮南之地,恐怕就不属我国所有了。百姓们没必要与我一同赴死,可以让他们扎筏子去谋一条生路,而我决心同这座城一起淹没,请各位不要再说了!”
  史载帝国扬州一个高级官员裴绚(裴叔业的侄孙子)和数千家百姓划船向南避水,由于信息不通,他认为李崇一定放弃寿阳回北方去了,所以自称豫州刺史,派使者去南梁请求投降,南梁立即派马仙琕前去接应。
  与此同时,李崇也得到裴绚叛变的消息,立即派使者去告知裴绚自己没跑,还在寿阳的信息,希望裴绚能迷途知返。当裴绚听说李崇还在的消息后,惊恐悔恨,对使者说:“请您回复李崇大人,我因为大水成灾,信息不通,又受众人拥戴,所以酿成大错,眼下木已成舟,这里的百姓已经不是大人的百姓,官吏也已不是大人的官吏了,希望大人早日动身北返,不要为难我们。”
  李崇见劝阻无效,就先礼后兵,派堂弟宁朔将军李神等人率领水军讨伐裴绚,裴绚战败,被抓获了。当裴绚被押解到尉升湖时,哀叹说:“我有何脸面再去见李公呢!”于是投水而死。
  史书记载的这次寿阳地区的大水灾和裴绚叛逃事件,如果不是李崇超强的胆魄意志和统御能力,也许北魏帝国的扬州真的如李崇所说要脱幅而去了。不过古人迷信,像这种天降大灾的情况一出现,镇守一方的主事官员都会认为是自己主政不利,所以遭到天谴,于是李崇主动上书朝廷请求解除自己的州刺史职位,但宣武帝元恪却坚决不同意。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元恪对李崇用人不疑,那么南梁皇帝萧衍当然就深感李崇带来的威胁了,于是多次派人携带重金策反李崇,还许诺他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他的几个儿子都封为县侯,等等,但李崇不为所动。萧衍见招降无果,又了解到他汉人的身份,就在北魏朝中屡使反间计,想搞借刀杀人那一套玩意儿,但史书记载,元恪根本没有轻信谣言,一直对李崇信任有加。
  再说回我们的主题,也就是评判宣武帝元恪的“领导力”的问题,通过上述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元恪的领导力,也就是识人用人的能力真的是不一般。我们在读史之时,往往对前方攻城拔寨的将军们印象深刻,殊不知,将领越有本事,功劳越大,“功高盖主”也就往往会遭到皇帝猜忌,而这些将军如果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和支持,那他们也将一事无成。从这角度讲,牛逼的将军或大臣必须有更加牛逼的皇帝才能镇得住,否则就会发生岳飞“风波亭”似的悲剧啊。
  话到此处,我们已经从“政治路线”“政治理想”“领导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宣武帝元恪到底是不是孝文帝元宏“合格的接班人”的问题,看官们不难看出,比到现在,元恪在各个方面都是可以得高分的,但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北魏帝国在宣武帝时期的辉煌就好似回光返照,帝国国运马上就要进入万劫不复的覆灭之路了。而有一定逻辑思维的读者一定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元恪这个帝国“合格的接班人”跟他这一朝盛极而衰的史实似乎并不匹配,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呢?我们下一章再说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