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明清三十年 / 第213章 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

第213章 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五天后,一架专门从济南府购买纺纱机和一台木制织布机摆在了陈恒的面前,陈恒围着它们转了一圈,事实上这些玩意他根本没见过。
  “去找王铁匠和肖木匠过来!”
  张忠良领命去找人去了,王铁匠和肖木匠分别是铁匠和木匠中手艺最好的工匠,陈恒找他们来也是帮忙一起研究这架纺纱机。
  时间不长两人来到,给陈恒见过礼后,问道:“东家,你找我们?”
  “嗯,你们来看看这纺纱机和织布机,能不能打造?”陈恒道。
  肖木匠道:“东家,这两样我以前都做过,就时间长了手有些生,不过现在有了样子,制作出来倒是没问题!”
  陈恒惊讶的看他一眼,道:“肖师傅以前做过,那一定熟悉它们的原理喽,要是改动一下应该也没问题吧!”
  肖木匠一愣,急忙问道:“怎么改动?”
  陈恒虽然不懂纺纱机的工作原理,但他在后世上学时学过一款著名的珍妮纺纱机!
  不过陈恒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只记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也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由发明人不经意的一脚踢翻了正在使用的纺纱机,这样纺锭由横置变成了竖置,这也带给了他启发,于是他采用竖置纺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现在他只要把这个思路告诉两人,具体怎么改进那就看这个工匠的了。
  肖木匠是打造过纺纱机的,熟悉其中的原理,经陈恒这么一点拨,他豁然开朗,不禁大叫道:“东家这个法子好,这样一个锭子变成了多个,如此一改真是妙!”
  陈恒微微一笑,看来肖木匠已经想明白了珍妮纺纱机的原理,这样就好办了。
  解决纺纱机的问题后,他又说道了织布机,这台织布机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男耕女织,也就说的这个,一般的木匠都会制作。
  不过陈恒并不打算制作这样的织布机,而是制作历史上有名的飞梭织布机!
  飞梭织布机和这台织布机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横向用飞梭取代了手工木梭。
  飞梭也很简单,就在梭子两头各加一个滑轮,每个滑轮上穿一根纱线,然后织布机两边各用一个滑槽拉动纱线,梭子便会在纵向交叉的纱线之间来回穿梭,快的跟飞一样,所以叫飞梭。
  陈恒说明白原理之后,将制作飞梭的任务交给了他俩,两人也保证回去打造。
  就这样五天后,第一架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制作完成,南方纱厂里的老式纺车上面有三个锭子,而肖木匠改进的这个纺纱机装有十八只锭子,理论上讲可以生产效率提高六倍。
  陈恒让赵保才他老婆王氏来试验新纺纱机,新纺纱机操作简单,一个人就能操作。
  手摇的大转轮通过绳套连接带有小转轮的转轴,转轴上装有多个用绳套连接锭杆的从动轮,锭杆上同样装有锭子,粗纱穿过小走车的压板,钩住锭杆。小走车是一个能在滑道上前后移动的车子,上面装有上下二块压块,拉起后能通过粗纱,放下后能压住棉纱。
  纱线被锭杆钩住后就被握持住了,小走车上的压板也握持了纱线,纺时转动大转轮带动转轴,转轴通过绳套转动锭杆,这就是纱线的加捻过程。
  完成后小小的倒转一下大转轮再顺转,使的纱线从锭杆钩上脱下。放下锭子压板使锭子与锭杆同轴转动,将纱线卷绕到锭子上,就完成了整个过程。
  “这个纺机真是好用,一次能纺这么多。”王氏看着即将缠满的纱锭,感慨道。
  现在家家户户用的都是一个纺锭的纺车,而王氏的纺线水平在村里差不多数一数二的,纺出的纱线又细又快,她一天能纺十五个纱锭,现在一会功夫就纺了十八个,这也让她忍不住感慨万分。
  就连赵保才也忍不住连连称赞,新式纺纱机放出的面纱细致均匀,比以前纺的还要好,纱线细织出的棉布就越密柔软,而且还结实耐用。
  陈恒微笑道:“婶,你再试试这个织机!”
  王氏看着眼前的织机笑道:“恒哥儿,这织机除了新点,还不是和我的一模一样?”
  陈恒摇了摇头,道:“婶,你再仔细看看!”
  “咦,这梭子倒有些不同。”王氏很快便发现了不同,经过陈恒的指点,她很快便上手了。
  二刻钟后,看着自己竟然织了两尺多宽,王氏顿时惊呆了。
  “简直不可思议,这织机能快一倍!这布也比原先宽了一倍!”
  陈恒大喜,经过试验这两样划时代的发明也证明了其效率,在工料对半的前提下,新式纺纱机成本减少了四成,飞梭织布机则减少成本两成半,综合起来那成本降低了三成半。
  现在周家卖的布价格是一匹棉布一两五钱,这里面加了运费和利润,出厂也就是一两银子,其成本也就八钱银子,而陈恒这边成本则是五钱,若是将来一匹布卖一两银子,也有一半的利润。
  打发走了王氏,陈恒按照三比一的数量让王铁匠和肖木匠两人回去打造,先打造六百架珍妮纺纱机和二百台飞梭织布机。
  由工匠们打造各个零件,再有专人进行组装,这样一来知道整个过程的也就是了了几个人,范围缩小了,泄密的可能也就小了。
  安排完了他们,陈恒便着手收购棉花,自从太祖朱元璋强制种植棉花以来,棉花的种植才大量推广开来,各地均有种植,产量也很大,所以他很轻松的便在镇上找了几家棉花商家,第一批便订了十万斤。
  接下来便是建造轧车房、弓房、以及纺纱车间和织布车间,全部下来估计得用一个月的时间。
  而肖木匠他们打造机器的时间也差不多一个月,这样算起来时间刚刚好。
  利用这段时间,招收女工,这次陈恒给出了二两银子的月钱,招工对象以投奔他的那帮佃户为主,原因就是这些人的生计还没有完全解决。
  招工的消息散播开来,二两银子的诱惑加上陈恒的信誉,一时间报名的人数非常多,经过简单的筛选,有一千二百多妇人幸运入选。
  汉人自古至今都非常勤劳,几千年的男耕女织习惯,使得明朝农家婆娘基本上都会纺织,她们几乎不用培训便能上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