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盛唐功贼 / 0008章 烧陶

0008章 烧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加个收藏,投个票票。谢谢,新人新书各项数据都很重要
  ~~~~~~~~~~
  接下来就是烧制了,烧制期间炉火不能停,温度最为关键。
  陶器虽然不像瓷器那样需要高温,但是需要保持恒温,七、八百度使用一般的木材就可以烧制。
  董爷爷曾给董千理讲过可以根据火的颜色来判断火的温度,通过炉顶的缝隙观察,如果火焰呈现深红色说明此时的火焰温度已经在七百度了。
  到了这个阶段就开始控制柴火保持温度,防止温度继续升高不然过高的温度会把陶器烧坏变形。
  董千理一边观察炉火一边给几个军汉讲解制作陶器过程中的各种诀窍,这些知识都来自于人们千百年的积累,而董千理则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
  他们是地道的唐人,也都明白这等诀窍向来是陶器匠人家传绝学。不想在小郎君这里就学到了,他们如今身无分文,只要学会了这些本事,日后就算再落魄也不会饿死了,是以他们怎能不用心去学习。
  孟大郎则没有那么专心听董千理的讲解,他的心思都放在了烧火和烧制炉上面,这些都是新奇的事物,让他十分好奇。
  等到了夜幕降临,董千理也没有离开烧制炉。晚饭是孟大郎给端来的,给他打下手的四名军汉也都没有离开,都跟着董千理围着烧制炉。
  夏日的乌蒙山下,气温已经降低,但是蚊虫仍旧很多。董千理十分无奈,他的蚊香已经不多了,他都留给张勇那个病人了。
  孟良也看到了董千理的窘迫,于是他抱来了一大捆青草,放在了烧制炉不远处的火堆上,登时浓烟滚滚,一股刺鼻的气味传来。说来也奇怪在这种怪味的熏蒸之下蚊子居然也变得稀少了。
  董千理则是想起了什么,走过去拿起一株青草,闻了闻开口道:“这是青蒿?”
  “正是青蒿,小郎君的学问真是广博,这样的野草你也知道。”
  “青蒿这东西我很少见,不过这个东西烧了可以驱蚊也可以入药。对了咱们可以用这玩意做蚊香,嘿嘿,又是一门财路。”
  “蚊香?这东西真能做蚊香吗,怎么弄?”
  “做蚊香很简单的,只要把这个青蒿晒干磨成粉然后再用一些锯末或者其他的可以燃烧的粉末混和,做成饼状或者如同我带来的那种盘型的都可以。”
  董千理想了想,觉得还可以再把这个青蒿处理一下,把它的刺激性气味中和一下。
  众人因为董千理的话受到不少启发,一个军汉开口问道:“这东西随处可见,咱们做出来卖给谁去?”
  “你这个呆子,这地方肯定用不上,但是大城市里的人们肯定会买的,毕竟谁都不想被可恶的蚊子叮得满身大包。”
  其实青蒿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用来治疗疟疾,后世的共和国的科学家就是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获取了诺贝尔奖。
  疟疾是一种可怕而又十分顽固的病症,而疟疾往往又和古时候的瘴气联系在一起。后世的科学研究证明瘴气和疟疾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瘴气就是疟疾,董千理打算在南诏生根就必须得重视青蒿。
  因为南诏、岭南(两广地区)和湘楚(两湖地区)是中国古代瘴气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三个地方都是水源繁多,林木茂盛,积年腐化的各种动植物互相作用滋养出各种强力的微生物,进而感染人体致死率十分高。
  董千理进入南诏以后也是十分担心,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倒在了这神出鬼没的瘴气之下。幸好他此次驴行特地带了一盒奎宁片以防万一,如今想想当时的决定真是万分正确。
  其实解决瘴气问题也很简单,这个解决的方法就是人工开发。
  改造山河把那些易于产生瘴气的温床完全破坏掉就能彻底解决瘴气问题,这也是为何史籍经常记载蛮荒之地瘴疠毒害异常,但是到了后世人口大爆发的时代鲜有瘴气发生了。
  这是董爷爷告诉他的,董爷爷年轻时候到云南这边当过知青,是以对云南的情况十分熟悉,后来也导致了董千理高考后选填了滇大。如今他穿越到了这个时空的南诏国,也不知道是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在作弄还是老爷子显灵。
  如今想这些都已无用,既来之则安之。董千理甩开纷乱的思绪,仍把注意力放在烧制炉上。
  乌蒙山下山林繁茂,虽然是夏季白日里也不甚热,但是这一下午烧制陶器却让董千理身上的汗水从没有干过,手上和脸上也有许多黑灰,混合着热汗弄的脸上如同画了个大花脸。
  孟大郎从家里端来了一盆水,递过一张湿巾让董千理擦脸。
  董千理看到这小家伙还挺懂事,是以笑着接过了湿巾,然后使劲擦了把脸。
  “大郎今年几岁了,大号叫什么?”
  “某今年8岁了,阿耶还没有给某取大号呢。”孟大郎认真的回答道。
  “某正想麻烦小郎君给某家大郎取个名字呢,某是个睁眼瞎,还请小郎君费心。”
  看到孟大郎期盼的眼神,董千理稍稍沉吟了,他拉过孟大郎的手,对着他道:“取名字一定要响亮易记,你是南诏人,而这里几百年前曾有一个著名的部落首领,他曾经和当时蜀汉的丞相对垒,并……。”
  “郎君说的莫非是孟蛮王,被诸葛丞相七擒七纵的那个?”
  孟获的故事在云南地区流传十分广泛,从唐宋年间开始一直到后世西南地区都还有专门祭祀孟获的庙宇,孟获被尊为扫坛蛮王。孟大郎也曾听孟良讲过孟获的故事是以董千理一说他就急不可耐的打断了董千理的话。
  “哦,你也知道孟获的故事啊,那你觉得孟获这个名字如何?”
  “啊,那是孟蛮王的名字,某怎么敢用啊。阿耶你说呢?”
  “名字是名字,蛮王是蛮王,该礼敬的还是要礼敬,但是叫什么名字不是蛮王该管的事,你说呢孟大叔?”
  孟良看了看儿子,然后点头道:“小郎君说的是,大郎还不谢谢郎君为你取名。”
  “谢谢郎君为某取名,那某日后就叫孟获了。”
  说完孟大郎就往家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叫道:“阿娘某有名字了,某叫孟获了……”
  看着孟获如此兴奋,董千理摇头笑了笑,“日后说不定他真的能成为这南诏国的新蛮王呢。”
  若干年后孟良看着高坐在宝座上的儿子不觉的有些唏嘘,当年若不是有幸遇到了小郎君,孟氏绝不会有如此的造化,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此刻的董千理仍旧忙的像头花脸猫,不断的观火,指挥军汉烧火。
  在持续烧了五个小时后,终于看到炉膛里的所有陶器都变得赤红于是董千理下令关火,放任陶器自然冷却。
  吩咐三个唐军轮流在此守护烧制炉后,他则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新建的窝棚处,然后拉着其他的唐军军汉一起去到附近的河边洗澡。
  如今到了古代重新开始,董千理必须得要求他的奴仆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等到一帮大老爷们洗完了澡之后,董千理对这些军汉着重强调了统一如厕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家伙实在是太随便了。他要是不提出来,以后他们就要住在一个大型茅厕里面了。
  安排了值夜的人之后,董千理去了孟良家的柴房休息。
  窝棚大致已经完工了,但是房间墙壁还没有干透室内也很潮湿,是以董千理安排唐军在房间内燃了篝火去去湿气,彻夜烘烤之后明晚就可以入住了。另外床铺还没有解决,明日还需要辛大这个木匠多多出力。
  小孟获洗过澡之后也来到了柴房,手里拿着一块巧克力糖,看到他费劲的用嘴撕着包装纸,董千理哈哈一笑,然后对着他道:“这糖不是这样剥的,过来我教你怎么剥。”
  孟获连忙把巧克力糖交到董千理手中,董千理拿着糖块,顺着糖纸上的波纹易撕线轻轻一撕就撕开了。
  孟获一看董千理如此轻松就撕开了这个糖纸,他登时兴奋起来,“怎么这么简单,郎君真是厉害,某再去找阿耶要块糖试试。”
  孟良则是连同妻子在主屋歇息,张康和伤员仍旧宿在房间的一角,剩下的唐军则是在院子里铺了草毡围着燃着青蒿的篝火,沉沉睡去,毕竟这过去的一天,所有人都很劳累。
  董千理看着这一大院落的人丁,心中干劲十足,明日就可以看到烧制陶器的结果了,加油!
  ……
  第二天一大早,董千理就被孟获吵醒,睡眼惺忪的他跟着孟获来到了烧制炉之前开始起炉。
  值班的唐军仍在打瞌睡被兴奋的孟获惊动后他有些不好意思,看到董千理开始起炉他登时来了精神,拿手揉了揉眼睛后站到一旁仔细观察。
  董千理首先拿出一件陶碗,仔细的观看这些泥巴烧成的器皿。这件陶碗算是烧制成功了,整体完好器面呈灰褐色,有些许黑色的瘤状物那是高温烧化的结果,器面有许多的毛刺点,应该是草木灰中釉料中的杂质,总体上来说不影响使用。
  孟获则是围在一旁,看着董千理手上的陶碗。等到董千理把陶碗递过来时他立刻接过来,仔细的打量这件陶碗,然后不断地用小手摩挲。
  值班的唐军则是两眼紧盯着孟获手中的陶碗,心中忍不住赞叹小郎君堂堂的读书人竟也能做出这等物事。
  接下来董千理加快了速度,不多时三十件陶器全都被他取了出来,统统摆在了地上。然后经过统计,这一炉陶器成品在十六件,折损率竟然高达五成,让他有些失望。
  其他的闻讯赶来的唐军则是被这一地的陶碗和陶杯陶罐弄得花了眼,妮娜和孟良也是一阵欣喜,这么多物件可算是够用了。
  董千理一边查看损坏的陶器一边总结经验,这些损坏的陶器大多是在底层的,直接原因仍然是温度没有控制好,直接被烧化了。
  另外一个注意的点就是草木灰这种釉料还需要再加工,不然做出来的陶器毛刺太多影响整体的卖相。下次再烧应该成功率更高些,董千理如是想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