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死了,这其中似乎还有王导的影子,因为王逸之穿越的四年里,王羲之见王导的次数实在少得可怜,两人本是叔侄,王羲之又是与王悦一同长大的,怎会疏离到这个份上呢?
通过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一篇论王旷失踪之谜的文章,王逸之隐约猜到了一些。
当时,西晋的八王自相残杀,造成天下大乱,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追随东海王的第三代琅琊王司马睿正奉命镇守下邳,由于王旷与司马睿是姨兄弟,王旷来到了下邳。此时,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朝廷岌岌可危。
辅佐琅琊王司马睿的王氏精英们不得不商议后路。晋《语林》说,王敦、王导诸人“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计。”如果不是王旷在门外说了那句带威胁性的戏言,如果王氏精英们始终不让王旷进屋,后来的历史就不会是那样发展了。王旷进屋后提出的避乱江左的主张,是王敦、王导们不会想到的。
为了使西晋王朝能有退步,以备不测,东海王司马越采纳了过江之议,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307年,在王导的策划下,临沂王氏及其他大族随同琅琊王携家南渡,来到建业。十年后,西晋被灭,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史称晋元帝。王旷的一句话成就了东晋百年基业,南京在东吴建都之后,又成为东晋、南朝的都城。
王旷似乎没有南渡,而是去当了淮南太守,还参加了抵抗匈奴的战斗。《晋书·惠帝纪》说:309年,“刘元海遣子(刘)聪及王弥寇上党,围壶关。并州刺史刘琨使兵救之,为聪所败。淮南内使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及聪战,又败,超、融死之。”别人战死了,而王旷却生死不明,从此不见于史书记载,有学者认为其中必有隐情。[1]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王羲之七岁那年,即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夏天,带兵北伐,在与刘聪的作战中兵败。
世人但晓王谢家族的华丽,殊不知华丽家族也和普通家庭一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王羲之所在的王氏家族,在西晋末年光荣地成了晋室的守护神。父亲王旷、伯父王敦、伯父王导是当时政坛的风云人物,尤其王旷,他的母亲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母亲的亲姐姐,他是司马睿的姨表兄,是当日让司马睿移镇江东从而成就帝业的画策之人。
混乱的时势造就了王旷建立不世功业的机遇,他就像一树盛开的花等待着结果。但是,政治永远是阴险的。不仅皇室司马氏家族的人要排挤他,本家族的王敦、王导也觊觎他的名位。作为表弟司马睿最信任的人,王旷以淮南内史的身份留在至关重要的扬州郡,力图帮司马睿控制扬州兵权(当时司马睿尚未称帝,晋室的最高统治者为晋怀帝司马炽,实际掌权人为司马越)。
不幸终于发生,司马越在309年下令王旷由淮南提兵三万越过太行山去并州救上党。当时并州的刺史就是赫赫有名的刘琨,可惜王旷带兵去的时候,并州的绝大部分土地早已落入刘渊之手。王旷在当年白起围歼赵括军队的长平遇到了刘聪,战事惨烈,部将施融、曹超战死,三万大军覆灭。现有的史料既没有确切给出王旷战死的信息,也没有提示王旷或投降、或逃脱的线索。总之,这位司马睿南渡最得力的政坛新秀消失了。以后辅佐者的中坚成了王敦、王导,而一同渡过长江的“马”,也终于有一匹成了“龙”。用这样的手段消灭“对手”,确实高明得很。
失去父亲的王羲之境遇自然不会太惨。他有两位亲叔叔,一位亲哥哥王籍之,他们都拥有相当的名位。东晋王朝是不敢“亏待”他们王家的,王旷的堂兄王敦、王导,一武一文,掌控着“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是,稍稍关注王羲之一生的行状,他开始做官是丈人郗鉴推荐的;王敦造反失败王导势力削减,王导希望王羲之出头再振家声时,王羲之断然拒绝;王家的祖屋在南京,王羲之却一直住在绍兴;没有深至骨髓的恨,能这等“反常”?
再加上《世说新语》曾讲到一个关于王敦和王羲之之间的事。
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十分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忘记了王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由此可见,尽管琅琊王氏多方掩盖,王旷之死的真相还是遮不住,时人都认为是几方倾扎的后果,王羲之显然听闻此事,王导心中有愧,所以叔侄二人多年不曾相见欢颜。王羲之与王导掌家的琅琊王氏之间连接的枢纽应该是已逝的王悦。故而,王导要王逸之随王羲之学习,应该是希望王逸之接替王悦,成为其间的枢纽。还有今日王导不陪同王逸之前往清溪别墅的原因恐怕也是怕相见尴尬。
还有更有令人费解的谜团。王旷失踪多年后,居然有灵柩在北方存在。王羲之叔侄两代完成了王旷灵柩南迁的工作,并且在王羲之母亲去世后,一对夫妻终于“死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