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说起李白,大多数脑海中会跳出那句,经典流传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作为一名经常用酒精刺激自己创作灵感的文学家,李白流传于世的诗词作品大概为1040首。
数量虽少,但质量很高。
其中很多的作品,都成为了阅读理解和背诵全文的常客。
喜爱唐诗的人,必定读过李白写的《蜀道难》,其中的真实意境与写实风采,即便是在几千年之后读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但是,如果单纯以诗人的身份来定义李白,那就有点儿对不起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了。
真实的李白,拥有着非常多元化的身份,要揭开这个多元背后的真相,还要从他的那首《蜀道难》入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李白著
李白的《蜀道难》看似写的是奇险壮丽的景象,尤其是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对蚕丛、鱼凫二位古蜀国传奇与神秘的意象。
但实际上,正是这一篇古诗词暴露了李白的真实身份!这可谓是阅读唐诗,最令人细思恐极的秘密。
首先,一个人,为什么有N个出生地?
其次,李白他没有固定工作,却财务自由,比今天的迪拜土豪还有钱,这是否有些不对劲?
最后,关于李白的家世和行事作风,从来一团迷雾,似乎除了他的诗歌和豪放,一生热爱周游各地的李白,好像在掩饰什么?
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要想环游世界,需要具备几个因素:
1.通关文牒(唐僧取经,经常用到这个,可惜真实的唐僧他没有,按道理来讲是违规的。)
2.充足财富(如果是一边要饭,一边卖字画,一边环游世界除外,李白在四处玩的时候,酒肉不离身,这些都是要花钱买的。)
3.时间自由(作为一位诗人,李白应该是在家中潜心创作,而真实的他确是逛遍大江南北,走一路玩一路,比乾隆下江南过得还舒服,因为乾隆还要顾及自己皇帝的身份,李白可是没有人能够约束他。)
这三个问题,是李白豪放不羁一生最大的弊端,现在我们总喜欢用“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来调侃自己,然而这确是很实在的生活哲学。
你没有钱,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而且李白流连烟花之地,排除崇拜他不要钱的,总不可能所有的妹纸都不要钱吧?
这笔费用,单纯靠卖字画,恐怕是不够的!
如果说李白靠名气和字画混天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名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喜欢,蹭一顿饭和住处,是无伤大雅的。
但是李白好喝酒,而且不喝破酒,又流连烟花之地,这两个嗜好,指望别人为你买单,恐怕不大可能。
举个例子,杜甫很崇拜李白,如果李白去他家蹭吃蹭喝蹭住,杜甫绝不会说半个不字,但如果李白伸手跟杜甫要钱,要去烟花之地玩一玩,杜甫能不能给,或者是否给得起,这都是问题。
而且历史上,李白也没有那种特有钱的朋友,他的这些消费都是自己掏腰包,不得不说他还挺有钱...
如果仅仅凭借钱的这一项,我们只能说李白家资颇丰,足够支撑他随意挥霍,但是关于李白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似乎很棘手。
现在的正规史料记载李白是哈萨克斯坦族人,但是李白自己在诗中,一会一个变化,而且还不止一次!
四川人:“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
甘肃人:“白本陇西布衣。”
《旧唐书》记载:“李白,山东人”!
嗯?这个这么出名的人,难道在当时就有抢注李白故居的商业头脑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而且,唐朝属于多民族开容文化,哪怕你是东瀛人(日本),也可以在大唐为官、生活,各个民族之间都是好兄弟,即便是有战争,也没有因为你是哪个族的人,而特意笑话。
也就是说,李白根本不需要掩饰自己,到底是哪里人哪个民族。
还有让人最匪夷所思的是,李白的小迷弟杜甫,他连偶像是哪里人,都搞不清!
杜甫的《筵简薛华醉歌》:“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
这简直是太搞笑了....
而且根据李白的胡说八道,我们可以在地图上看到,四川、甘肃、山东,差了上千里,信息非常混乱,就算你想抢注李白的祖籍,这些地方的人打架都需要骑着马慢腾腾的走过去。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李白为什么要有意地放烟幕弹(模糊自己的出身和来历)?
他试图隐藏自己出身和来历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来仔细的捋一捋所有支离破碎的线索片段,彻底解开诗仙李白身上的历史迷雾,按线索的顺序,从钱入手:
李白十九岁,“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搁在今天,就是开豪车、穿名牌的钱二代。)
李白二十二岁,“养奇禽千计”
(有钱人喜欢养奇葩罕见宠物,从古至今,一样)
李白二十六岁,“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好了,终于找到李白花钱的准确数字了,三十万在唐朝,究竟值多钱?
李白所处时期的通用货币,为开元通宝,10枚开元通宝=1两,1枚=1钱:
开元通宝=80%铜+20%铅
唐玄宗年间,一斗粮食售价30钱,一匹马售价几千元至几万钱
马,相当于古代的豪车,李白送朋友随手甩去三十万,再土豪也不见得可以这么挥霍啊!
现在,问题来了,花钱如此仗义且挥霍的李白,他的财富之源,究竟从哪里来?
是不是唐玄宗给的钱?按当时的情况,只有皇帝和少数几个土豪,才能享受李白式的视金钱如粪土的花法。
而从钱的线索上延伸,李白似乎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诗仙,他的功夫十分的了得!
“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些诗歌,充满杀气,虽然为艺术加工,但如果李白身手极差,或者说没提刀砍人,是不会有这种真实感觉和感触的。
关于李白功夫的问题,网上有专门研究这个的,甚至在电视上播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
回到钱的线索上,李白有钱又掩饰自己出身和来历,是否是他的家族,不便于被大众知道?
这个可能性,绝对有。
假设李白是某中亚国家的王子,拥有巨额遗产的李白,来大唐是带有强烈的zhèng治目的,那李白应该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官,可明显跟李白放浪的一生不符。
而且,李白周游各地的诗歌,也比较奇怪,比如那篇疑点重重的《蜀道难》,他为什么要去蜀道?
这地方除了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比较喜欢,画风也不是很美,充满战争沧桑感的地方,李白去那里采风,似乎不对劲啊...
而且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蜀道的李白,不是一个人在游玩,他身边还有一只军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恩,在古代带着军队周游天下,除了帝王就是将军,但是将军不可能为了周游天下而去的,否则就不叫将军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既不是帝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将军,也能带着军队一起周游天下,只不过说法不同。
那就是,摸金校尉!
从李白一生走过的地方不难看出,他确实喜欢这么玩,但去的地方,不全是风景秀丽、江山如画的地方。
反而是他一个人去的地方,是风景秀丽、夜夜笙歌的人间天堂,基本上和军队一起去过的地方,都是传说中的古城、遗址。
嗯,捋顺出这个,谜团就揭开一大半了,可以从动机揣摩行为:
1.寻药(皇帝、普通人谁都有这个需求)
2.盗墓(皇帝虽有钱,但拥有更多钱,是人的本性)
两条动机,更趋近于第二条,甚至第二条的动机中,包含了第一条,或者两条都有。
如果李白真的是摸金校尉这种角色,那他的所有谜团就揭开了,掩饰自己的来历和出身,并不是单纯的酒话,而是分散众人注意力的重磅烟雾弹。
比如曹操为什么要立72疑冢,还不是生前他创立的摸金校尉,干的事太过于缺德,死了怕有人蓄意盗他的墓?
完整的捋顺下来,这其中的细思恐极很多,李白确实是一个人物,功夫好、有钱、文采悠然,很可能写诗只是副业。
但是无论李白的真实身份如何,真正让众人记住李白的是诗,这恐怕是他所想不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