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一战灭了纣王建立大周。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西周利簋铭文
周朝首都定为镐京(约在今天西安一带),因地处中原西部,故而成为西周。
作为先进推翻腐朽的朝代交替,西周王朝的制度,应该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进程的,无论是文王、武王,或者周公,都是后世的推崇备至的典范,就连孔子也十分敬仰。
但是即便是被无数人敬仰的大周,也免不了毁灭的历史车轮,大周的毁灭很离奇,近似神话故事的描述,被收录进正史《史记》中。
周武王的后世子孙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在宫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盒子,正想打开看时,却被宫人们劝阻道“不可”!为什么不可呢?因为这个盒子的来历,十分诡异!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还是在夏朝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从天而至,降落在了夏王的宫廷里。夏王从来没见到过龙,不知所措,就十分庄重的进行了占卜:
占卜先后进行了三次。要么杀掉它们;要么赶跑它们;要么留住它们。然而,卦象上的显示却是,这三种结果都一样——不吉。
最后一次占卜,得出了结论:只有请它们吐出龙嘴里那宝贵的唾液,装在木匣子里面珍藏起来,才是最吉利的结果。
于是,夏王摆设祭物,向二龙祷告。二条神龙就把唾液吐在了木匣子里后,飞天而去了。
后来,夏朝灭亡了,这个木匣子就传到了商朝。
商灭后,传到了周朝。连续经过三朝,从来也没有人敢把这个神秘的木匣子打开来看过。
到了周厉王的时候,他偏不信邪,就大着胆子把这个神秘的匣子打开看了。
顿时,龙的唾液在宫廷里流了一地,怎么清除也除不干净。
周厉王就叫了一群女人,让她们赤着身子对唾液大声的呼叫。那唾液就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到周厉王的后宫里去了。
后宫里有一个小宫女,只有七岁,刚刚才换牙,恰好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大蜥蜴就把她“遭之”,她竟然就怀孕了!因为是没有丈夫生下的孩子,所以她非常害怕,就连忙把这个“妖子”扔弃到水里。
如此怪异的事情,似乎是在预报周朝将乱的先兆。
所以,周朝太史伯阳说:“祸成矣,无可奈何!”
西周将要灭亡,已经成了定数。
紧接着,那个被扔弃到水里的“妖子”,被人捡去了,把她养大,取名叫做襃姒(读音:bāosì),襃姒冷艳无比,又被作为贡品送回到宫中,成为了周幽王的爱妃。
周幽王为讨褒姒欢心,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
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
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
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
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
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
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这则故事,如果仅仅只是神话传奇,也就罢了。问题在于,它是被当作“正史”而载入史册的,因为这则故事来源于《史记》,是司马迁一笔一划记录的!
啊,虽然是史记,但是历史总会有纰漏的,你看周厉王是公元前841年去世的,周幽王上台是公元前781年,两王之间跨度为60年,也就是说:襃姒最少60岁!
60岁的褒姒与少年幽王的风花雪月,周幽王为了配合周朝灭亡的预言故事,不惜和老奶奶褒姒来一个花前月下,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太扯了!
周朝灭亡与褒姒根本没有直接关系,从那一则收录正史的故事开始,整个就是不正常的历史。
西周的灭亡的两条致命伤:
1.镐京发生大地震,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力、财力损失,国力被极大消耗(三川干竭,岐山崩塌。——《史记》)
2.分封诸侯制度下,各诸侯不断争夺地盘,导致王权被极大削弱。(因信仰(ZhengZhi)不同引犬戎进京)
内忧、外患、制度积弊,每一条都是致命伤。至于第一条的大地震,是属不可控因素,可暂时忽略,那么归根结底,还是制度毁灭了周朝。(被无数后人推崇备至的制度)
古人是很爱面子的,出了问题很少反省,制度不好也不能说是制度不好,所以褒姒登场了。
可是,襃姒又有什么过错呢?仅仅为了栽赃周幽王不够,为了凸显灭周的充分动机,还把神话故事写的有板有眼,比起为史料翻案的我,撰写这个故事的人,堪称天才。
而且细细品读,会发现周幽王兵败被杀,似乎不是因为他是个昏君,周幽王“数举烽火”根本就是胡扯!
“有寇至则举烽火及鼓”——《吕氏春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嘲讽周幽王靠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然而事实褒姒的年纪完全能当幽王他奶了,但凡幽王正常点,都不会这么去做。
那烽火戏诸侯想隐藏的内幕,就比较有意思,谁杀死了周幽王谁就想掩埋自己的动机。
在揪出凶手的之前,不难看出幽王经常点烽火,不是为了玩,而是真的有敌人!
“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竹书纪年》
幽王生前,一直想通过战争灭犬戎,综合周朝的诗歌(那会他们不爱写史,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演唱),《诗经六月》中曾记述“猃狁孔炽,我是用急”,《采薇》中也提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甚至《兮甲盘》、《虢季子白盘》、《逨鼎》这些文献,都表明周朝背部确实有一股很强大的武装力量,随时威胁着大周的首都。
那股强大的武装力量,就是犬戎。
而且还有申侯和缯人这两股诸侯力量,在抗衡幽王的统治,《史记郑语》:“(周)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句话申侯是很愿意听的,虽然他不喜欢犬戎和缯人,但是他们二人都讨厌幽王及大周,这就使得三人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则从幽王生前的军事安排来看,他一直致力于先干掉犬戎,再调转枪口对付申侯和缯人。
再一看幽王覆灭前夕的“王师伐申”,当申侯面对幽王的军事围剿,他不但选择与幽王作战,而且放弃了原有的职责,与“敌人”组成了新的临时同盟,所以在幽王最后一次点燃烽火时,怎么可能还有诸侯勤王呢?
几乎能打的诸侯,都和犬戎他们搅合在了一起,当然除了幽王悉心提拔的秦仲(秦始皇的老祖宗)率部死战外,其他人都抱着膀子看了一场大戏。
春秋时代的到临,说到底还是周对诸侯的控制力失衡的关系。
绝对的权利,引发绝对的控制,绝对的控制引发绝对的服从,但只要一环出错,就会引发全面的崩盘。
历史的天空,总是像一个圆满的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转上一圈。
本书开篇以三国历史为开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临时起意,下面将视线再次拉回三国,我们看看三国中的刺客,除了细思恐极,还有令人动容的舍身取义。
在下不才,编了个小剧场,敬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