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主公,不对,现在应该叫陛下了。陛下刚正位不久,就降下诏书:因为东吴那边害死了二弟关云长,如果不报仇,就是负了当年桃园结义的誓言,所以陛下欲兴兵伐吴,以雪此恨!没想到平时处世圆滑的赵云第一个出来劝谏。
“不可不可,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今曹操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却篡汉了,陛下不应该舍弃魏国而攻打吴国。”
“孙权害了朕弟,朕恨不得食肉寝皮……”
“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陛下以天下为重。”
“朕不能为二弟报仇,虽然坐拥江山,何足为贵?”于是不听子龙的谏言,一面下令厉兵秣马,一面派人去阆中叫张飞。
散了朝后,我苦思考不解,这不像是子龙平时的行事作风啊,想不通,实在想不通。回家后,我儿子看我似乎有心事就出声询问,我便和他讲了。
这里我先插个题外话,我儿子名叫魏腾,字盔扬。当初其这个名字是希望他将来的前程能够随风而起,扶摇直上。至于这个字,就更讲究了,那是前不久,他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我给他讲了我年轻时的故事。之前我请那个道士测字时写的就是一个盔字,而如今我也算是扬名四海的一员大将了,所以儿子为了效仿我这个父亲,特意取了这么一个字。他从小就很聪明,聪明的可怕,连军师都称赞说:你这么……的一个人居然能生出这样的一个儿子。其实我也看出来了,他越长大越像他母亲,大概他的聪明伶俐是来自他的母亲吧。这题外话偏的有点远了,暂时打住,至于其他的,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我儿子听了我的叙述,想了片刻和我讲:“父亲,下次如果再有议此事,你也要加以劝阻。不过要在急着先说,等丞相等人开口后附议即可。”
“为什么?”
“父亲,你知道为什么赵云会第一个劝谏吗?”
“为父不知?”
“因为他圆滑。而今陛下刚刚正位,人心思定,实在不宜擅动刀兵,且云长兵败被杀,东吴又得荆州,此消彼长,此时发兵伐吴,胜负难料。如若陛下执意伐吴,也不会派遣他一个反对的人一同前往,他这是想留在CD多享享清福啊。”
“原来如此,不愧是我儿,机敏过人……”
“不过,赵云虽然圆滑,但他先与丞相说出来算是弊端了,估计将来他得不到丞相的重用了……”
“但是,我儿为何……”
“父亲是想问为何要等丞相开口后附议吧。其实我料丞相也是反对伐吴的,不过丞相不愧是丞相,今天他不说足表明他的机智。其实丞相心里明白陛下为何急于伐吴。在陛下看来,当今大势,魏强吴弱,攻魏不如伐吴,且当前正好有个正当的理由,但是丞相不敢说破,他不会直言劝谏。但遇到此等大事,满朝文武必会私下找他商议,到时再劝也可以说是满朝意愿,合情合理。”
……
当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一想到今天和儿子的对话,心里只有一个问题:如此聪慧,这TM是我魏延的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