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厚重河南 / 03 上古栗陆氏曾在这里建都

03 上古栗陆氏曾在这里建都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夏邑县城西南角,有一处天龙湖公园,3000多亩波光粼粼的湖水被分为八块,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公园大门口,有一块“栗城遗址”的石碑,标明这里的栗城遗址是SQ市文物保护单位。
  栗城,一个蕴含着悠长历史和古老传说的名字。尽管栗城遗址已经没于湖水之下,但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远古文物,告诉后世子孙,这里曾经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地之一。
  从那些散发着远古味道的诸多史籍中,我们大概可以梳理出一个东方人文始祖延续的脉络:自从伏羲之后,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中央氏、栗陆氏、尊卢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等,共十九氏(也有一说,如宋代《通鉴外纪》认为有十五氏)。在伏羲之后的一千二十年中,华夏始祖中栗陆氏为第七世君王。
  根据《世本集贤》等古书的描述,栗陆氏大约在距今八千五百年至八千二百年之间,可见历史之古老。
  栗陆氏的首领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堪称水利始祖。
  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远古时期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原和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时期发明的“畎(quǎn)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而为伏羲氏创造“畎田”之利的功臣首推栗陆氏。
  栗陆氏部族居住在“栗广之野”,其地处平原低洼地带,是一处很容易受水灾侵害的地方。栗陆氏总结前人经验,认真治理水患,取得了很大成效,因此受到伏羲的重用,被封为掌管水利的官员,号称“水龙氏”。女娲执政时期,虽然对一些执政官员进行了调整,但仍任命栗陆氏掌管水利,负责水利建设。此后栗陆氏世代皆执掌水利。
  建栗王祠以纪念祖先
  栗陆氏的名字,望文生义,与栗子有关。河南大学教授李玉洁认为,栗陆氏是最早发现并以毛栗子为食,或者最早种植栗子的部族。
  在远古时代,栗子是重要的食物,由于栗子适应能力极强,抗旱耐涝,荒山坡地均可栽培,因此它可能是栗陆氏部族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栗木还是上等木材,坚硬,不易开裂,纹理清晰,耐湿抗腐,还是上好的木炭之一。既能吃,又能当做木材、木炭,这在农业文明不甚发达的远古社会,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据《畿辅通志》记载,“太古之无为,庆华胥而蹈,栗陆顾皇上之谦抑,视至治为未足。以是降德音,播嘉惠,省刑罚,薄赋税,汰沉浊,旌廉吏,举贤才,擢俊义,发仓廪,赈贫匮,尊髙年,而礼有德……四方万国无一民之失所,穷乡僻壤无一物之不遂,举陶于春风和煦之中,而乐于雍熙泰和之治。”这说明在栗陆氏时期,天下太平,一片和谐之景象。
  栗陆氏部族的居住地在哪里?就在夏邑一带。
  从地理位置而言,夏邑在淮阳的东北部,自古就是人类的发祥地和生息地之一。伏羲氏之都在今天的淮阳,栗陆氏的部族极有可能就在今天的夏邑,相距不是很远。在上古时代,夏邑草木丰盛,水力资源丰富,水产、禽兽类较多,又适于农耕。
  由于远古时代这里曾是栗陆氏的栖息之所,“栗”这个字在夏邑的地名沿革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至少从商代起,这里就被称为栗,秦代又在此处设立栗县。
  在明嘉靖年间和民国时期的《夏邑县志》中,其县城图都标明,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一座栗王祠。栗王祠,是栗陆后人为纪念先祖而建,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
  栗王祠建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从中仍能依稀看出栗陆氏后裔对祖先的崇敬。栗陆氏是伏羲氏的宗支,以伏羲为祖,栗王是后人对其尊称。在华夏远古文明初期,并没有“帝”和“王”的称谓,只有“氏”的称号,“氏”最早的含义也并非指家族,而是指部族首领,相当于后来的“帝”、“王”。夏商周三代,人们认为王者为大,因此栗陆后裔将其先祖尊为栗王,并建造栗王祠。
  栗王祠为什么要建在西北处?中国伏羲研究会理事王大有先生认为,栗陆氏的故乡远在西北昆仑山,古人总认为死后灵魂会回归故里,因而栗王祠建在西北之处,就是寓意族人死后能够回归昆仑。
  如今,栗王祠已不见踪迹,当年纪念远古先祖的土地上盖起了民房,只留下史书上的文字记载让人回味。
  栗陆氏作为伏羲氏的裔种,可能最早是由栗氏和陆氏世代为婚的两大部族合并而成,因为是世代为婚的血缘家族,故后来成为栗陆氏。
  根据古文献记载,栗陆氏在中国文字的形成方面也做出过贡献。据明代《广博物志》记载:“天生蒸民而树之以君,所以对扬天休,司牧黔首。摄提、合雒以前,栗陆、骊连之外,书契不传,无得称也。”宋代《文苑英华》也记载:“混沌之世,栗陆、骊连之君赴起龙图文因鸟迹。”栗陆氏曾“因鸟迹”而“起龙图文”,为传“书契”,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栗陆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第四代王位,传五世,子孙分为栗姓、陆姓、六姓、安姓、舒姓。夏邑,这座城池,早在8000多年前的伏羲时期就已经成为栗陆氏的建都之地。
  栗城、纶邑名留青史
  夏邑处于苏鲁豫皖之接壤,京九陇海之襟怀,连霍高速横贯境内,城乡公路交织成网,可谓区位极优,地利尽占,四面便捷,八方通衢。此地虽无峻岭名川,却有平畴沃野,长茂林修竹。久远的历史,辉煌的文化,多姿的风物,丰厚的资源,改革的大潮,发展的脚步,构成了夏邑大地一幅壮丽多彩、波澜壮阔的画卷!
  夏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尚在蛮荒时期,此地便有人类聚居,于泽国之地,伐木而猎,结网而渔。夏末成汤伐桀,建殷定都南亳,兴土木于郊野,建五城于其围,其一黍丘,即今夏邑。几千年地老天荒,星移斗转,岁月留下几多陈迹,清凉山、三里堌堆、姜仁堌堆等遗址,见证了商周乃至新石器时代近万年的华夏文明;著名的商汤祷雨台,流传下贤德君主舍生忘死、大济苍生的千古佳话。至圣先师孔子生于曲阜,祖籍夏邑,还乡道上,车辚辚而马萧萧;还乡祠里,烟绕梁而思追远。雕梁伴暮雨,画栋卷朝云。文光薄天,播礼施仁,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孔祖文化,于兹可见一斑。
  但夏邑悠长的历史不仅于此,更在于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上古时期一度是都邑所在,为京畿要地。传说中的栗陆氏和夏王少康都先后在此建都,为夏邑的历史增强了很多光彩,是历史上著名的栗城和纶邑。
  夏邑所在的地区属于“河济文明”,是中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河济史前文化又以先后出现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磁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等最为著名。在中华文明史上,古华夏族团和东夷族团在这里交流碰撞,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明。
  上古古都的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大家熟知的良渚文化,历史毫无记载,就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进程的认识,至今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夏邑作为上古古都有着文献记载和丰富的考古遗存。人类历史,尤其是史前文明,毕竟多少还留下了一点点印迹,但更多的历史,绝大多数是靠世代相传保留至今的。诚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所言,世界文明古国都经历过远古和传说时代,“追溯到一定时期以前都是传说,均有神话色彩。炎帝、黄帝的传说,是我们祖先通过他们的认识、记忆、语言记录传递下来。”正是有了世代相传和今天考古事业的结合,才使得我们有希望更大限度地去还原夏邑上古古都的原貌,从而大大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夏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祖籍,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足以证明夏邑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深入,夏邑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位置会得到清晰的印证。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