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不急不躁 / 第一章 我的家

第一章 我的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今年是2023年,现在的我33岁,此刻正躺在BJ一个公园的草地上,看着洁净如洗的蓝色天空,吹着初秋沁人心脾的清爽微风,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33年前,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村,我的爸爸在部队当兵,我的妈妈在家里种地,我的爷爷奶奶和我所有的亲戚都是以种地为生。我们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也都是世代种地的农民。
  我们的村庄是一个只有不到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村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瓦房,有一些是草房子,也有一两个是平房。每家都有一个小院子,盖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基本上每家都是三间或者四间房子连在一起,中间的那个房间叫做“堂屋”,作用和功能就是跟现在的客厅一样,家里最年长的长辈住在最东边的房间,根据年龄依次往西排,我们一家四口人住在最西边的房间。根据本地习俗,家里有两个以及两个以上儿子的,村里就会给第二个以及后面的儿子分一块宅基地,等到他们结婚成家的时候,父母就会给他们盖房子(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提前盖好房子),让成婚的儿子儿媳住在属于他们的新房子,这个过程叫做分家。最小的那个儿子没有分配的宅基地,所以结婚前后都是跟父母住一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继承老宅。
  我的爷爷奶奶有三个儿子,我爸是最小的,所以我们没有经历分家,爸妈结婚以后爷爷奶奶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基本家具,就算“分家”了。从此,最西边的那个房间就是我们的家了。
  我们这个家里,有爷爷奶奶,太爷爷,还有我爸我妈,我弟弟和我,一共七口人。我们家有四间房子,是草房,每个房间里面的地面是土地面,就是打完地基以后的那个土地。最东边的是厨房,也是我太爷爷的卧室,里面放着一张特别简单的床铺,紧挨着厨房的房间是爷爷奶奶的房间,爷爷奶奶的房间还兼着放麦子放杂物的功能,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麦茓子,用来储存一家人一年吃的粮食。紧接着是客厅,其实就是摆着一张很高很旧的八仙桌,墙边放着几个爷爷做的木头凳子的房间,仅此而已。最右边的房间就是我们一家四口的卧室了。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院子算很大了,也是土地面,不下雨的时候,院子里基本上摆放着各种农具,我跟弟弟经常就在院子里玩耍。
  从我有记忆开始,村里的人们都会在秋天的时候收割黄豆、玉米、芝麻,收完秋,接着种下小麦,种小麦的时候会在靠近路边的地方留下六十平米左右的土地种上油菜籽(这块地叫做场面)。到了来年春天,油菜花早早开放,油菜籽比小麦早成熟二十天左右,收割完油菜籽,就把油菜根拔出来。拔完油菜根,大人们就会拉着一个很重的石磙在种油菜的位置来回碾压,直到把那块地碾压的很平很实,足以承受拖拉机在上面碾压粮食。石磙是一块圆柱形的石头,圆柱的中心位置,从上到下有一道圆柱形孔洞,使用的时候用特制的木架子套起来,再把绳子系在木架子上,人就可以拉起绳子,石磙在绳子的拉动下,就可以滚动着碾压地面。
  等到五六月份,小麦成熟了,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在夏日炽热的阳光下好像闪着光,刺得人眼不敢睁开,这个时候经常会吹来一阵阵热风,大片大片的麦田在风的吹动下,此起彼伏,就像是金色的大海,目光所到之处,皆是麦浪,一望无际,连接天地。一般这个时间点,都会有卖雪糕冰棒的小商骑着自行车沿村售卖,自行车后面放着一个白色的正方体的泡沫箱子,里面放着小朋友们夏天最喜欢的食物---冰棒雪糕,泡沫箱子外面用一个厚厚的棉包裹的严严实实,只有在别人买冰棒或者雪糕的时候,商人才小心翼翼的掀开棉被,露出一个小口,打开泡沫箱子,把冰棒雪糕拿出来。那个时候要是能吃上一个两毛钱一根的雪糕或者一毛钱一根的冰棒,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即使是看似这么便宜的东西,也很少吃到)。
  在一阵又一阵热浪的催化下,小麦成熟了,那个时候,收割小麦可是一个很壮观的大场面,因为没有机器,全靠一双手。所以每到收割小麦的季节,全家老小齐上阵(当然不包括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般十岁左右都算进去),人手一把镰刀,在烈日的陪伴下,走向麦地。开始割麦了,首先,双脚踩在麦地里,左手抓起一把小麦(能抓多少抓多少),一般抓在麦穗的下方,麦根的上面,右手拿着镰刀割断麦秸秆,割完的小麦放在麦地里,再继续割,割完的小麦摆成一堆一堆的,一堆大概多大呢,就是你能抱得住就行,因为摆放好一定量的小麦后,就要把这一堆一堆的小麦抱到架子车上面,拉到场面里,等待拖拉机的碾压(那个时候我五岁左右,我弟弟三岁,所以就跟弟弟坐在地头的阴凉地方,看着大人们忙碌)。
  割完的小麦被拉到场面上,均匀摊开,稍微晒一下,就可以用拖拉机拉着一个更重的石磙,一圈一圈的碾压小麦,成熟而干燥的小麦在重压之下,小麦粒很容易就破壳而出。随后,把小麦秸秆整理出去,小麦上面就有一层小麦壳以及压碎的秸秆碎屑,这个时候就要用专门的器具—木锨,木锨,顾名思义,就是木头做的锨,铁锨大多数人都见过,就是植树节的时候用来铲土的铲子,还有北方下雪天用来铲雪的铲子,都叫做铁锨。铁锨的把手是木头,铲头也是木头,中间接头部分用钉子固定,重量很轻,既可以把粮食抛的很高,又不会铲到场面上的土。使用的时候,拿起木锨铲起一锨小麦,用力往上抛起来(这可是技术活,没有经过几千斤粮食的历练,绝对干不了这个活,年幼时我曾经试过几次,都是把小麦跟杂物一起扔的找不到了),可以把粮食扔的很高,在风的吹力作用下,掺杂在小麦中的小麦壳以及秸秆碎屑被吹走,小麦粒落在下方的场面地上。这个动作叫做“扬场”。小麦收割的季节,会看到千人扬场的热闹景象,因为每家每户的田地都紧挨着,场面也是挨着的。
  “扬场”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因为一个场面大概要晒五六千斤的粮食(此处粮食专指小麦),全都是靠双手一锨一锨的扬,一家人大概有八亩地,每亩地收六百斤左右的粮食。扬完的小麦干干净净的,里面没有了秸秆碎屑,但因为是直接晒在土地上,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土块,这个时候就要用手直接捡了。所以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们吃的粮食真的是来之不易,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吃过苦,才懂得珍惜。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