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逆行千里,终有归途 / 第十章 关于支教

第十章 关于支教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上坡路。”这是后来我对身边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也一次次证明了这句话确实不会出错。记忆中乱七八糟的2015年终于在南京之行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到家没多久便收到了一则好消息,铁路招聘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成功进入面试。那之后的一切环节都很顺利,万事俱备,只欠入职报道了。
  等待报道的那段日子里,我与爸爸的争吵一下子也少了,仿佛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
  记得那年生日,本以为对自己漠不关心的爸爸送给了我一台全新的笔记本电脑并对我说——你写的小说我一直都在看,写的很不错,希望你能坚持下去,要记住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你之前用来写小说的那台电脑看着也旧的不行了,我也不会挑这些电子产品,就让我们单位一个懂电脑的小伙子帮我选的,以后就用这个写吧,能有自己的爱好很宝贵,一定要坚持下去。
  听着爸爸的话,突然感觉自己鼻子酸酸的,眼睛里仿佛是有什么滚烫东西要汹涌出来一样,那一刻才知道总以为对自己毫不在乎的爸爸却总是在暗地里默默关注着自己的一切,他或许只是很少表达罢了,原来自己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我抬起头看着爸爸,自己竟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一下子变老了,鬓角也生出了不少白发,脸上的沟壑也愈发明显,可能是妈妈离世后,我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这么近距离仔细看过他吧……
  记忆中那天傍晚吃过饭,爸爸准备要去上班,我就接到了冯岩岩的电话,电话那头他埋怨道——老孔,你是真不地道啊!过生日都不告诉我,是没把我当兄弟看还是和别人另有安排啊!赶紧的,麻溜出门,老地方见,我还带了一个老朋友,应该跟你挺投缘,赶紧出门啊,今晚不醉不归!
  听着电话那头冯岩岩的善意的抱怨,我苦笑着摇了摇头,要不是爸爸,我自己都差点忘了今天过生日。爸爸看了我一眼,随后推着自行车出门了,出门前回过头对我说——少喝点酒,晚上早点回来。
  我只觉得那天傍晚天很蓝,风也出奇地温柔。当我抵达约定好的地点时,冯岩岩早已等待多时,见我过来,连忙介绍道——这是我发小赵秋红,人民教师。这是我兄弟老孔,大作家。
  三人围坐在桌子旁,刚开始可能是因为有生面孔,自己略显拘束,但是几杯啤酒下肚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我的记忆中赵秋红酒量出奇的大,原本三人的战局最后也渐渐成了我与他二人的拉锯战。那晚可能是心情的缘故,整个人很轻松,状态自然也很好。眼看着赵秋红一趟趟往卫生间跑,我知道,他快认输了,于是也放慢了节奏,待他再次落座,我们二人很默契的聊起了天。
  “听老冯说你是老师?”
  他看着早已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的冯岩岩,笑着说——他就是这样,总爱夸大其词,但是也算是当过一阵子老师吧。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当过一阵子?那现在呢,不当老师了吗?”
  “说是老师其实就是大学时候参加的西部志愿者计划,当时在贵州支教了一阵子。后来回学校考上了研究生,等开学了就要回去继续读书了。”
  对于西部志愿者,我了解的很多,大学时期自己也差点报名,但是后来因为妈妈的病重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也算是心底里比较遗憾的一件事了。可能是求之不得而生出的向往之情,那晚我便缠着他跟我讲了很多关于支教的故事,他也毫不吝啬,把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报名,到后来怎么去到贵州的那段故事原原本本的讲给了我听——
  大学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同系的学姐,在我记忆里和她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傍晚校园里的操场上,她披着刚洗过湿漉漉的头发,从我身边走过,晚风拂面空气里都是她身上的香味,那一刻,她的背影成了我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苦苦追寻的彼岸。后来大四那年她报名了西部志愿者计划去了甘孜支教,而我则是每天关注着她的微博,看着她一天天的动态,她偶尔也会发自拍,很明显她瘦了,但是通过每天的动态,我知道她过得很满足,也很充实。那一刻,为了能追赶上她,我也暗下决心,明年我也要去走她走过的路,去看她看过的世界。
  自己大四那年,她支教结束回到了学校,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而我也如愿以偿去了贵州,绿皮火车坐了两天一夜,下了火车又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最后在镇子里下车又搭摩托车,那一路不知道换了多少种交通工具,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威宁县岔河乡。
  初到学校,自己现有的世界观就被彻底颠覆了,只有在自认为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电视剧里才会见到的校园,此刻毫无征兆的闯进了眼里——稻田边一排年久失修的平房就是这个小乡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可能是因为刚下过雨的缘故,年迈的校长叼着旱烟拿着油毡纸穿着胶靴在平房的房顶缝缝补补,孩子们则是在稻田边嬉戏玩耍,似乎我眼中的破败丝毫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校长见我到来,加快了手底下的动作,嘴里还喊着——娃子,等哈,下雨屋头漏水了,就快咯,就快咯。
  后来在校长的介绍下我对整个学校也有了初步了解,这里一共有43名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而眼前的校长曾经是这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大好前途,在这个小乡村里扎下了根,一干就是29年。
  之后的日子里每天除了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外,我还会跟他们讲外面的世界,每到这时我身边都会聚来更多的孩子,他们都认真的听着,就好像在听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童话故事一样,而每到这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只要不放弃梦想,就总有一天会走出去把这一切变成自己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生活。
  跟孩子们相处久了,我才慢慢知道,他们并没有我眼中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童年里没有城里孩子的五彩斑斓,有的只是每天捡不完的牛粪,割不尽的猪草。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有时很久才会回一次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蒸好多馍馍,找一个艳阳天,把馍馍晒干放进缸里,这也成了父母不在时他们每天的伙食,他们那小小的身躯不得不承担起生活这重重的担子。他们的衣服永远都是又旧又破,几乎没有合身这么一说,那时候我几乎每个月发补助金都会去镇里给他们买新衣服,可是直到最后我支教结束也从来没见他们穿过一次,每当我问起,他们总是羞涩的说要等到过年了才穿,这么好看的衣服平日里舍不得,怕弄脏……
  我正听着入迷,他突然停下了自顾自的讲述,看着满桌子丰盛的菜肴,他用筷子捡起一块排骨,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们平日里食之无味的东西可能在那些孩子眼里就是世间最美味的珍馐啊。他的话也让我陷入了深思,沉默半晌,我又问道,那现在呢,那些孩子怎么样了?
  他放下筷子,笑了笑说——我想应该好起来了,我支教结束后的第二年精准扶贫,听老校长说在扶持下乡里盖了新学校,还有了操场和食堂,食堂里的饭菜也很丰盛,每一餐基本都是两荤一素,每天还能喝到牛奶。乡里也修了新的柏油马路,交通也方便了,不像之前那么闭塞了,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听到这里我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的确啊,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多希望未来留守儿童这个词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那晚我们聊了很多,其中关于教育的话题我至今影响颇深,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读书写字,也不在于教会孩子们掌握多少高深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传承,是要教会孩子们一种即使身处幽暗泥潭也要向阳生长的不屈意志,是要教会让孩子们不被外物所困,始终坚持自己心中宝贵的理想……
  那次短暂的相识过后他便再一次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征程,后来我们会在闲暇时通过微信聊一聊彼此的现状,一年前他结婚了,如愿以偿。后来提及这些事他总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他很感谢那年和她在操场邂逅的那个夜晚,她似乎就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循着她的光,自己看到了很多从未看到的世界,走过了很多意义非凡的路,也在一次次循着她的光前行时找到了自己想要拥有的生活。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