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平然历程 / 从钟离之战联想时代始末

从钟离之战联想时代始末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七月十七日,
  今天逛贴吧,看见【历史吧】的人在讨论南北朝的战争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钟离之战”备受瞩目。
  ……
  基本概述:
  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发生于西元507年(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是梁武帝讨伐北魏期间,两军以钟离城及其邻近之邵阳洲为主战场的战役,为该次大规模北伐行动中具关键意义的一战,亦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结果南梁获得胜利,甚至因此幸免于可能亡国的危机。
  (以上为百科资料,非原创)
  ……
  (以下为网友观点,非原创)
  平凡的大学汪: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战争比较重要却不怎么出名,那么钟离之战应该算一个。
  之所以不太出名,私以为和这场战争本身有关。因为钟离之战是一场少有的“正战”,换言之双方都投入了相当兵力与在世名将,也没有淝水之战那样戏剧性的转折:
  从兵力上看双方相当,大约是魏军元英的中央军十五万(今众军云集,十有五万,进取之方,其算安在?《魏书卷十九下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元诠的六州军十万(诏发定、冀、瀛、相、江、肆六州十万人以济南军...发诸军以赴淮南。)以及邢峦留下的二万人(可率二万之众渡淮...峦累表求还,世宗许之。),共二十七万,对梁军二十万(六年四月,高祖遣曹景宗、韦睿帅众二十万救焉《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双方人数相差不多,不像官渡那样看起来兵力悬殊。
  从军队实力上看,南朝也没有像刘宋后期或齐末那样拉胯,甚至被认为是“百年未有”(临川王宏以帝弟将兵,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资治通鉴》)
  而战争本身也是围绕邵阳洲进行了空前激烈的争夺,如一夜营,赵草城,这都是双方军队综合实力的体现,并没有出现如赤壁火烧,淝水乱阵那样的经典的妙计或者奇葩。这也就导致整场战争看起来好像没啥亮点。
  然而正如《孙子》所言“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钟离之战是一场高端局。元英和杨大眼都是当时北朝顶尖战将,粮道没有被偷光(虽然被筑城了),军队到最后一刻才崩溃。只能说是韦睿太吊,加上天时(淮水暴涨)地利(北军少习水战),最终被打出gg。
  而从后世看,钟离之战对北魏和梁国都造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对北魏而言,这场战争并不是自身衰亡的导火索,但的确是国家动乱的助燃剂。整场战役接近二十万人的损失,尤其是中山王英所统率的中央军大部被歼,(元英扫北方之众,没于钟离。《群书考索续集》)
  导致北魏中央的军事实力迅速下跌(魏收:自国家经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败于钟离,昶于朐山失利(朐山之战),最为甚焉。)。再加上北方六镇地位衰落与六镇府户日益的不满,最终造成了大规模叛乱。
  对南梁而言钟离之战是梁国的立国之战,此战一举扭转了北齐以来南朝一路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是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吕思勉),自此,南朝收复淮南大部,并对北朝由受转攻,分别在508年回北蜀,511年复淮东,515年破寿阳,525年占沔北(前北雍州),527年复淮北,至此达全盛疆域。
  ……
  青州牧—中领军—冠军将军—陈谨:
  钟离之战最大的意义是扭转了齐末梁初南朝失去汉中,局面不算多好的尴尬处境,资治通鉴记载战场战役北魏死伤三十余万,被俘虏五万多人。北魏确实受到很大的打击。王夫之说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大体是不错的。钟离之战给南梁存息之机,此后几十多年还是梁朝境内比较太平无事。虽然之后陆续有硖石之战,陈庆之北伐,但对南梁而言损失不算太大,益州之战也成功击退魏军。四川一带得以保存到梁末才丢。反正总体而言,爆发在梁朝初年的这场战争,一定程度上为南朝赢得了几十多年的承平之治。也成就了韦睿这个传奇将领。钟离之战后韦睿继续在梁朝任职,官至车骑将军,侍中。终年79岁。梁武帝为他而哭泣。追赠他开府。这算很高的荣耀了。
  ……
  以上是迄今为止,两百楼中,热度最高,论述水平最高的两位网友的回答。
  而以下是我做的补充。
  ……
  (原创)
  作者陈宇:
  钟离之战,是自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以来,少有的大规模胜仗,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南朝军事层面上的长期劣势。
  在钟离之战前,刘宋、萧齐也不乏有识之士和能臣宿将提出北伐策略。
  但是在历代北伐中,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只能饮恨淮北。
  宋文帝元嘉北伐,是机会最大的一次,这时的南朝疆域是四朝中最广大的,军队数量、经济实力、能臣大将最强大的一次,国家体量已经超过北魏。
  ……
  450年,元嘉二十七年。
  刘义隆趁拓跋焘率主力大军西进关中平叛,无暇南顾之际。
  命令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出镇彭城,为各军统帅;(中路)
  青、冀二州刺史萧斌,指挥宁朔将军王玄谟,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咨仪参军申坦,率水师北上,入黄河;(东路)
  太子右卫率臧质,骁骑将军王方回,进军许昌、洛阳;(中路)
  徐、兖二周刺史刘骏,豫州刺史南平王刘烁,以本部兵马东西两线发起进攻;
  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刘秀之,率军骚扰汧、陇一带;(西路)
  刘宋大军东西铺开阵势,举国上下,自王公大臣到豪门富民纷纷捐献金银。
  而后,朝廷又向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民及僧尼借款,以供军需。
  为了补充兵源,在青、冀、徐、豫、南北兖州,采取“三五民丁”政策(三口之家征一人,五口之家征两人)。
  此次北伐,刘义隆拿出全部家底。
  (这一仗,掏空了刘宋元嘉年间二十七年的积蓄。战败之后,刘宋一朝在南北战争中数十年处于下风,进而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直至陈朝,历经历代皇帝改进,亦无济于事,收效甚微,反而又加剧政局动荡,社会失序,一直到隋文帝开皇新政,才得以缓解)
  这是南朝仅有的高光时刻,彼时,北魏胡汉矛盾尖锐,制约着鲜卑族在中原的统治。江北士民仍有不少人心怀王师,暗中为南朝传递情报。
  可以说,刘宋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最终,还是草草收场。
  (秋十月,拓跋焘调集各路大军,号称百万。魏军一路南下,刘宋大军皆不可挡,部众纷纷溃散。短短一个月间,拓跋焘率大军直至建康北岸,在瓜步驻军)
  在刘义隆心中,本来就是一路横推的北伐,最终却被老对手拓跋焘反推,可谓是丢尽了脸面。
  北伐不了了之,刘义隆自此丧失进取心气,晚年困于子嗣争权之境地,最终死于太子刘劭之手。
  ……
  458年,宋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
  刘宋积射将军殷孝祖在青州清水东岸一带修建两座营垒,引起北魏警觉。
  拓跋濬派遣镇西将军封敕文发起进攻。
  封敕文被清口守军,刘宋振威将军傅乾爱击败。
  随后孝武帝刘骏又派虎贲中郎将庞孟虬、积射将军殷孝祖接受青冀二州刺史颜师伯的指挥,前往支援。
  颜师伯派部将中兵参军苟思达与殷孝祖、庞孟虬汇合,前往清口。
  途中,在沙沟水一带与北魏军队遭遇,经过血战,宋军阵斩敌将,北魏败军赴水而亡者,数以千计。
  不久,北魏青州刺史张怀之再度派遣四路大军屯驻清水河畔,对南岸的刘宋大军虎视眈眈。
  颜师伯派出中兵参军江方兴,连同清口守军傅乾爱主动出击,一战斩杀北魏河南公树兰及其余数千魏军。
  旋即北魏集结万余人向清口发动攻势。
  傅乾爱、江方兴先后两次挫败北魏。
  刘宋一月间,四封捷报传回建康。
  刘骏颁布诏书,嘉奖三军将帅。
  十一月,北魏增派镇西将军皮豹子等数人率领骑兵三万,增援封敕文,向青州发起进攻。
  结果北魏大军再次折戟,皮豹子仅以身免,苟思达、庞孟虬率军追击三百里,北魏大败而还。
  十二月,北魏青州刺史张怀之再次集结大军,占据济水北岸要塞。
  刘骏增派司空参军卜天生前往支援。
  颜师伯指挥卜天生向张怀之发起进攻。
  张怀之大败,仅单骑逃回城中。
  随后,刘骏又派遣将军刘怀珍领兵数千,与颜师伯会师。
  跨河出击,接连攻破济水北岸七座城池。
  刘宋大军士气大振,又攻破申城、解围乐安,包围北魏残兵于清口。
  不久,殷孝祖率兵赶到,与清口傅乾爱对魏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最终,北魏撤围而走,以刘宋大军全胜而告终。
  ……
  纵观刘宋一朝,除之后的孝武帝刘骏收复淮水一带之外,再无任何高光迹象,陷入被动挨打之状态。
  ……
  466年,宋泰始二年,魏天安元年。
  刘宋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优之在彭城郊野,与北魏镇东大将军尉元展开激战。
  最终战争以北魏全胜收场,刘宋五万大军十不存一,部众溃散,张永、沈优之仅以身免。
  而后,宋军虽多次重组阵势,数次发起进攻,然均被北魏击败,死伤者十余万众。
  这一次交锋,宋明帝刘彧不仅丢失了孝武帝刘骏时期收复的淮水之地,连同青州一同输给了北魏,极大地削弱了南朝国力。
  使大明年间建立的军事信心土崩瓦解。
  ……
  之后不久,刘宋陷入内斗,萧齐代宋时期。
  齐高帝萧道成,继位不足一年,早早退场。
  齐武帝萧赜,早年励精图治,力图改善糟糕的经济状况,但无力回天,晚年沉醉奢靡,病逝。
  皇长孙萧昭文(太子萧长懋早逝),继位后不久,就被辅政的萧鸾架空。
  萧鸾假借太后之名废除萧昭文的帝位,改立其弟萧昭业为帝。萧昭文被贬为海陵王,不久被赐死。
  不足一年,萧鸾再废萧昭业,贬其为郁林王,旋即死去。又强令太后认其为齐武帝之子,获得法理,顺理成章,登基称帝。
  齐明帝萧鸾,以皇室旁支入承大统,继位后,毫无建树,反而热衷于排除异己。为了巩固帝位,不仅大肆杀害高帝、武帝时期的大臣宿将,连二帝的嫡系血脉也未能幸免,凡有威胁帝位者,为萧鸾尽数铲除,宗室死者多达数百。
  497年,齐建武四年,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北魏皇帝元宏调发冀、定、瀛、相、济五州之军二十万,南下伐齐。
  八月,元宏亲率大军,自洛阳南下,攻赭阳。
  萧鸾派遣直阁将军胡松进驻赭阳防御。
  元宏留诸军围困赭阳,继续南下,进攻宛城,为太守房伯玉所阻。
  再留太尉元禧率军围困宛城,继续南下,至新野城,为太守刘思忌所阻。
  萧鸾再令裴叔业领军出击,解雍州之围。裴叔业献策“围魏救赵”,多次出击东线,然收效甚微。
  王昙率军攻打北魏北青州,结果全军覆没。
  鲁康祚、赵公政领兵一万,攻打北魏太仓口。
  趁夜跨河偷袭时,反被北魏豫州长史傅永率三千人伏击,赵公政被擒,鲁康祚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亲自率军攻打北魏楚王戍,北魏豫州刺史王肃派遣长史傅永迎战。
  傅永派遣军队伏击南齐后军,诱裴叔业去救,随后全线压上,南齐大军首尾难顾,大败而归。
  498年,齐建武五年,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魏元宏大军相继攻克新野、宛阳。
  胡松东逃,赭阳不战而下。
  其余各郡守军见此,纷纷出城投降。
  北魏大军随后马不停蹄,兵锋南向,直指邓城,威胁荆北重镇襄阳。
  南齐崔慧景、萧衍在邓城被魏军击败,防线全面收缩,困守樊城、襄阳一线。
  北魏镇南将军王肃,发兵攻打南齐司州义阳。
  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见状,率领五万大军北上,攻打北魏涡阳。
  北魏广陵王元羽救援,被裴叔业击溃。
  北魏发兵三路大军,由镇南将军王肃全权指挥,对裴叔业展开攻势。
  裴叔业大破北魏三路援军。
  元宏大怒,罢免傅永,贬谪王肃。
  王肃急忙撤围义阳,率领步骑兵十余万,回援涡阳。
  裴叔业得知义阳解围,连夜撤军,途中因士兵惊恐,阵型大乱。
  北魏援军趁势追击,裴叔业大败。
  不久,元宏病重,魏军北还。
  身在建康的萧鸾松了口气,随即加快了铲除先帝旧臣的步伐,引起了大将王敬则的担忧。
  不久,南齐大司马王敬则决定先下手为强,于会稽起兵反叛。
  王敬则举兵十万北上建康,声称欲拥立宗室萧嶷为帝。
  所幸旬月后,在建康东南,王敬则阵前被斩,余部为袁文旷等将平定。
  事后,萧鸾杀萧嶷全家。
  八月,萧鸾病情加重,数日不上朝,加之西线大败,南齐朝廷内外人心惶惶。
  自知死期已至,萧鸾为了给太子铺路,再次发起大规模宗室消消乐,萧子岳、萧子贞等诸王被赐死。
  九月,南齐皇帝萧鸾于建康正副殿病逝。
  南齐皇太子萧宝卷登上帝位。
  元宏下昭:礼不罚丧,停止对南齐的军事进攻。
  499年,齐永元元年,魏太和二十三年。
  南齐太尉陈显达率平北将军崔惠景,领兵四万西进,试图收复雍州五郡。
  北魏派遣前将军元英前往抵挡。
  三月,元宏再度引兵南征。
  齐军战事不利,营垒难保,部将崔恭祖、胡松用黑布包住陈显达,从小路南逃。
  余下固守营垒的南齐大军,战死者三万有余。
  战事过后,元宏病情再次加重,北魏大军急忙折返。
  行军途中,孝文帝元宏病逝。
  北魏皇太子元恪登基称帝。
  至此,南北两朝主君崩逝,十七岁的元恪和十七岁的萧宝卷各自继承帝位,在他们身后,同样是先帝留下来的六人辅政班底。
  两位年轻至尊,将决定全天下的命运!
  ……
  以上,则是自刘宋建国以来,史书中所记载的,南朝与北朝发生大规模械斗的四次重要战役。
  从这些战役的过程中,双方军队的物理碰撞,王朝决策层的隔空较量,南北文明的发展程度,也可以推敲得出当时南北方面力量的强弱转变。
  给予我们更加直观的判断,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野蛮交织的一面。
  ……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北魏统治阶级的汉化在逐渐加强,他们将逐渐摆脱蛮夷人的身份,得到北方汉人的政治、文化认同,胡汉矛盾缓和,国力也在慢慢攀升。
  (据考古记载,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颁布的部分诏书中,拓跋氏也常以九州天命正统自居)
  且经过五代君臣的励精图治,极大恢复了社会经济,接近于战前,为后来的多次南征奠定物质基础。
  而且北魏政治环境相对安稳,君臣和谐相处,汉化改革得以逐步推进,由冯太后主导的三长制、班禄制、均田制更是给王朝的封建化踩了一脚油门。
  而经过元宏继位后的长达二十多年的太和新政,北魏王朝俨然已经是一个发展繁荣、冉冉升起的、成熟的封建王朝(这是相对于南朝来说的)
  (并不是说北朝就是非常好,但是相比南朝来说的话,它的表现更优秀,更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
  而南朝呢?从宋文帝开始,(也有的说法是从宋武帝开始的,因为他以臣子的身份斩杀了皇帝和所有司马皇族,开了一个坏的先河)
  在“父子相残”(刘义隆和刘劭)、“兄弟阋墙”(刘劭和刘骏、刘濬)、“君臣不和”(刘义符和檀道济等辅政大臣)、“叔侄相杀”(刘义龚和刘濬)、“糜乱宗室”(刘骏和刘子业)………
  例子数不胜数,而且不只是刘宋,后面的萧齐、萧梁更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例如,侯景围困建康,萧衍坐困其中。以竟陵王萧伦为主的勤王大军就驻扎在城郊,但任凭大臣武将如何劝告,就是不愿意主动进攻侯景,解建康之围。反而是每日饮酒作乐,莺歌燕舞,盼着父亲萧衍死在建康。
  待建康城破之后,萧伦等诸王更是相互攻打,争夺帝位。
  (不仅仅是以上的这些东西在影响整个战局,最重要的是南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畸形发展,已经是非常严重,几乎回不了头,但是我对此也是一知半解,知之不深,所以没有做深入的探究)
  ……
  南北两朝的差距,高下立判。
  随着南朝逐渐转攻为守,又因为各种错误接连丢失领土,皇帝盲目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将领与君主无法达到最基本的信任。
  君主忌惮有功劳的大将,要进行打压、恐吓;大将又担忧受到君主的迫害,累及全家,终日在惶恐之中,难免会铤而走险。
  这种原本是相辅相成的东西演变成了对立的双方,这种无意义的内耗,将极大地削弱了王朝的根本—国力。
  (这又牵扯到了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了,自汉末以来的这种传统儒家忠君爱国高尚理念遭到了破坏,成为了极其稀罕的存在,或者是一直被所谓的清谈客认为是一种愚蠢的思想,真是可悲啊)
  一旦这些铤而走险的事情多了,那么就更好加深了君臣之间的忌惮和不信任。
  而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将无将胆,军无战心,战斗力大打折扣,失去了保卫边境的能力,届时整个绵延上千里的江淮防线就是形同虚设,妥妥纸老虎。
  而掌握南朝的高层的世族,它们要么沉迷享乐,不顾朝政,装成一副不问世事的虚伪的清高形象,消沉度日;
  或者有一些野心家,一心想着扶持没有影响力的幼主上位,想着成为权臣,把控朝廷的大权,然后逐渐排除异己,为自己取代皇室,成为新皇帝而作“长远”的准备;
  就没有一个人是认真办事的,也许是有,但不是被同化了,就是被杀死了。
  就那个时候的王朝生态而言,世族如果想要杀一个人的话,就如同杀死一只蚂蚁一般,大概是不用受任何的刑罚,因为连权力顶峰的皇室也是这般,连亲族都可以随便杀戮。
  如果你说普通人也行吗?我只能说:“呵呵了……”
  ……
  写到这里我只能停笔了,顶不住了。我从昨天二十点多写到现在了,足足六个小时。
  【2023.7.17,20:14—7.18,2:28】
  六千三百言。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