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端午节,。
《史记》中记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随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其赋的最后两句: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翻译过来:明知不免一死,我想我并不怜惜生命。明确向世间的君子相告,我将树起一个榜样。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人:谭嗣同。当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可脱身,可他却对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即英勇就义,年仅三十三岁。
这两人大多数人学不了,若能,也就没有“众庶冯生”的名言了。
我倒很欣赏渔夫的处世哲学,他即使不是圣人,也应是位智者,知这社会的不可逆。大多数人也应与我同感吧?所以说,我出不了名,大多数人也出不了名,我们只能做“扬其波随其流”的碌碌之辈。
做人的差距很大,很大。想当年RB侵略中国达十几年之久,难道真是RB人统治着中国吗?不是。它是以华治华,用伪军与汉奸维持它的统治。若以屈原与谭嗣同的意志来论,当时那些人杀数次也不足惜。可就是这些人占了中国人不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后人不见得没为国出过力,争过光。你能说这些人必该杀吗?
勇气这种动西真学不来。若人人有抱着石头沉江的勇气,屈原也就没这么大名望了。别说跟俗人比,自古以来,仕途蹭蹬,志向不如意的仁人志士海了去了,不也就一个屈原敢于抱石头沉江吗?
对了,还有一个跳海的呢。南宋败亡之际,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跳海殉国。厓山之败,陆秀夫复国无望,决计殉国,因此说赵昺:“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背起八岁的赵昺,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然后跳海自尽。
陆秀夫也挺有骨气,不过不该背个孩子跳海。哈哈,‘不复生于帝王家’,怪不得有做帝王的有此感慨。哎,那有平头百姓来劲,虽活的平庸、窝囊,但最起码能活个寿终正寝。人很有意思,总会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这是大多数人活的开心、滋润的精神支柱。
《天龙八部》中的老顽童的观点就很耐人寻味。他师哥中神通被人害死了,而他练成了武功不是去杀了那人,而是说:“我跟他比谁活的久,看谁把谁能熬死,这才叫能耐。“我想过他这理论,有可取性。不过,必须有个先决条件:你得没心没肺。別说有气节的人,凡夫俗子也做不到,没听说过吗,“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是平人最不能忍受的。若凭活的久来消弥心中的怨恨,这世界岂不太平了!
西周之时,齐哀公由于纪候的陷害,被周王享了(活煮了)。历经九世,到了齐襄公,他灭掉了纪国。在《春秋》上,孔孑大加褒扬襄公的复仇之举。看来,有恩怨,定要了决,只不过个时间早晚问题了。
屈原是聪明人,他说:“他舍去生命,就是为后世立个榜样。”他做到了,后来的帝王为了推崇他的忠君思想,把他立为了榜样,端午成了他的代名词,在后世,妇孺皆知。不过,不知在众人的谈资之外,又几人真能以他为榜样,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赞扬屈原、谭嗣同、陆义夫,还有邓世昌等人,他们构成了民族之魂。我没他们的勇气,我怕死。我更欣赏俗语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并不是只图多吃几年饭,混天熬日浑浑噩噩的活着,我想看尽这个世界的美丽与丑陋,让我感知它的多彩,得到自己认知的东西。
也许那天想不开了,也学学屈原愤世而去,可我怕没几个人能记住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