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虽然朱元璋昨天在网咖当中,看近现代华夏屈辱的历史视频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表示。
可这并不代表他就不放在心上,几百年后,蕞尔小国靠着所谓科技骑在咱们的头上屙屎拉尿,现在咱知道了,那就不要怪咱在几百年前在你们的头上屙屎拉尿。
朱元璋当年可是举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打的北伐。
朱寿和张赫安静的等候在殿中,等着朱元璋发话。
朱寿正值中年,按照元历史,他会在八年后的蓝玉案里被株连,不过此时他和张赫一起督办漕运。
张赫则不同,按元历史,他会在五年后病逝,在历史上他是大明少有的擅长海战的将领,曾追杀倭寇到了琉球群岛,击杀倭寇无数。
而且也干过海运的事情,为了给辽东供给粮草,他还开辟了从东南到辽东的航道,算是明朝海军的一颗名将之星。
朱元璋看着殿中二人,分别给朱寿和张赫安排了任务。
朱寿被派去南海,去寻找苏缘告诉他的现成化肥鸟粪石。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朱寿还不乐意,让他跑这么老大远的,就是为了让他去找屎的?
为此,老朱还特意的将两年后就会赐给他的舳舻侯,提前两年许诺给了他,只要他能挖几船鸟粪石回来,就封他为候。
这才让朱寿高兴的接下了这个任务。
打发了朱寿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被委以重任的张赫。
老朱决定让张赫镇守东南,清剿倭寇,并遣行人司协助张赫,让其专攻东瀛方向,收集相关的情报。和朱寿一样,朱元璋同样给张赫许诺了航海侯的爵位。
这个行人司在明朝是处理外交事务的一个下属部门,不过外交嘛,多多少少沾点情报收集任务。
当两名将领都下去后,朱标看老朱拿起了奏折,没有再叫人的样子便开口道:“父皇,怎么突然要让朱将军去万里石塘?而且还派张将军去侦探东瀛?”
以往朱元璋施政还有迹可寻,但这两个命令却是像突然冒出来的一样,让朱标摸不着头脑,尤其是让朱寿去南海找鸟屎,听起来有些荒诞。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这回他倒是没有跟朱标说什么你到时候就知道了,开始和他讲解。
“你娘也是教过你种地的,她应当跟您说过一句话,种地不上粪,好比瞎胡混,你说咱让他去找鸟屎是干啥。”
朱标有点领悟的点头,“所以父皇这是要将这鸟粪石挖来,做粪肥?”
虽然理解了老朱的想法,可朱标还是不懂,这鸟粪石值得这么大费力气的跑那么远的去南海挖吗?
这就是朱标被明朝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制了,朱标难道会不知道鸟粪是所有粪种当中肥力最高的吗?他肯定知道,马皇后肯定教过他!
但他不知道的是,鸟粪石可是经过成百上千年发酵沉积之后才产生的,鸟粪当中的虫卵、细菌病毒等都在这一过程中被杀死。
而且肥力也在这一过程当中极大的提升,是自然界中所能诞生的肥力最高的自然肥!它可是可以和氮磷化肥的肥力相媲美的!
在后面的数百年里,在化肥还没诞生前,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用的肥料!没有之一!
虽然朱标不清楚,但朱元璋清楚啊,苏缘可是给他介绍了元世界利用鸟粪石的历史。
在十九世纪,欧洲人发现了鸟粪石矿的作用后,由于当时欧洲人口爆炸式增长,农业对鸟粪石矿需求极大,南美三国为了争夺这种矿石的挖采权,甚至打了一战。
因为它实在是太赚钱了,一吨鸟粪石矿在当时可以卖9-10英镑!差不多就是70克左右的黄金!折合到现代那就是2w元左右!
而当时秘鲁每年都能卖30多万吨的矿石,这种矿石挖来就能用,根本不需要提纯,只需扣除人工和运费,剩下的那就是纯利,可想而知其中的利润!
朱元璋不由的想起了那施了鸟粪石后,水稻和小麦的产量,他肯定道:“那是自然,而且这鸟粪石,可比普通的鸟粪肥力还高,这可是咱大明粮食增产的神器!”
朱标不知道父亲哪来的信心,不过他还是相信自己的父亲,毕竟就算这鸟粪石没有父亲说的那么好,也不过是派了几条船去南海,失败了也没什么大的损失。
可要真如父亲说的那样,那大明可真的就是获得了一个神器!
解决了自己的一个疑惑,朱标便问起了下一个问题,“那父亲,为什么突然要派张将军去侦探东瀛呢?”
只见朱元璋冷哼一声,“咱就是看他们不爽!要什理由!”
朱元璋不好跟朱标说他在苏缘那看到的视频内容,毕竟突然跟他说自己看到了五六百年后发生的事情,那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大抵也是不会相信的。
不过不信归不信,重要的是自己看到了!
不知道还好,既然知道了那就不能放手不管!
杀人比赛,剖心剜腑,奸淫掳掠......可以说这世界上所有最坏的事情都被它倭奴干遍了。
这自然而然的让朱元璋想起了元朝时,蒙古人定下的四等人制这种屈辱的制度,不由得让朱元璋咬牙切齿。
还有辽东地区的那群女真人!朱元璋也在心里牢牢地记着呢。他已经想好等自己把北元灭了,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
如果大明未来还是逃不了灭亡这一结局,那也不能流落到外人的手里!
自己这大明就是因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生。结果后面还是被女真人夺了江山,简直可笑至极!
知道了后面历史的朱元璋肯定是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
朱标无奈,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东南倭乱确实频繁,若不下大力气解决,长期来看,那就如疥癞之疾,时不时的来捅你两下,但又没有像北元流亡政府那样的危险,让人烦不胜烦。
或许就得像父皇这样,下大力气,一举定乾坤。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朱标便向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个想法:“父皇,我想去武英殿后面的那栋小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