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崇祯二周目:什么叫大明第一勇士 / 第九十九章 法家天骄,张三

第九十九章 法家天骄,张三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陛下,清河候张三求见。”
  “哦,他有什么什么事情?”
  “这,他倒是没说,要不奴婢去问问?”
  “不了,请清河候来见朕吧,对了,现在是午餐时间,为清河候也准备上一餐。”
  “是,陛下。”
  ......
  酒饱饭足后。
  “不知清河候有何要事?”
  “臣斗胆,敢问陛下如何看待百家争鸣?”
  “朕以为百家者,皆华夏子孙也,是为华夏文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今时不同往日,人不必过于拘泥与过去或百家,爱卿若有何良策,朕皆可听之,但言无妨便是。”
  “善,臣观陛下据中国之地,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如当年的秦孝公。
  臣请毛遂自荐,为陛下之商鞅也。”
  “哦,秦孝公,这个说法倒是很有意思,请张先生详细说说。”
  “好,陛下现在面临的局面其实和秦孝公差不多,当年秦孝公想变法,奈何国内贵族阻挠,国外强敌压境。
  然而陛下武略冠绝天下,北汗和建奴都败在了陛下的手里,现在外患没有了,只有内忧。不过这些内忧,也就是这些既得利益的读书人集团,显然不是陛下的对手。
  但是除去了内忧外患,陛下还缺少一套能富国强兵的制度,来应对即将吞下的大片海外领土。”
  “张先生所言极是,张先生有何良策,尽管道来。”
  “陛下,想设计一套合适的制度,首先就要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解绝大多数人想要什么。
  根据臣在民间的观察,绝大部分人,就是除开了个别如同陛下一样的圣人,或者个别已经富贵到极点的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想要的东西都是想通的。
  年轻的时候要有钱,有地位,老了也能有保障,下一代有上升的通道。
  这些人们最基本的欲望,反应在现实社会当中,就是金钱,权力,传承,或者说世袭。
  而最早提出这一点,并推行他的人,叫做吴起。
  出自《吴子》励士。原话为:
  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被)[谴]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武侯设席于祖庙,分三排坐位宴请士大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珍贵餐具,猪、牛、羊三杜俱全。二等功的坐中排,酒席、餐具较为差些。没有功的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后出来,又在庙门外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也按功劳大小而分差列。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派人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表示心里没有志记他们。
  这个办法实行了三年之后,泰国出兵到达魏国的西河边境,魏国的士卒听到这一消息,不待官吏的命令,就自动穿戴盔甲奋勇抗敌的数以万计。
  这就是极大激发将士们主观能动性的好处。
  同样的,吴起也提出一点:兵不在多而在精。
  他认为,一个部门的人数,如果远远的超过了需求的人数,就会有人滥竽充数。
  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以四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
  吴起说:“我听说人有短处有长处,士气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试派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让我率领去抵挡泰军,如果不胜,就会被诸侯讥笑,丧失权威于天下了。譬如现在有一个犯了死罪的盗贼,隐伏在荒郊旷野,派一千人去追捕他,没有一个不瞻前顾后的。这是为什么呢?是怕他突然跳出来伤害了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惧。现在我这五万人都象那个盗贼一样,率领他们去征讨敌人,敌人就很难抵挡了。”
  而且吴起非常重视下面将士们的情绪: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
  上级富裕而骄横,下级贫穷而怨愤的,可以离间它。选退犹豫不决,部队无所适从的,可震憾吓跑它。
  就是说,只有建立一套合理的奖金制度,人才才不会流失。
  所以臣以为,吴起实在是把人研究的特别透彻。
  要是待遇太差,底下的人就敢糊弄上级。
  但要是能给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还用大量金银作为奖励,那下面的将士们必然有积极性。
  而继承吴起衣钵,并把他发扬到极致的人,是商鞅。
  商鞅这个人不爱画饼,专门办实事。过去河西之地一丢失。秦君就对秦人讲:河西民众苦不堪言,我们要收复失地啊。
  但是老秦人回去就得骂:就会忽悠我们去送死,什么好处都不给我们。
  但商鞅一来,秦军立刻变成虎狼之师,天下六国都不能抵挡它。
  因为商鞅认为,宣传不能只说假大空的事情,得和老百姓说点实际的。
  秦君有统一六国的理想,这一点非常好,但是给老秦人讲这个不现实。
  老秦人就是想要钱,想要房子,想要老婆,想要地位。
  给老秦人讲一统六国如何如何,他们也听不懂啊。
  于是商鞅设立了军功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只有打赢了仗,才有方方面面的好处。
  同样的,战死沙场也不用怕,爵位和功劳都由他的儿子继承,就是让下面的战士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商鞅用爵位,授田,世袭满足了人们最原始的功利心。
  毕竟人人都想过上好日子,从底层翻身一下子成为大贵族,这从商鞅的理论上,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所以秦军勇猛,冠绝天下,今陛下所用的天子家丁中,多数也是秦军,这就是制度激励的作用。”
  见崇祯皇帝非常赞同的点了点头,张三来了劲,继续给崇祯皇帝讲解。
  “至于唐初,采用的是府兵制度。
  唐代府兵,主要是初唐时期的府兵对于打仗充满了热情,并且特别愿意以少打多。
  因为唐朝独有的一套奖励机制,以少胜多的战役,被称呼为上阵。
  杀敌四成以上的,叫做上获。
  就是说,以少胜多,并且大量杀伤敌人的话,能连升五级,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所以初唐百姓对于打仗这件事充满了热情,是情有可原的。
  典型例子就是太宗晚年征高句丽的时候,说好的只带十万人,但是老百姓太想去打仗了,从长安出发,过河北,最后到东北前线的路上,到处都有自愿追随唐太宗的老百姓,多则几千人,少年的几百人,全组成私兵,自费跟着唐太宗远征高句丽。
  因为一个初唐小兵,出去打仗胜利归来,很容易就能过上好日子。
  然后被朝廷各种宣传,奖励,还能得到了土地,房子和娘子。
  邻居挺羡慕问怎么回事,小兵说就是打了胜仗,太宗皇帝赏的。
  于是大家就明白了,原来打了胜仗就能这样。
  我们也要土地,我们也要房子,我们也要娘子,太宗皇帝你就带上我们一起去打高句丽吧,哪怕我们自费跟着你去打高句丽都成啊。
  李世民很懂这一点,给老百姓讲要他们怎么怎么爱大唐,都是虚的,不管用。
  大唐怎么爱百姓,百姓就怎么爱大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就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但是要是给老百姓讲打胜仗就能过上好日子,这个有用。
  毕竟一个小兵跟着李世民打了胜仗,他客观上促进了大量的小兵去投奔李世民。
  毕竟人人都想过好日子,而初唐把人人过上好日子和国家强盛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初唐强盛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么一套机制,是完全建立在对外扩张的基础上的。
  现在陛下想要做唐太宗,这么一套对外扩张的制度,陛下很有学习和借鉴的必要。
  这当然很有法家的影子,被历代的儒生所批判。
  但,我们的世界毕竟是一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不能全靠儒生说的什么为爱发电。
  我认为法家的积极性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现在陛下这样的明主又舍得给重赏,将士们的作战积极性才能那么高。
  以后陛下想统御五大洲,控制四大洋,使用一定的法家思想,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就是我为陛下设计的海外利益分配方案,请陛下过目。”
  结果张三的分配书好好看了看,崇祯皇帝非常高兴,对他的理论非常赞同。
  “好啊,清河候你真有本事啊,你就是朕的商鞅啊。对了,你应该是法家的门徒吧?”
  “是的,陛下,臣是偶然间读到了几本法家的著作,才成为法家门徒的。”
  “好啊,汉武帝独尊儒术几千年后,又一个法家的大臣来主持改革了。
  朕会全面支持你的改革,一如当年秦孝公支持商鞅一样。
  不过你不用担心像商鞅一样被人清算,回头朕让监国(朱慈烺)拜你为义父,如当年诸葛武侯的故事。”
  “多谢陛下厚爱,臣感激涕零,定为陛下效死。”
  “哪来的这么多死,朕的功臣都会活的好好的,爱卿放心就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