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唐:努力赚钱,我竟是李二遗孤 / 第9章 此子,恐怖如斯!

第9章 此子,恐怖如斯!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江帆听出了杜如晦语气中的不满,轻笑道,“杜尚书,可是筹粮之事出了问题?”
  杜如晦有些错愕,“你怎么知道?”
  李江帆喝了口酒解释道,“既然朝堂确认了大寒天属实,那必然会筹粮,可杜尚书却满腹惆怅,借酒消愁,想必是筹粮事宜出现了问题。”
  杜如晦愣住了,若是朝上那些老家伙,仅凭这些就能分辨出来,他不难理解,毕竟那些人活得久,看的也多了。
  但李江帆一介贾商,有如此年轻,怎得这察言观色的本事这般厉害?
  这难道真是皇家与生俱来的本事?
  李江帆挠了挠头,终还是问道,“杜尚书,现在全城的粮食是不是大多掌握在五姓七望手中?”
  杜如晦想了想道,“是也。”
  知道这些倒不是什么难事。
  李江帆稍一思忖,“让那些世家大族捐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捐粮也都是抠抠搜搜的对吗?”
  杜如晦无奈点头,“对。”
  李江帆笑了,“其实解决这次缺粮问题很简单,杜尚书无需这般忧愁。”
  杜如晦点头,“没错。”
  “嗯?等等,小李郎君你在说什么?解决这次缺粮很简单?”
  李江帆不予置否的点点头道,“对啊。”
  杜如晦愣住了,倒吸口冷气,“小李郎君莫不是在开玩笑,你可知此次朝廷有多缺粮吗?”
  嗯——
  李江帆看着眼前的白发老人,下定决心后,实话实说道,“连年遇灾,全部粮仓加起来,恐怕最多撑十日,或许还不到。若是举国库去买粮,正常价格倒是还好,但大肆购粮,不然有人会趁机抬价,若是抬价,国库的钱财怕是最多撑三日!”
  “若我所料不错,加起来也不足半月。”
  杜如晦瞪大眼睛,他简直要怀疑是不是陛下偷偷把国库情况告诉李江帆了。
  杜如晦深吸了口气,稳定心神,“说的差不多,不过真实情况比你猜想的要更加紧急。”
  “现在不是买粮的钱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根本买不到粮食。”
  “这种情况下筹粮还简单吗?”
  杜如晦有些难以置信。
  李江帆却没放在心上,瘪瘪嘴道,“不算什么难事。”
  杜如晦诧异的看着李江帆,“但凡吃颗花生米,你也不会醉成这样......”
  ......
  李江帆听出了杜尚书话中的质疑之意,继续说道,“让陛下直接问世家要粮就好,不捐或者捐的少好办,让陛下御赐功德碑,把捐了多少明明白白写上去,立于府前,让百姓好好的‘敬仰’一番!”
  杜如晦列了咧嘴,好阴损的招,这不是拉着人家的脸,让百姓抽?
  世家大族最注重什么?
  名声地位!
  名声坏了,投靠门下的才子就少了。
  这到还好,但你的人少了,别的世家人多了,朝堂上,你能掌握的话语权也就少了。
  所以说,此招阴损,但也不能用啊。
  陛下虽自登基以来就想尽办法打压五姓七望的气势,尤其是最近更是和世家不对付。
  但也不敢明面上和他们撕破脸皮,其间牵扯太多,没那么容易。
  这小李郎君还是年轻,终究一介贾商,眼界有限。
  杜如晦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苦笑道,“李郎君,你这就是说笑了。”
  李江帆笑笑,对杜如晦说道,“其实还有两个方法,只要当今圣上与您有这份魄力实施,这两个方法实施后,市场上的粮食自然就多了。”
  “不然你就当我白扯,听个乐。”
  杜如晦叹了口气,一口接一口的喝着闷酒道,“什么法子?”
  事到如今,他也不相信李江帆能提出什么好办法了。
  心里琢磨着,怎么让陛下拉下脸去跟世家借粮。
  不知道又要挨陛下多少骂。
  李江帆深呼口气,认真道,“第一,据我所知现在芙蓉苑还未曾有归属,一直闲置在那里,由朝廷负责打理,每年恐怕仅仅用于修缮房屋山水花草的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闻听此言,杜如晦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确实如此,芙蓉苑是秦朝留下来的,又经隋文帝改造,占地三十多顷,原隰相间,山水景致优美,绝美至极,乃皇家禁苑。
  只是当今陛下为表清廉,与民同乐,倒不曾入驻此苑。
  只是这芙蓉苑跟眼前危机又有何关系?
  李江帆也没说话,拿筷子在碗里沾了些水,一笔一划在桌面写了起来。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好诗!”杜如晦瞳孔急缩,连连惊叹。
  他一眼便看出这诗句的妙处,“你小子当真了得!”
  话突然断了。
  细品之下,杜如晦额头渗出细小汗珠,能安居宰相一职,又岂是泛泛之辈。
  他断然猜到了李江帆的想法,顿觉口干舌燥,好一个大胆的想法,怪不得要有魄力才能实施。
  李江帆见杜如晦猜到了,也不愿多说,虽说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个明君,但如此僭越礼节的事,谁知道会不会惹得龙颜大怒。
  所以,李江帆不说了,真惹得皇上怪罪了,那也怨不得我对不对,我就是写了两句诗,其他的什么都没说。
  那可都是你猜的啊。
  杜如晦死死盯着桌上狗爬一样的字,许久才难以置信地抬起头,“李郎君,你说的第二个法子是什么?”
  李江帆也没卖关子,喝了口酒说道:“抬价,让朝廷直接把粮价定为斗米十五铜钱。”
  杜如晦揉了揉耳朵,抬高粮价?而且还翻了三番!小李郎君疯了吧,就算是五姓七望最多也就只敢翻两番。大唐亡国对你有什么好处?
  但杜如晦刚才已经见识过李江帆的大胆谋划,他不觉得这话是无的放矢,这个念头也不过一闪而逝。
  杜如晦问道:“敢问小李郎君,这又是何意?”
  李江帆不慌不忙,问道:“杜尚书,长安多了灾民,若你是粮商,你会怎么做?”
  杜如晦一丝不苟答道:“放粮赈灾。”
  李江帆:“.....”
  “那我换个说法,那些五姓七望手底下的粮商会怎么做?”
  杜如晦不假思索,“抬价,然后待价而沽。”
  李江帆点点头,“那么如果朝廷主动抬价呢?”
  杜如晦略作思索,“这么做无疑是把百姓往死路上逼。”
  李江帆笑了笑,肯定道:“是,若朝廷只抬不赈,或是抬价少了,必然如此。”
  “可朝廷粮仓里不是还有半月的赈灾粮吗?我们只是抬价,又不是卖粮。”
  “该抬价抬价,该赈灾赈灾,你看朝廷要买粮赈灾,所以粮价高了。”
  “长安的粮价高了,那么长安周边的粮价呢?”
  “若是只抬两番,最多吸引些长安城周边的粮商,再远些的粮商就不感兴趣了。运粮到此,利润还不够车马费。”
  “但三番就不同了,商人逐利,这是亘古不变的理儿,哪儿卖的利润高,就往哪儿钻。”
  “五姓七望掌控的粮食渠道是多,但是三番的价格,他们能全部吃的下吗?
  “您说那时候每斗十五钱的粮,他们会买吗?”
  “若是他们不买,朝廷不买,百姓也不买,那么粮食堆积该怎么办?”
  “若这时,有人突然开始降价,他们拿这手中的粮食又该如何?”
  接连问题,让杜如晦眉头和脊背不断冒汗,仿佛遇到鬼神般,死死盯着李江帆。
  人在紧张时,喜欢喝水压惊,杜如晦端着酒碗的手不断颤抖,呼吸紧促,“若是粮食抬价,涌入长安城的粮商必将变多,粮食堆积如山,但却没人能承担得起。”
  “再运回去,车马费又是一大笔钱,如果这时候有人提前降价,那么接下来就会有粮商跟着降价,如此一来,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将会趋于往常!不,不对,甚至还会低些!”
  杜如晦遍体生寒,好一招釜底抽薪。
  长安城并不缺粮,缺粮的只有朝廷。
  大批量的粮食都在五姓七望手中,他们都在待价而沽,等着卡朝廷的喉咙。
  行,你想抬价,我帮你抬,我还帮你抬到一个最高点,你说你放不放粮?
  想放粮赚钱?可你卖不出去啊,你不止卖不出去,你还得眼睁睁看着那些同行驮着大批粮食往长安城里钻,这时你说怎么办?
  你不降价,行。
  那这时候突然有人降价了,粮食卖光了,谁不眼红?
  想赚钱就得降价,虽然没那么多利润,但也比平时高了,那这时候再降价呢?
  能保住本就好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
  商人逐利,五姓七望控制的了吗?
  而这时候朝廷还用担心大批量购粮导致粮价抬高吗?
  杜如晦呆滞如石,“阳谋,好一个阳谋。”
  “还有啊。”李江帆夹了颗花生米丢进嘴里,“我跟你讲说的芙蓉苑的事其实也是可以的,你想啊,那么多粮商兜里最多的是什么?钱啊。”
  “好不容易来次长安城,你说什么最吸引人呢?”
  此一刻。
  杜如晦大脑一片空白,什么最吸引人,自然是皇家园林最吸引人了!
  “你...你这是如何想出来的。”杜如晦倒吸了口凉气,说话有些不利索。
  李江帆挠了挠头,“就这么吃着喝着想出来的。”
  这两个办法其实是北宋楚国公范仲淹想出来的,但李江帆不能说啊。
  而且他也没说错,吃着喝着聊着就从脑袋里蹦出来的。
  杜如晦咽了咽口水,吃着喝着就想起来的。
  没有任何词可以用来形容了。
  此子惊为天人。
  这...这难道就是龙子与生俱来的雄韬伟略吗?
  可那当今陛下却是一个屁都没想出来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