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22章 大明要彻底开海了?!

第22章 大明要彻底开海了?!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回南京之前,关于北海之人是穿越者的事情,朱棣和刘斌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不宣扬,不隐瞒。
  意思就是说,不主动告诉别人,有人问起就说北海科技发达,风俗迥异。
  不隐瞒也很简单,因为随着北海和大明的融合,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古人根本没法理解。
  如果有心人打听到了穿越的真相,他们也不会否认,这么多东西现于世间,想瞒也瞒不住,除非不接触。
  告诉你穿越了,至于信不信就是你的事了。
  不过作为大明的中枢,太子朱高炽和六部重臣自然是有资格知道的。
  但是关于后世六百年的历史,朱棣和刘斌他们根本提都不提。
  或者说,主要是永乐朝之后近百年的历史不能提,因为这一段历史涉及到皇位传承,这在古代是个大坑!
  告诉朱高炽登基十个月就死了?朱高炽怎么想?
  告诉朱高煦他后来造反了,还被自己侄子打败了?朱高煦又会怎么想?
  所以根本不提,之前看过那段历史的纪纲和内阁等人,也被朱棣下了封口令。
  至于明朝后期,还有清朝和近现代的历史,那就无所谓了,别人知道了反而可以了解后世犯的错误,尽量避坑。
  因此这次北海与大明中枢的会面,直接跳过了看历史纪录片的环节,从那份五年计划开始讨论。
  在场的有太子和汉王,六部里除了刑部,其他五部的尚书都到齐了。
  至于刑部,刑部是个特殊的部门,因为除了管查案和砍脑袋之外,其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没他们的份,这种会议不参加也无所谓。
  朱高炽和夏元吉他们,每人拿着一份修改过的五年计划在那里仔细阅读,连朱高煦这会儿也老老实实的拿了一份看了起来。
  众人时而面露惊讶,时而疑惑不解,还时不时地抬头看刘斌和郑德江一眼。
  正好内阁的几人也跟着回来了,于是这些已经详细了解过五年计划,并且亲自到北海参观过的内阁大臣,就成了最好的解说员。
  众人有看不懂的地方的时候,杨荣他们就会在旁边解说,甚至还拿出了一份地图和地球仪,告诉他们计划里提到的地方都在何处。
  朱高煦看着地球仪,靠近倭国北边的那个小岛,原来那里就是淇国公被流放的虾夷岛啊,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肯定是北海之人跟他爹提的,不然朱棣怎么会知道虾夷岛在哪。
  太子朱高炽则是对后世之人穿越明朝震惊不已,从前只听说过烂柯人,有樵夫看仙人下棋,再回家已经过了数十年,家中早已物是人非。
  可烂柯人那是到未来吧,这帮北海之人是回到了过去?!
  等众人都看完了那份计划书,朱棣才再次问道。
  “好了,大家有什么疑问,现在一并问清楚,问清楚了就好好做事,今后俺要是再下什么政令,不许再推三阻四,给俺找借口推诿!”
  户部尚书夏元吉,早就憋了一肚子问题了,这次第一个发言。
  “陛下,之前邸报中所说,亩产数千斤的新粮食,可是真的吗?”
  朱棣大手一挥,“自然是真的,那几种新粮俺亲眼见过,也已经吃过,此乃国家大事,君无戏言,断不会诓骗尔等。”
  夏元吉闻言面露喜色,是真的就好啊,如果真有了高产的粮食,那他这个户部尚书就不用那么发愁了,于是他再次问道。
  “陛下,这五年章程里又说,要用钢钱取代铜钱和宝钞,那这宝钞提举司,钞纸局,印钞局等机构,是否要全部裁撤,今后给百官发放俸禄,是否可用钢钱?”
  夏元吉此话一出,众人闻言全都支楞起了耳朵。
  卧槽,以后发工资不发胡椒,改发钱了?那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宝钞提举司和印钞机构不必裁撤,但需迁至北海,今后负责铸币事宜。
  “宝钞广惠库暂留,负责回收宝钞,兑换钢钱,待宝钞回收完毕,广惠库再做它用。
  “至于百官俸禄,今后一律以钢钱发放,以为天下使用钢钱之表率。”
  在场的众人闻言全都兴奋了一把,以后终于有钱可以用了......
  而裁撤宝钞印制机构,也是朱棣早就想好的。
  北海那边现在铸币规模太小,归根结底是工人太少,而大明这边,负责印制宝钞的机构就有一大堆,那干脆全都打包送到北海得了。
  钱粮的事情全都得到了解决,顿时就让夏元吉松了口气,但朝廷不必要的开支还有一大堆,所以还要开源节流,因此他又问道。
  “陛下,以北海所炼的钢铁铸造钢钱,解大明的钱荒,在奴儿干开设农场,驻军屯田,能解京师的粮荒,此为开源。
  “但朝廷的开支却还有很多,是否可以精简?
  “臣看这章程上说,以后下西洋之事似乎有所变动,不知宝船是否还要继续建造?下西洋要带的货物,是否还要继续采买?已经采买的商货又该如何处理,还请陛下裁决!”
  下西洋,嗯,这事有点复杂,后世对于下西洋的认知,有人说这是朱棣好大喜功,向世界炫耀武力,彰显自己万国来朝的功绩。
  也有人说,朱棣杀了侄子朱允炆,但他不承认,毕竟他是去清君侧,杀佞臣的嘛,燕王又不是去造反的,怎么可能杀皇帝呢!
  所以自导自演,靖难的时候打到南京,然后就宫中起火了,朱允炆下落不明,疑似出海避难,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追杀朱允炆......
  这个说法,其实挺扯淡的。
  不过不管下西洋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朱棣从里面赚到了很多钱却是真的,实际上,什么万国来朝都只是附带的,做生意才是第一要务。
  朱棣虽然是皇帝,但他刚登基的时候,自己的钱却并不多,国库的钱是朝廷的,要负责朝廷的各种开支,而皇帝想花钱,就只能用私库的钱,也叫内帑。
  下西洋,实际上就是,朱棣用国家的钱,国家的造船厂,造出来一堆船,然后派了个家奴出海,垄断了整个东亚到南洋的海洋贸易。
  而当时明朝是禁海的,也就是民间不得私自海贸,这个钱只能皇帝赚,这里面的利润该有多大?
  这些利润最后又都进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朝廷顶多能够回本,比如朱棣会拿出一些花椒之类的玩意给官员发工资......
  所以为什么一直有官员反对下西洋?甚至后来还有个刘大夏烧了宝船图纸,文武百官竟然神奇的联合在一起,全部反对下西洋?
  很简单,皇帝自己赚钱不带他们......
  朱棣下西洋到底赚了多少钱,不得而知,但他五征蒙古,前两次都是发兵五十万,组织的后勤民夫也有近百万,他哪来的那么多军费?
  下西洋到底弄来了多少好东西,有个物价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别的朝代,官员进出皇宫,都会发一个腰牌或者令牌之类的通行证,这种令牌一般不是铁的就是铜的,或者木头的,玉石的。
  而大明官员进出皇宫的门禁牌,是象牙雕刻而成的,叫牙牌。
  当时在大明的民间,象牙的价格是五百文铜钱一斤!
  那特么可是象牙啊,简直便宜的要死。
  从这个物价,就能看出郑和到底从外面弄回来多少象牙,更别提其他玩意了......
  下西洋的整体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造船,南京有个龙江宝船厂,是朱元璋当时争天下时,为了打造水师,专门设立的官方造船厂,打造战船,巡防长江。
  朱棣登基后接手船厂,就开始让船厂制造宝船,这就有了船,造船的钱是朝廷花的。
  郑和是内官监的太监,平时负责大内采买,所以让郑和去民间采买各种货物,装在宝船上拉出去卖......
  这个进货的本钱,也有一部分是国库的,所以等郑和出海回来,国库能分到一部分货。
  今年是永乐七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才刚回来,本来打算把货卸掉,再装上从大明收购的各种货物,就要第三次出海的,结果八月份的时候被叫停了。
  但在这之前,造船,进货,这两件事是一直没停过的,而这两件事朝廷一直都得花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夏元吉问的就是,既然不下西洋了,那这笔钱是不是可以省下来?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特么又要修北京紫禁城,又要修长陵,还要下西洋,咱能不能停一样,让户部喘口气?
  “唔......”
  一说到下西洋,关系到自己的钱袋子,朱棣就纠结了。
  历史上关于要不要继续下西洋,朱棣其实也犹豫过,这点看郑和出海的时间表就能看出来。
  前三次的时候,都是每次出海三年左右,回来之后就是卸货,装货,总共回来几个月,都特么不带休息的,马上拉着货又出海了。
  而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船队明显在大明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那就是朱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下西洋的时候,可能是他那时候觉得赚的钱够多了?
  “咳!”
  就在这时,见朱棣犹豫不决,刘斌突然咳嗽了一声。
  朱棣一咬牙,“下西洋的舰队要改建海军,此事涉及军务,不如就让朕的霄国公,刘贤侄来说吧。”
  刘斌立刻站出来说道。
  “按计划书里所说,下西洋的舰队要改编成三支海军,用于保卫大明海疆。
  “下西洋的船队,保留船况较好的大船编入海军,其余老船和小船,挑选一部分在民间发卖!卖与百姓。
  “至于已经采买的货物......大明即将废除海禁,彻底开海,民间有想出海贸易者,可以原价接盘这些货物,只要能带着这些货物出海,愿意卖给谁就卖给谁。
  “另外分别在松江府和广州府、福州府开埠,设立市泊司,所有商船按船只大小收取泊位税和商税,以及关税,所有市泊司税款归朝廷所有。
  “还有造船厂,福州沿岸船厂,精简工匠,缩小规模,一部分迁去北海学习先进造船技艺,留下的负责造船卖给百姓。
  “南京的龙江宝船厂,暂时与福州船厂同样处理,同时也要负责打造新式海船,费用朝廷来出,负责以后的跨洋远航。”
  哗————
  此言一出,众人全都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放开海禁,彻底开海,这可是天大的事情!
  皇帝终于舍得把海贸这块肥肉吐出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