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 第8章 第146章

第8章 第146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碧梧初出(三)
  
  考场里果然只有八人,按照排好的座位落座后,卓思衡略看一眼,周家公子也在,其余孩子似乎都是差不多年岁,自己倒是岁数最长个子最高的那个。
  
  按照规矩,本州的提举学事司大人只管州解试与科试出题,其余皆由学录一级官员监堂分卷,卓思衡拿到后略一看,便当即胸有成竹提笔书写作答。
  
  期间学录和学监象征性在几个孩子周围转转,他们并不太在意,这种秋闱前的小考在朔州有的年份根本没一人报考,偶尔有,也基本都是此地外放任职的官员子弟为做考练参加。太宗朝曾体恤外放官员子弟各处应考奔波辛苦,又因科试尤以稚龄居多,便准许在任职之地参加科试,而他们将来的解试却都是要回原籍考的,自然过与不过都与本地学官干系不大,四处走转便已是职责所到了。
  
  更何况这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考试,一个时辰后,便开始陆续有人交卷。周家公子交卷最早,老学录心想果然是诗书之家出来的孩子,他看着周通判大人的小儿子将卷纸双手送入交卷处,朝诸位官吏一一行礼后才退出去,更是心道大家大户出身,果然礼仪周全。
  
  大多能在如此偏僻州郡考科试的都是官吏与乡宦人家,开蒙早又有专门先生教,这样的题目实在不够看,或许只是为了提前感受一下考场氛围。
  
  但即便是小考试也有规矩,科试虽然不用移纸誊录那么严格,可也是要糊上名字的,在此之前监堂官不许碰卷,他闲来无事便四处打量,却看见了卓思衡。
  
  这孩子的年级考科试是大了不少,看衣着也出身穷苦,那日来递家状和保单时他正犯困,只看......r#
  当真是慈父之心。
  
  他心中温暖,笑着说道:“爹,题都是您教过的,孩儿都记得很牢,不会有问题的。”不知怎么,他就很想逗逗自己这个老爹,又道,“今后解试来这里考可不是一上午就能出来的,爹要不要找村头李木匠打个床榻搬来在这儿等我?”
  
  卓衍听到孩子这样说便全然放心,笑着拍打他两下后背:“你慈衡小妹就是和你学坏了,就爱拿你爹开乐子。看你尚能说笑,便知道必然无恙。不过解试可不是在州里考,而是要去宁兴府的云中城去考。”
  
  卓思衡有些诧异,不是说解试要在本州本籍考么?怎么跑到宁兴府去了?
  
  大巍朝疆域甚广开历代之最,太【】祖皇帝便在建国伊始先将天下三分为北中南三个地理区域,中京府帝京乃是皇朝都城所在,而为保南北吏政与民安,在北方设宁兴府云中又谓北都城,在南方设江南府建业又谓南都城。
  
  宁兴府地处北镇五冲要地,北守延和军治监与西胜关要塞,南通京宁运河直抵皇朝心脏,西接慕、戎二州有达乌梁的互市与官道,东濒麟州本朝龙兴之地,可谓天下通衢更兼险要。
  
  这可是北方第一大城,他去那里考解试?
  
  “我朝有规定,二三郡邑小州若是地广人稀,每年应科人数不满百,便办文牒去临州解试,然而北方四州每次开科应试的人数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人,索性太宗时期便下诏,这四个州都无需浪费物力财力单独建自己的贡院,一齐到宁兴府取试。”卓衍给儿子解释,“到那时你便可得见真正大城气象了。”
  
  卓家父子正在交流璀璨未来的时候,科试场内的卷子已都......交纳糊封完毕,卷不过八张,又都是几乎有标准答案的试题,朔州学正一人片刻便能批阅完毕,学录只在一旁看着,心想不知哪张是周家小公子的。
  
  谁知这时,提举朔州学事司的刘溯刘大人却走了进阅堂,众人连忙起身朝上峰行礼。
  
  刘溯看上去比屋里所有人都年轻,不过三十岁上下,面白少须,然而大家皆知,刘大人来这里外放不是他年轻有为,而是得益于他旧日于朝内的恩师佟铎。
  
  佟铎致仕前曾官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集贤馆大学士,致仕后皇上恩荣有加,又加封了太子少傅。其曾主管吏部时便对时任翰林院校书的刘溯颇为欣赏,多有提携。本来从翰林院出来后刘溯外放到朔州该是当个郡内的通判,然而他却径直做了朔州学事司的学正,三年后原任擢升提举。
  
  他来这里实属意外,科试是无需他这个学事司老大照应的,不过刘溯做官从来颇为认真,不愿给恩师丢人,又听说今年本州考科试的孩子居然有八个,创了朔州建州以来的历史新高,于是特来巡视一番。
  
  科试无需另任考官,州内学事司自行判别即可,刘大人来了,其余人便让他率先阅卷。
  
  刘溯接过看去,手上这张卷字是不错,然而对答略有差池,不过只错一两道,自是无需苛刻,便朱笔勾圈,算过了。前几张卷子大抵如此,他忍不住感慨这地方真的不比自己家乡青州,每年科试还得单开贡院才能装得下一屋子小孩,个顶个答卷漂亮准确,这般卷子若是落在他老家学正手里怕是基本要被扔出门去的。
  
  然后,他猛然间眼前一亮,整个人都绷直了脊背。
  
  这样好看的字实......在少见,规矩里又透着锐意,横竖撇捺均是勾画有力,于孩子来说写出这般字迹已是极难得,更别提前面小题皆是全对,后面大义诵文也遣词成句别致准确,便是放在学风荣茂之州与教化繁盛之地,这字与卷子也是一等一的上佳。
  
  想不到偏远朔州竟有如此才学后辈!
  
  本次题目是他自己出的,其实有一道《尚书》的大义对于科试生来说略有些难,可若都是无趣简单之题,难免人人都过,显得他好像怠慢公务,便做了保留。之前看过的几张卷子无一人答出,唯独此卷洋洋洒洒鞭辟入里。
  
  问得是:《尚书?周书》“梓材”一篇三比何?何解?
  
  不同于其他题目大多是死记硬背,此道题需要理解周公为何以三种比喻当做教育方式,来引导康叔施政。
  
  写答此卷的少年不但答出“明德”与“德政”两个关键,最厉害的是居然还能旁征博引,将《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当做旁论抛出,给予“明德”和“德政”的后续解读,并继而阐述出此乃“成康之治”的始因之一,当真精彩!
  
  可见这个年纪已是经史子集都有涉猎,极为难得!
  
  刘溯欣喜之余,将卷子给其余官吏传阅,大家都赞不绝口,拿到卷子也是眼前一亮的学录心想,这般才学必然是周大人的公子了才有了。
  
  余下的批阅与阅此卷相比便有些味同嚼蜡了,不过大多学子都并无多错大错,刘溯便表示本次科试八人皆全通过。
  
  其实有八个人共同参加朔州的科试,已经可以当做他自己的一项治学功绩向上申表了,而刘溯心中却直叹可惜,这样优秀......的孩子定然是家学渊源,恐怕是本地官员之子,解试之时也要回去原籍,自己是沾不到什么光了。
  
  然而等掀开缝住的名字,其余关于大多怔在原地,这上面的是个陌生名字:卓思衡。众人取来杏山乡户籍册查看,只见其名果然赫然其上。
  
  刘溯简直是意外之喜,想不到竟是个本地户籍的孩子!
  
  于是他拿着试卷朝众人朗声道:
  
  “若我朔州有入春围第一人,当为此子!”
  
  这些卓思衡是不知道的。第二日他与父亲去看成绩,见到自己名字虽不意外,但也很是开心。然而一旁的父亲却眼中荧然有光,自言自语般轻轻说了句:“阿玉……你是否得见……”
  
  卓思衡心中一痛,父子二人皆是默然。
  
  取了解试的凭证,画押在册后,卓家父子二人去买了些带给家中留守三个孩子与乡中几户往来较多人家的东西,去城门口找了个顺前半段回乡路的货马车,花了些铜板搭乘,踏上了回去的路。
  
  谁知原定来道中车马驿接他们的乡里牛车迟了,他们下了货马车后也不愿干等,便和驿卒借了钓竿,抓几个蚂蚱当饵食,去到路旁不远处的清溪当中垂钓,悠闲等待来接自己的乡人。
  
  卓衍常带卓思衡钓鱼,他说钓鱼可养君子心性,卓思衡倒没什么感觉,他时长带本书去溪旁边掉边看,乡野风光一片烂漫当中读书,他觉得比钓鱼更是乐事。
  
  此时垂钓的父子二人心情都已转好,卓衍讲了些从前自己应考的趣事,卓思衡笑得吓跑好几条鱼,只是忽然他想起,父亲在朔州衙门前答应讲给自己听的事还没说,所以又问了一次......:“爹,那个周大人和您认识,是否与当年戾太子和咱们家的案子有关?”能让二人相顾无言的,想必也只有这件大事了。
  
  卓衍似乎并不意外卓思衡会问这个,此时天地之间唯有淙淙水声、细细风声、荷叶飒飒、鸟鸣啁啾与夏虫吱呀,再没旁的人能听见二人父子之间的絮语闲谈。
  
  “你也该是时候知道这些了。”他轻叹一声,将粗粝的桦木鱼竿撂在膝头,“事情还得从孝宗在位时的观正二十二年讲起……”
  :“爹,那个周大人和您认识,是否与当年戾太子和咱们家的案子有关?”能让二人相顾无言的,想必也只有这件大事了。
  
  卓衍似乎并不意外卓思衡会问这个,此时天地之间唯有淙淙水声、细细风声、荷叶飒飒、鸟鸣啁啾与夏虫吱呀,再没旁的人能听见二人父子之间的絮语闲谈。
  
  “你也该是时候知道这些了。”他轻叹一声,将粗粝的桦木鱼竿撂在膝头,“事情还得从孝宗在位时的观正二十二年讲起……”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