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世界军事战争史 / 第63节

第63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参(学名:Macropanaxoreophilus)是五加科大参属的植物。产云南南部(勐海、景洪至景东)、东南部(金平、屏边、西畴、富宁、砚山)、西南部(瑞丽、龙陵、双江),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中部至北部),印度尼西亚(爪哇)及马来半岛亦有。生长于海拔850米至2,3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灌丛、森林或河谷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7.树参属
  树参属(学名:Dendropanax)是五加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至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80种,分布于热带美洲和亚洲东部。我国有16种,分布于西南至东南各省。
  (1)形态特征
  直立无刺无毛灌木或乔木。叶为单叶;叶片不分裂或有时掌状2-5深裂;常有半透明红棕色或红黄色腺点;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或无托叶。伞形花序单生或数个聚生成复伞形花序;花两性或杂性;小苞片很小;花梗无关节;萼筒全缘或有5小齿;花瓣5,在花芽中镊合状排列,顶端有内弯的凸头;雄蕊5;子房5室,稀4-2室;花柱离生,或基部合生而顶端离生,或全部合生成柱状;花盘肉质。果实球形或长圆形,有明显至不明显的稜,稀平滑。种子扁平或近球形;胚乳匀一。
  
  本属叶为单叶,伞形花序单生或复生,子房通常5室,花柱离生、基部合生顶端离生、或全部合生成柱状等点,可能由鹅掌柴属ScheffleraJ.R.&G.Forst.的单叶种类花序简化发展而来。
  (2)树参
  树参(学名:Dendropanaxdentiger),是五加科树参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1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中和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分布于中国浙江东南部、安徽南部、湖南南部、湖北、四川东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和台湾,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南川。
  药用:树参为民间草药,根、茎、叶治偏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食用:树参的食用部位为嫩叶芽,整个生长期都可采嫩叶芽,采后焯水,浸泡后,可凉拌、爆炒、炸、炖、炝、腌、做汤、制粥等食用,也可腌渍贮存,供炒食、做汤、做馅、蘸面酱、拌面食、凉拌菜等,味道鲜美,风味佳,营养价值高。
  日期:2022-07-1109:24:13
  魏国霸业
  1.战国七雄与变法强兵
  经过近300年的春秋争霸战争,见于经传的160余国,至战国初仅剩40余国(含20余个少数民族国家)。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许多国家新兴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政治舞台。
  为巩固封建统治,消除奴隶制度残余,健全封建制度;同时,为保卫自己,消灭他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
  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用李悝(kuī亏)为相,废除官爵世袭制,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选拔官吏;"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取有余以补不足",平衡粮价;制订《法经》,以法治国;用吴起(—前381)改革军事,创"武卒制",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最大强国。
  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18)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建军功爵制,论功行赏;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法,加强中央集权等。于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奠定了统一六国之基业。
  赵国变法始于赵烈侯(公元前408—前387),在人事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财政上"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史记.赵世家》)。至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时,又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
  齐用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任用贤才;用孙膑训练军队,加强武备,创"击技"精卒。
  楚用吴起(此时已从魏逃到楚),实行了类似魏的变法。韩燕两国,也实行了一些诸如选贤用能、因功行赏等方面的政治改革。
  各国经过变法,至战国中期,国力均大为增强,兵员大增。据统计,魏有武卒20万,苍头(头裹青巾士兵)20万,奋击20万,厮徒(杂务兵)20万,车600乘,骑5000匹(《战国策.魏策一》);秦、楚皆"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策一》《楚策一》)。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策二》);韩兵卒30万(《韩策一》);齐"带甲数十万"(《齐策一》);燕"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策一》)。足见改革富国强兵之效。
  
  2.魏国霸业之兴衰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专权,至战国初,韩、赵、魏三氏联合,先后灭范、中行、知三氏,公元前453年,成三家分晋之局,以魏最强。
  (1)魏霸中原
  战国初,三晋联合,取得诸多胜利。魏文侯变法图强后,便连年征战扩张。西派吴起夺秦5城,占其河西之地,逼秦退守洛水(陕西北部);北使乐羊灭中山(河北西部);东联韩赵,三次伐齐;在南方,三晋从公元前400年至前371年间,五次与楚交兵,将楚势力逼出中原。三晋声威大振,均被周王封为诸侯。此时魏国,独霸中原,历时50载而不衰。
  但三晋间利同而合,不同则离。三晋联合,魏获利最多,韩赵不满,故相互间也有攻伐。魏武侯继位(公元前395)次年,因干涉赵君废立而构怨于赵,此后十年,两国迭连交兵,三晋联合遂告瓦解。加之武侯听信谗言,逼吴起奔楚、商鞅奔秦,自毁长城,一时势孤。同时,秦、齐国势日旺,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秦破魏军于石门,斩首6万,两年后又败魏于少梁,占领庞城;而齐在东方,亦开始与魏争夺对淮泗诸侯之领导权。遂陷魏于东西夹击之中。魏惠王即位后,虽采取迁都大梁(河南开封)、缓和与韩赵关系等一系列措施,维持了霸主地位,但终未摆脱四面受敌之窘境。
  
  (2)桂陵之战
  在魏巩固霸业之时,齐秦先后变法,国力不断增强。
  齐为争霸中原,于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与赵联盟,次年魏为摆脱两面受敌,与秦妥协,以便全力对付东方。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赵兵伐卫,魏王令庞涓率兵攻赵,兵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援于齐楚。齐许以援军,却不直接兵发邯郸,反攻魏之襄陵,直待其两败俱伤之时,方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领兵救赵。田忌用孙膑避实击虚之谋:"魏赵相攻,轻兵精锐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不如乘魏后方空虚,"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袭其国都,魏军必然回救,可一举解赵之围,并可乘其疲敝而击之。田忌依计而行。庞涓闻齐军直奔大梁,仓皇率军回救。田忌诱其追至桂陵(河南长垣南),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此战为战国时代的著名战役,是魏为巩固霸权,齐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大战,也是赵联齐反魏的战争。是役,孙膑运用避实击虚、以逸待劳、"攻其所必救"等战略战术,成功地创造了"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
  
  其他诸侯国趁魏惨败之机,纷纷攻魏,楚取其睢水间地,秦占其河西重镇少梁及旧都安邑。但魏毕竟实力雄厚,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于襄阳一战,败齐、卫、宋联军,迫齐求和。次年向秦反攻,收复失地。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再主盟"逢泽(河南开封附近)之会"。不过,其霸业已如夕阳西坠了。
  (3)马陵之战
  逢泽之会,韩未参加,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魏为惩罚并欲灭之以图自固,命庞涓领兵伐韩,直攻韩都,韩向齐求援。
  齐威王听从孙膑建议:"韩魏之兵未敝(疲劳)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不如晚救,"可受重利而得尊名"(《资治通鉴.卷二.周显王28年》)。
  
  韩自恃有齐相救,倾全力抗魏,五战五败,乃委国听命于齐。次年,齐威王始令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援韩,采用类似桂陵的策略,进兵大梁。庞涓闻之,离韩而返。魏王鉴于桂陵之败,愤于齐一再干预三晋之事,遂命庞涓率倾国之兵迎敌,以求决战,孙膑闻魏军将至,向田忌建议:"彼三晋之师,素悍勇而轻敌,齐号为怯(认为齐军胆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忌从之,向后撤退,以减灶之法诱敌深入,并命齐军先为10万灶(10万人造饭用的军灶),明日为5万灶,又明日为2万灶,以迷惑魏军。庞涓追击齐军三日,大喜:"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逃走)者过半矣",遂弃其步兵,仅率精锐轻装,昼夜兼程追击。孙膑预计其行程,日暮当至马陵(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狭且旁多阻隘,乃伏兵以待,并于道旁砍白一大树而书:"庞涓死此树下"。同时命善射者万人,夹道埋伏,并预定暗号:日暮见大树下有火,即一齐发箭。庞涓率兵,当晚果至马陵道,见道旁大树有字,乃举火读之,读未毕,齐师万箭齐发,魏军遭此袭击,自相践踏,乱作一团,庞涓自杀。齐军乘胜反击,遇太子申所率魏军主力,复大败之,全歼魏军10万,俘太子申。是役,孙膑因势利导,减灶诱敌,马陵伏击,环环相扣,全歼魏军,再创造了一个伏击歼敌的战略绝作。魏王愤而致战,庞涓又好大喜功,骄矜狂妄,轻敌冒进,以致丧师辱国。
  
  魏经此败,一蹶不振,此后在齐秦楚三强夹击之下,四处礼拜,苟延残喘,失大国之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