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逆旅散记 / 林徽因,再见

林徽因,再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怕我没有机会,给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再见,人生常是在“再见”又或是“再也不见”中,尘封起过往,把每一分温度格变成旧照片,罗织成时间。然后让动情者对着它们,无语婆娑,也让奔赴者忘记的堂而皇之。
  其实还是很喜欢这个词,当然好像应该喜欢的是那个“见”字吧,因为我常觉得所谓温度一定是经历了时间,然后又在某日以原有的样子呈现,倘若换了模样,便是辜负。
  读林徽因的《悼志摩》,被她的性情和念念不忘所感动,但又常害怕她是一个文人的矫情,生怕她是为显示她的真情而故意的造作,直到看到她写“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才放下心来,我信她是由衷地念念不忘一个人。我自此觉得林徽因是一生都在爱徐志摩的,尽管这个男人曾有这样那样的流言,也尽管无论当世还是后世都曾给他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但我相信她从初识这个人的第一刻开始便已然明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所以纵使那么多人的谩骂,她作为当事者,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责怪。她写到“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有一点点光明,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她评价他的神秘是“痴”,是“傻”,兴许只有完全爱上一个人才会不顾忌如此主观评价。
  后来很多人谈及林徽因时,普遍认为,林徽因只是少女时崇拜徐志摩,而并非是爱,所以后来才会理智地嫁给了梁思成,因为如此才可以拿来用作教育的价值。其实我是不太相信的,读过她的文字,又怎么会相信这样毫无情感的想法呢。她在《囧》文中所写的维衫,难道有人敢说不是徐志摩,写作时她二十七岁,难道她还不够成熟和理智,此时在香山养病,陪伴她“对面而笑”的便是徐志摩,我并想夸赞徐志摩,更不会恶意贬低他,因为自有林徽因又或是张幼仪去给出更为公正的言语。有人说即使她写作的确是徐志摩,也只是反应了徐志摩的单恋,而“芝”没有表现出喜欢,我觉得更可笑,那每一字记录的不都是一个女孩自己眼中所爱的人与自己初识时的窘态吗,有那样说法的,我想一定是心机很重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情加以虚伪的成熟,装作保护一个形象,从而显示自己的心胸,其实不过是毁了最单纯的性情而已。
  至于那句林徽因的名言“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我实在有时候也很难理解,不是因为我觉得林徽因写不出这样优美的句子又或是她没有这么浪漫的想法,我只是不太理解这句话她会说给梁思成,不得不说,林徽因嫁给梁思成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她为什么会说这句话让人琢磨不定,当然我虽也没见过它真正的出处。但从她后来的文字里,尤其是给沈从文的信中,确实很少提及这位梁先生,偶尔提及起来的时候,竟然带着一些幽怨,似乎完全不理想于自己的选择,因为大部分能看到的温度似乎都处于对过往的回忆。“互相的生活,情绪和历史,我只感到一种悲哀,失望,对自己对生活全都失望无爱好。我觉到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死去”“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是真正的悲剧!”“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我甚至一度觉得林徽因的痛苦来源于自己所谓理智的选择,这符合了所有人的心意,甚至在某种压力下当初自己也觉得顺理成章,很像是每个年轻人到了结婚的年纪必须得结婚一样的境遇,似乎这选择就是符合所有人的心意。终于明白,兴许林徽因说过那句话,也兴许就是说给了梁思成,但总归是经历过之后,似乎才真正懂得,爱情和婚姻是一回事又是两回事。我宁可相信如果重头,她不会再有如此的理智,兴许她也不会再说“再见”。
  人生,并不用打算“再见”。终究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结局就是再也不见。论起生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从这个角度讲,所有人的结局都会是“再见”。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谈到时间,我倒愿意再花些时间,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似乎让我们在时间的定义上更显得步伐飞快,毫无目的的追求和急功近利的奔赴,永不停息的脚步,周一还没过已经想到了周末,如同董卿所说,“古人的十年十分漫长,而我们的十年不过弹指一挥”。
  我确实曾说过,“我一转身,你们看到的就是我的背影”,但我想大部分人不了解的是,那是因为我那么珍惜那一刻的温暖,我不过是想提醒一些人,遇见,是我人生多么大的幸运。我好像也曾说过,“离开是为了……”的句子,不过我记得的是“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我所想的再见,是相识而笑,是千帆过尽,我还是我,是一场场奔赴后,从未离开,是三月杨柳或是寒冬飞雪里早已预谋的再见,当然,也不过是人生中真正如此重要的人才会有如此预谋。
  我们上次相见是何时?我们下次再见是何日?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