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月球戒指计划 / 第十四章 太空论“道”

第十四章 太空论“道”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2047年,魔戒计划的“第二公里”建好了,但是社会上的反应却很奇怪,说不上是高兴,还不高兴,魔戒工程的第二公里完成本应该是激动人心的事情,但第二公里用了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就算以后的能够一年完成一公里,那这第一阶段段的11000公里啥时候才能全部完成啊!
  一万年太久!
  是的,太久了,也不是人们太着急,它不是等不等得了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允许啊!这些年来,环境危机,气候环境灾害,已经深深刻入每一个人的意识当中。
  由于维持人类文明发展的血液——能源,一直在严重破坏大气生态平衡,导致环境生态灾害持续升级。如今,主要的能源不仅不够用了,而且还不敢用了!
  发展,生存,原本是一体化的,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可是,面对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危急形势,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现实的压力!
  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科技文明发展,应对灾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密切相关。
  而且,在这么迫在眉睫的时候,人类目前就只剩下50年不到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这接下来的50年,将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因此,这个时候魔戒计划当前的进度就显得不是特别理想了,不仅没有激动不已,还又多了一些忧虑!
  而在太空中,有一艘摆渡飞船刚刚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朝着月球进发,飞船里面有8个人,其中两个人是飞行员,一名是生物学家,一名化学家,剩余四位都是“月戒行动”游戏中挑战成功的幸运儿,十几年的时间在全球总共就有四个人挑战成功,那感觉就像获了诺贝尔奖似的。四名幸运儿当中,有一名是美国人,一名是德国人,一名是俄罗斯人,一名中国人,这一行8人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的漫长旅行中,好奇与激动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了,之后就一直在聊天打发时间。
  在聊天过程中换了很多话题之后,四个年轻人似乎对生物学家和化学家来了很大的兴趣,两名科学家也被拉入了聊天的茶话会当中,个外国青年也都可以流利的用普通话交流,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德国青年忽然说了一句:“你们谁能猜到我学中文的初始动力是什么吗?”
  “魔戒计划,是不是跟我一样,哈哈!”俄罗斯青年说。
  “猜错了,一开始我还没想过魔戒计划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那时候更没有想到有机会去魔戒基地参观啊!”德国青年道。
  “既然这么问了,那就肯定不是为了留学啊,工作啊,或者为了中国美食之类的原因吧,难道是跟修正教有关系?”美国青年问。
  “都不是。”
  “莫非是因为爱情或者理想?”
  “哈哈哈,看来你们都猜不到了。”
  ……
  “难道是因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很好奇?”
  最后,德国青年说:“有点接近了,是因为一本中国书籍吸引了我的兴趣,然后才开始学中文的,老子的《道德经》,你们有没有研究过?”德国青年问。
  “没有。”
  “听说过,知道几句,但没深入研究过。”
  中国青年也说道:“我也没深入研究过,但是大多数经典的句子都知道的。”
  “不得不说,老子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具有非凡的认知智慧和观察能力!因为它几千年前的一部作品,让我不仅克服了学中文的困难,而且还学了一点中国的古文!”德国青年说道。
  “哇,古文你都学过,这个事太了不起了,这个很多中国人都学起来很困难的。”
  “困难确实是困难,但这就是思想的魅力,虽然道德经不像那些常见的优美的诗词诗歌等文学作品着重抒发情感和意境,但是《道德经》能够非常冷静客观的认知世界规律,感悟生命的道理,思想太过超凡入圣!”
  “比如这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是没有感觉,没有知觉的,对世间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顺其自然的。作者非常的客观冷静,而且这一个章节还强调f所谓的圣人与其过多的教化和价值导向容易极端化,不如像天地自然一样维持平衡发展。”德国青年讲道。
  “你,你这研究很理解真的不一般啊,有些发人深省,我得搜一下原文看看,也感冒一下!”中国青年惊讶地说。
  美国青年和俄罗斯青年并没有研究那么多,听着似懂非懂的样子。
  但旁边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两位科学家都很惊讶。这个外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比很多中国人还要深刻的多。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过多纲五常的说教,和封建迷信,一直桎梏着民众的思想和思维,等级森严的旧观念和新思想无法平衡发展,创新思想基本上被扼杀,长期阻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德国青年继续说:“我觉得老子对于道的感悟,是全世界最早的,思考和追求万物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精神。非常让人敬佩!”
  德国青年继续说:“比如说这句,老子对于万物起源的描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生万物。这一句开始看感觉很玄幻,但是深入思考之后,我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什么科学道理?”中国青年好奇的问。
  “是这样的,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看过很多,但还是倾向于自然进化学说,也就是说,世界上最早的生命是一个单细胞生命,对不对,其实,自然进化出的第一个生命,也就是物质的自然规律演化诞生的。而老子f所说的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老子口中的道因循自然规律,道——就是指自然规律。因此,最早诞生的单细胞生命,等同来讲,这就是道生一。”
  “然后,这一个单细胞生命在一定的进化之后,能够进行细胞分裂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这就是一生二。”
  “细胞分裂属于无性繁殖,分裂复制出来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再次一生二,只要有营养物质就可以无限复制增殖,细胞生命就会越来越多。量的累积,再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化,就出现了有性繁殖的生命个体,两个差异化的生命个体能够生出一个新的生命个体,这就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了,两个差异化的个体就变成了个差异化的个体。这就是二生。”
  “有性繁殖出现以后,生命的遗传多样性就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生物就不断出现了,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就算是同一个物种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完全相同,万物就慢慢诞生了。这就是生万物。”
  “有没有觉得老子讲的道,跟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研究出来的进化理论非常契合。从单细胞,到细胞分裂,再到有性繁殖,以及后来的物种爆发,是不是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生万物的描述非常相似,难道这是巧合吗?”
  美国青年和俄罗斯青年,只是在好奇的思考,但是剩下的几个中国人,完全被惊呆了,心想这个人到底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几个人都激动的鼓起掌来。
  旁边的生物学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道德经中的内容知道的不少,生活中使用的也不少,却从来没有客观深入的独立思考过,更没有想过与科学认知相结合,来学习老子《道德经》对世间万物的理性思考。
  “那这个道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中国青年问。
  德国青年莞尔一笑说道:“道可道,非常道。”
  “哈哈……”中国青年带动着几个人一起笑了起来。
  但随即又听到德国青年补充道:“这里的道是可以解释说明的,但这里的道不是世间平常f所说的天道,人道,王道之类的那些道!”
  几个中国人听到这更加惊奇了,飘在空中一动不动的听着。
  “那老子赶我的道是什么呢?老子是怎么解释的呢?”德国青年打趣的问。
  “怎么解释的?”中国青年笑着追问。
  “等一下,我看一下手机里的笔记,我之前记了一长段呢。”德国青年笑着说道,同时拿起手机翻找了起来。然后接着说。
  “原文是这样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然后德国今年又解释。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个东西混合凝聚而成,括弧:这也许暗合了地球的形成过程,因为地球就是汇聚混合而形成的星球。这时候的世界一片死寂,没有生命,只有一股力量独立而不受任何影响地,不停地周天往复运行,那可能就是诞生万物的源头,我并不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就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
  ……
  “哇,大师,你这就是大师级别的解读啊!我一个中国人看着原文都没办法这么顺畅的理解啊!佩服!佩服!”中国青年忍不住赞叹道。
  旁边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也为之动容。这理解已经比很多中国人做的注释强多了!
  美国青年有些懵的问道:“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是怎么想象得到地球形成的过程的?”
  “哈哈哈,好像是2500年之前的人吧!”德国青年说。
  “差不多。”中国青年附和。
  “那怎么可能?2500年前?”美国青年诧异地说。
  “我们只是根据老子感悟和想象写的文字,老子肯定想象不到地球是怎么形成的,也不知道地球的概念,f所以,我们只是结合地球形成的猜想来解读文字。”德国青年说。
  “好吧,明白了”美国青年说。
  “老子对道的描写和比喻也很有意思,比如老子用水来形容道,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f所恶,故几于道。这一句比较好理解。”
  “还有一句,老子对道运行的描写,比如这一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德国青年继续解释:“这句是说,道的运动是往复循环变化运行的,道的作用是微不可察的,微弱而奇妙地作用于万物。天下万物都是看得见的有形物质产生的,但看得见的有形物质又是看不见的无形物质产生的。这是不是很有智慧的感悟和描写?”
  “确实,你也很厉害,你的古文理解能力远超过我了!看来你来中国是取到‘真经’了啊!”中国青年再次感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