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唐李世民偷听我心声 / 第1章 斥责

第1章 斥责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贞观二年,长安大明宫。
  一间恢宏的宫殿中,有两只巨大的铜鹤立在两侧。
  四周墙壁、木柱上点燃这一盏盏灯烛,将大殿映照的灯火通明。
  一名身穿黑色礼服,上绣十二章纹的中年男人坐在案几之后,手握一只毛笔批改着前面的奏章。
  男人眉如漆刷,眸若点星,举手投足间气概非凡,给人一股不怒而威的感觉。
  男子一直埋头批改奏章,几乎没有停下歇息过,明明是气温偏低的夜间,他的额头上却沁出点点汗珠。
  也不知过去多久,直到几名太监从侧门处走入,将紧闭的殿门、窗户——打开。
  一缕缕阳光从外映照进来,男子才发现外间已经天光大亮,太阳东升了。
  只见几个太监又将墙壁、木柱上的油灯——挑灭,挥袖将烟雾驱散。
  然后才在一名满脸皱纹的老太监带领下,端上了水盆、毛巾,来到中年男子的身边小声说道。
  “陛下,天亮了,该上早朝了!”
  这中年男人,赫然竟是大唐帝国的主宰,名传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
  埋头批改奏章的李世民闻言,不由摇头,幽幽叹息一声,这才放下手中毛笔,揉了揉太阳穴,满面愁容的说到。
  “唉,又没批改完,自年初以来,我大唐各地灾情频发,河东大水,河西蝗灾,燕地更是大旱三月,真是令朕头疼不已。”
  老太监满脸堆笑,一边服侍李世民梳洗,一边劝慰说道。
  “不过是一些灾民罢了,陛下何须去管他们?”
  “您征战数十年,如此荣登大宝,何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享受一番如何?”
  李世民擦了擦手,然后将帕子甩在了老太监的怀中,不满的斥责道。
  “你这阉货,又知道什么?”
  “我初登大宝,去岁刚在突厥人的威逼下签订渭水之盟,今年天下又遭天灾,朝廷威望已然出现动摇。”
  “若是再不管灾民,纵情享乐,天下定然动荡不安,须知隋炀帝二世而亡的结局可还没过去多久啊!”
  “何况……”
  话到这里,李世民的声音便戛然而止,并没有接着说下去。
  如今正是贞观二年,距离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囚父过去不足两年。
  朝廷就连续遭遇大难,天灾人祸频发,百姓生活风雨飘扬。
  不知有多少人,都躲在背后看他笑话,甚至戳他脊梁骨。
  说天子无德,上苍才降下灾难警示众人。
  他如果不能做出一番事业,岂不是要遗臭万年?这老太监也是乖觉,仿佛没有听到李世民后边的话一般。
  只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张老脸皱的如同树皮一般,满脸愁容的说道。
  “是是是,陛下教训的是,老奴只知侍奉陛下,岂知天下之大事为何?”
  “不过马上就要上早朝了,朝中有诸多高贤,定能为陛下排忧解难。”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稍稍一松,迈步便朝大殿之外走去。
  一边走,一边问道:“今日召诸公子上朝观政,可都一一通知到了?”
  老太监小跑着跟在李世民身后,点头说道。
  “都通知到了,由太子殿下领头,现在应当在大殿等待了。”
  “哦!对了,九殿下得知陛下每日为灾民之事头疼,还特意吩咐老奴,要在您批改奏折之时,为您点上一支安神香。”
  李世民点了点头,脚下不停,语气幽幽说道。
  “不错,稚奴有心了。”
  “朕的一众皇子中,就数他最贴心。”
  所谓九殿下,就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未来的高宗李治。
  而稚奴,正是他的小名。
  因年幼懂事,被长孙皇后留在宫中。
  至今还未封王,就更别提什么开府建牙了……花开两朵,各表一致。
  大明宫正殿,君臣商议国事的地方。
  此时群臣齐聚大殿,还有一群少年于两侧正襟危坐。
  其中年长者二十二三,年幼者十一二岁。
  这些少年均是李世民的皇子,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以及尚未封王的九皇子李治等。
  大多锦衣华服,珮玉冠金,就连衣服也都是金丝镶边,倦绣飞鸟虎龙,显得极为奢华。
  只有一人,身穿藏青色长袍,头上插着一根梨木簪,看着有些寒酸,与身旁一众少年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但看他懒洋洋的坐在那里,一副悠然自得的姿态,却又显得格外的洒脱、飘逸。
  他叫李佑,是一名来自2000年后的现代青年。
  母亲只是宫中的一个侍女,在生他的时候难产而死,连一个名讳也未曾留下。
  虽在李世民的一众皇子中排行第五,也在十六岁时被封为燕王。
  但由于不是长孙皇后所生,身后又没有母系家族的扶持。
  因而一直都被置于一个边缘化的状态。
  从小到大,更是只见过李世民三、五回。
  也因此,他对李世民这个老爹,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就在这时,李世民也从大明宫后殿走出。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
  朝拜过后,李世民、朝臣、诸皇子各自落座。
  “近日河东水化还未平息,河西又爆发了蝗灾。”
  “而燕云等地,也已经三月未曾下雨,如今面临粮食绝收,灾民遍地的局面。”
  “诸卿以为,我大秦该如何应对?”
  李世民话音落下,杜如晦便立刻说道。
  “陛下,灾情如火,不可耽误。”
  “臣以为,我大唐应当立刻开仓赈灾,救治灾民。”
  此言一出,朝臣纷纷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中立者有之。
  但很快,长孙无忌上前说道。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我朝刚刚经历大变,国库中银钱短缺,粮草不足,哪有余力赈济灾民?”
  “何况,若是百姓受灾,就要朝廷赈济,岂不是助长天下人好逸恶劳的心态吗?”
  “另外,去岁渭水之盟近在眼前,三军将士憋着一口气,此时正准备北征草原,急需者大量粮草,怎能随便赏赐给灾民呢?”
  听到这话,朝堂之中,原本观点各异的众朝臣,态度也顿时变得鲜明起来。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夺得大宝,登基为帝。
  可北方突厥却趁大唐内乱,三十万草原骑兵狂奔至渭水河畔。
  满朝君臣在惶恐不安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渭水之盟。
  这件事,这些大臣历历在目,如鲠在喉,一日不敢忘怀。
  一众武将更是厉兵秣马,时刻准备北征草原,洗刷当日耻辱呢!如若赈济灾民会影响他们征伐突厥的计划,他们也绝对不会同意。
  因此,这小小的朝堂之中,顿时嘈杂起来。
  “陛下,不能赈灾啊!”
  “是啊!区区灾民,何足挂齿?”
  “这些灾民都是好逸恶劳之辈,与我朝堂何干?”
  李世民听到这话,眉头布又皱了起来,脸上满是为难之色。
  他是有心赈济灾民,可见朝臣如此反对,此时不由有些动摇。
  就在这时,一道略有些稚嫩的声音,在李世民的脑海中响了起来。
  【愚蠢,遇到天灾而见死不救,这些大唐朝臣还是人吗?】【再说了,只要行以工带赈的法子,就不会让百姓养成好逸恶劳的性子了。】【再发动灾民兴修官倒,疏浚运河,甚至帮助朝廷运送粮草,还能更有助于北征草原。】【这么简单的法子,这些人都想不到,真是愚蠢死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