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破冰之路 / 第一百一十章 我有几句话

第一百一十章 我有几句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董书记,这是你的专业,你比我们都懂,那你先忙吧,罐头厂有条生产线好像有点小问题,我得去看看,先走了。”
  
  王福满说完,不待董晓婉再说什么,快步走出办公室,临出门时还回头交代道:“小浩,好好协助董书记。”
  
  如此一来,不光把那令自己头疼不已的扶贫建档、信息收集处理的工作甩了出去,还让这位空降的“第一书记”再也无暇关注村里的工作。
  
  这样,也就不会有一个不懂农村基层工作的黄毛丫头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了。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这边唱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刚出村委大院,为自己小心思得逞而暗暗得意的王福满,心情愉悦地哼起了歌。
  
  此后的数天,王福满每次到办公室,都能看到董晓婉埋头在那些文件盒堆积的办公桌上,有时晚上还忙到挺晚,心里不禁对这个娇娇女般的“第一书记”有点佩服了。
  
  能如此沉下心、下功夫地整理档案,这么枯燥的工作还能加班加点去干,起码说明她不是来走走过场的。
  
  又过了些天,董晓婉带着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在王玉浩的带领下走家串户,基本上就是和村民聊聊。
  
  因为她人不娇气、待人温和,不摆架子,村里人、特别是那些大妈们对她的印象都挺好的。
  
  董晓婉到郭王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快一个月了,除了整理档案、串门聊天,在办公室看看电脑,记记笔记,写写画画什么的,并没有插手村里的各项工作,每次村委开会也基本不怎么发言。
  
  村干部们也慢慢习惯、并忽视了董晓婉的存在。虽然每次她都坐在主位上,但每次研究讨论决策时,基本上还是王福满拍板,有的时候,甚至在会议最后应该礼貌地咨询她意见的事都忘了。
  
  对此,董晓婉仿佛也没有什么怨言。
  
  这天,村委例行的会议快要结束,王福满在最后作总结道:“年后,罐头销量降低,库房已经满了,后面暂时停产两个月,正好我可联系苏州方世亨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全部改成黄桃罐头生产线,全力保障两个月以后的黄桃罐头生产。还有,刚才说的几项工作都分好工了,大家看还有什么问题?要是没有的话,今天就到这了,大家都去忙吧。”
  
  “等一下,我有几句话,可不可以说一下?”董晓婉说着把自己面前的笔记本朝前面翻了几页。
  
  几名村干部都愣了一下。
  
  “第一书记”在座,自己直接宣布会议结束,王福满也觉得做的着实有些不妥,忙道:“不好意思,嘿嘿,董书记,你请讲。”
  
  “我到咱郭王村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我查看了贫困户的档案,和上百位村民谈了心,也掌握了解一些村里的情况。目前咱郭王村建档贫困户一共三十一户,其中重度贫困九户,这比两年前减少了不少,能取得这个成绩,咱们村两委肯定是做了大量务实工作的,特别是成立合作社、创办福又满公司,为脱贫攻坚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董书记,要不是去年咱村里遭了灾,咱这贫困村的帽子,今年就能脱了!”郭志伟底气十足地道。
  
  “我不否认,如果我们的村办企业做大做强了,水涨船高,每个村民的收入都会提高,就是全体村民脱贫也是可以办到的。不过有两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一是企业的经营从来都是有风险的,可能是天灾、可能是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从而使得村里多数村民重新返贫;二是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少数村民把评上贫困户当成一种荣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除了国家给的补助,还有村里的分红,再也不用去干别的了,这无形中就培育了他们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惰性,即便凭借村办企业分红脱了贫,但长此以往,导致的后果将是循环贫困,会毁了这部分村民上进的斗志,更会毁了一家人,甚至是他们子子孙孙的未来。”董晓婉的声音不大,但却直指之前众人忽略的问题要害。
  
  董晓婉停了一下,双手抱着保温杯喝了口热水,会议室里也比较安静,包括一直觉得“脱贫”在郭王村来说不是问题的王福满也陷入了沉思。
  
  虽说之前大伙也想到了类似郭怀水和王二牛这种人的问题,但并没有把问题想这么深,甚至都没有好的计划和办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些天,结合咱们村的实际情况,我有几个初步的想法向大家汇报一下,有什么不妥的,大家再讨论。”董晓婉接着道。
  
  “董书记,你请讲,我们洗耳恭听。”王福满翻开已经合上的笔记本,再次拿起笔。
  
  “现在咱们村有大棚蔬菜,有罐头厂、有水泥预制品厂这些实业,有黄桃、红薯、玉米等经济作物,还有咱们空闲的老村,还有那几座长满野草、满是石头的小山包,这些都是我们的丰富资源,还要帮助贫困户引进合适的扶贫项目,让其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他们贫困的问题。”董晓婉道。
  
  “扶贫项目?董书记,就像你说的,我们有大棚、有罐头厂、有预制品厂,我们还有再去另外搞扶贫项目的必要吗?”郭志伟问道。
  
  “郭主任,当然有必要!”董晓婉郑重地点了下头,“第一,村办企业和扶贫项目根本就没有冲突,而且是相互补充;第二这些小微的扶贫项目直接针对特定的贫困户,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劳动致富,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精准扶贫,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从根上让他们脱离贫困;第三点更为重要,扶贫项目搞得好,可以在村里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引导那些一直有着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走出错误认识的误区。”
  
  “小董书记,你说的这些,前几年也不是没搞过,隔壁小周庄也有,都没搞个啥景出来,有的帮着贴息贷款给贫困户买了几只羊,过几个月去看,杀的杀、卖的卖,一只不剩了,贷款也收不回来,养了一群鸡,还没等下蛋呢,鸡都没了。”郭书林边说边摇头叹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