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魔兽进化师 / 动物世界—水生生物 转载

动物世界—水生生物 转载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水生动物
  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种类多,约有13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而居世界动物种数的第
  二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据统计在18万种海洋动物中它占10万多种。
  大多数在海底或珊瑚礁上爬行,如鲍、笠贝、宝贝。而蛤蜊、蚶、海螂、角
  贝等双壳类、掘足类钻入泥沙中,如竹蛏可深钻达1米。又如船蛆、凿穴蛤
  分泌物质,腐蚀木材岩石,凿穴而居,这些运动范围不大。还有的终身不动,
  如牡蛎固着在岩石上,巨大砗磲能活200年,壳长达1米,体重200千克,
  从小固着在岩礁间,再也不移动。但也有许多活跃的种类,最活跃的要数乌
  贼、章鱼等头足类,它们用喷出射流的方式,高速飞驰。有的螺类腹足的前
  侧部分伸展呈瓣状,具有划水游泳的作用,它们螺壳很薄,如肋瓦类蜗牛。
  双壳类体后部有两根水管,有的种类如凹线蛤蜊用水管喷出射流,身体向反
  方向跳跃,而扇贝则用力快速闭合双壳,压挤水流自壳内喷出,能在水中飘
  游。还有极少数种进行浮泳,他们的贝壳较小,如舴艋螺、海若螺等足向两
  侧伸展如翼状,便于漂浮。它们不能抵抗海流和波浪只能随波逐流。
  鹦鹉螺的运动是比较特别的。
  鹦鹉螺的头足有达百根之多的腕,腕上无吸盘,但有粘液。它的漏斗由
  两叶组成、喷水时合成管。在海底它的贝壳向上,腕向下在岩石或珊瑚质海
  底爬行。它的腕向上,壳向下,像摇椅一样,慢悠悠地边摇边上升,停止摇
  动就下降。它是利用中心稍往下的排水孔,间歇地喷出射流来游泳的。喷水
  时,身体稍微旋转,使喷水孔朝下,似乎这样能获得某种向上的推动力。一
  旦出现紧急状态,它就急剧地喷出射流,飞快地逃跑。
  电鲇放电
  在了解电鱼放电的研究中,科学家用电鲇做了实验。将两条电鲇分养在
  两个水箱中,将两箱用导线相连。
  第一个实验:轻击甲水箱,电鲇发放2~5个电脉冲,乙水箱的电鲇产生
  逃避反应。
  第二个实验:用铁棒刺激甲箱电鲇,电鲇发放21~113个电脉冲,这时
  乙箱电鲇产生攻击电极行为。
  第三个实验:给甲箱电鲇喂食时,它发放14~562个电脉冲,这时乙箱
  电鲇做转圈游动,似乎在寻找食物。
  由以上实验表明:一电鲇受不同刺激则发放不同数量的电脉冲,同时引
  起另一电鲇的相应行为反应。可见不同电脉冲传递了不同信息,就像人类使
  用电报联络一样。
  有人观察,电鲇在繁殖季节,雌雄间对答式的发放定型的电脉冲串。这
  些电脉冲串因鱼种、性别、年龄而异。用以相互识别,招引异性,以及在促
  使同时排精排卵上起重要作用。
  电鲇放电,是在向同伴发出有无食物,有无危险的信号,它们放电也是
  在做自我介绍,完成婚配和繁殖后代。
  -----------------------Page29-----------------------
  圆口鲶鱼爬上岩壁
  哥伦比亚的圣太列有一条小河,它流经的途中有一个深约六、七米的岩
  穴,**生活着一种叫圆口鲶的鱼。尽管河水飞泻**,形成瀑布,但圆口
  鲶还是能到达岩穴上面的河水中。难道说圆口鲶能飞上垂直的岩壁吗。它没
  有极其发达的腹鳍,看来不可能;那它是跳上来的吗?它没有可以跳六、七
  米的器官,也是不可能的。观察后发现,圆口鲶鱼是在岩壁上匍匐爬行到河
  里的。
  原来,圆口鲶有一张吸盘状的口,它能牢牢地吸在岩壁上,此外,它的
  腹鳍下面还有一个特殊的运动器官,这个器官和口相互交替地运动,圆口鲶
  因而能在急流内慢慢地沿着垂直的岩壁向上爬行,一直爬到上面的小河中。
  鱼类一些器官进化成为吸盘状,是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的。一些生活在河
  溪中的小型鱼类,如爬岩鳅,它的唇大大地膨大,中央分开,当唇向外突出
  时,口就成为一个环状的吸盘。这种变异的口,使鱼可以从岩石表面刮食生
  长在岩石上的水草等;当山溪中因暴雨、山洪等流过时,吸盘状的口可使鱼
  固着在栖息场所而不致被冲走。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山间小溪的湍急溪流
  中,也生活着爬岩鳅等。
  市场上不卖活带鱼
  带鱼刺少味美,是人们十分喜欢的海产鱼之一。在鱼市或大型菜市场里,
  你有时会看到活的鲤鱼、鲫鱼、鲢鱼等淡水鱼,为什么市场上不卖活带鱼呢?
  鱼是离不开水的,无论是鲤鱼还是鲫鱼,凡市场出售活鱼的,都要用盆、
  水箱或水池子之类的器皿盛上水,把鱼放在里面出售。淡水鱼在市场上出售
  是因为有盛放淡水的容器。带鱼则不同了,它们生活在海里,首先要准备海
  水,不然它们无法正常生活,这个问题看来好像并不难,根据它生活的海水
  成份配制海水似乎就可以解决。但若把下面的几个条件综合在一起就不那么
  好办了。
  要想使带鱼生活在水族箱里的第二个问题是压力问题。带鱼是生活在海
  洋中下层的鱼类,海水对它们的压力比空气大得多,它们经常生活在这种强
  大的压力环境中,若是给它们造成一个这样的环境,鱼缸或鱼池要多大多深
  是可以想象的,又需配制多少海水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此大的水族箱和如此
  多的海水及旅途的费用就是相当可观的。这样500克带鱼卖多少钱呢?
  第三个问题是巨大的压力给捕鱼带来了困难。尽管带鱼可以到水域上层
  捕食,这说明它能调节对压力的承受力,但当捕网离水面时,由于空气中的
  压力太小,它很可能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使鱼体内部造成致命的伤
  害,如鳔的突然膨胀以致破裂。这样,捕捞以致运输必须在海里进行。那么,
  要造多大的渔船而又能捕捞多少带鱼就成了又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假设上述三个问题解决了,卖鱼的商店要多大,你买500
  克带鱼售货员似乎要下一次“大海”为你捞一次鱼。当你花了一笔相当可观
  的钱买500克“活”带鱼时,真正拿到你手里的带鱼,由于经受不了突然改
  变的大气压是否还是活的呢?
  从上面这四个方面来看,市场上是无法卖活带鱼的。当然对于黄鱼等一
  些海产鱼类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Page30-----------------------
  尽管市场上无活的带鱼或黄鱼出售,但若作为特殊需要,比如海洋动物
  水族馆还是能将活的海产鱼类饲养得很好的,但其成本是极为昂贵的。
  鱼不怕冻
  冬天人们在河湖冰面上滑冰、滑冰车等,也有人凿开冰在那儿钓鱼,钓
  上来的鱼活蹦乱跳。为什么河水结了冰鱼不会被冻死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从水和鱼两方面来讲。水从液体变成固体的冰需要
  散发热量,只有当水散热后达到0℃以下时,才开始结冰。而水的密度又比
  空气大,传热与散热比空气慢得多;无论河水还是湖水,水的体积都很大,
  这样传热或散热都是相当慢的;因此当天气很冷的时候,若达到了0℃以下
  时,水结冰只能是从河面开始,一层层向下传,并不是同时一下子就都结了
  冰。而未结冰的水一般都在0℃以上,海水结冰的温度比这还要低。因此,
  冬天冰下的水一般在4℃左右。
  鱼类生活的水域温度依种类有所不同,就以可结冰的水域来说,一般处
  于温带和寒带;而温带和寒带的鱼类,其正常生活的最适温度也各不相同,
  一般为12~1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鱼类带来不适甚至灾难。当水
  温升高时,对鱼类带来的灾难要比水温降低时更大。当水温缓慢下降时,鱼
  类逐渐适应而活动逐渐减弱;当水表面温度逐渐降低时,鱼则从上层游向底
  层较暖的地方,而达到4℃左右时,一部分鱼类便很少活动或集中于水底处
  于麻痹状态而越冬。
  正因为冰下的水温与鱼类可越冬的最低温度相适应,因此虽河面结了
  冰,鱼类还是能健康的进行越冬而不会死亡。
  欧鲫和黑鱼能在全部冻结的冰块中若干周而不死。到春天河开冰化,它
  们又能恢复正常的生活。据说有一次,一条黑鱼被冻在冰块内,被一只狗连
  冰带鱼吞入腹中,冰块在狗的胃中溶化,鱼活了过来;由于鱼在狗胃中的跳
  动而被狗吐了出来,鱼在冰面上蹦跳着,最后钻进了一个冰窟窿逃走了。很
  久以前有一个叫盖尔的博士,在一个大玻璃瓶里养了一些小荫鱼,由于天气
  太冷,瓶里的水全结了冰,瓶子也被冻裂。他把冰放到另一个容器里等它溶
  化,冰溶化后,里面的小荫鱼一条也没有死,仍然在新的容器里活泼地游泳。
  泥鳅吐泡
  泥鳅以经常钻进水底淤泥而得名。它不但能生活在清澈的小河里,也能
  生活在沼泽和泥塘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泥鳅生活的水中,时常会冒出一
  些小气泡来。若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小盆中,观察它排出气泡的情况会更清楚。
  正因为这样,有人说泥鳅会吐泡,它真的会吐泡吗?它为什么吐泡呢?
  泥鳅在长期污浊水域与淤泥等缺氧环境条件生活的过程中,其不但具有
  用鳃呼吸的本领,同时其肠和皮肤也能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当水中缺氧时,或泥鳅处于泥浆中鳃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时,泥鳅的口可以直
  接吞入空气,空气进入布满血管的肠内,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血管进入泥鳅体
  内,而体内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血管进入肠内。肠内多余的气体与二氧
  化碳等气体,经由**排入水中,因此水中就出现了一串串的小气泡。
  由此看来,泥鳅并不是在吐气泡,而是类似一种“放屁”的现象。这些
  -----------------------Page31-----------------------
  气泡是它进行肠呼吸时,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
  闪闪发光的鱼鳞
  无论是美丽的金鱼,斑斓多彩的热带鱼,还是生活在江河湖泊中的鲤鱼、
  鲫鱼,它们在水中悠闲地游泳,在光的沐浴下浑身都会闪闪发光。鱼体外表
  披着鳞片,这闪闪的光就是来自鳞片。为什么鱼鳞会闪闪发光呢?
  原来,在鱼的真皮、鳞片上、下和皮下组织中,分布着色素细胞。这些
  色素细胞互相配合便形成鱼体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色彩。有黑色素细胞分
  布,鱼体呈现青色;黄色素细胞在透射光下,鱼体呈淡黄到深橙色,较密集
  时,鱼体则呈红色;红色素细胞,结构与黄色素细胞相似,在一般鱼中很少
  见,大多见于热带鱼类中;光彩细胞是一种不透明的结晶体构成的,这种结
  晶体叫鸟粪素,它能折射光线,在鱼体上呈银白色。
  光彩细胞在鱼类中很发达。鱼鳞上的光彩细胞折射光线后,给人以闪闪
  发光的视觉效果。
  鲫鱼的颜色
  鲫鱼、鲮鱼、青鱼、草鱼等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的淡水鱼类,腹面呈
  银白色、白色或黄白色,背部却是黑灰色、青灰色、深灰黑色。为什么这些
  鱼的腹面与背面颜色如此截然不同呢?
  原来这是长期生活而形成的一种保护色。从腹面的颜色来看,生活在水
  中的鱼,从水底向上看,光是从鱼背面射来的,由于腹面是银白、黄白或白
  色,就形成了一种消色作用;消色作用能消除鱼体的厚度,而使鱼体成为一
  种极为扁平的物体,敌害从下面就无法看到它。从背面的颜色来看,鱼体是
  以水底、水和水草等的颜色为背景,从上面往下看,由于鱼体颜体与背景颜
  色相似,即鱼体与水底、水和水草等的颜色混成一片;或者是由于断续的斑
  纹等,使鱼体的轮廓不易看出或消失,这种作用与斑马的条纹作用相同,因
  而,上方的敌害也不易发现它们。从而鱼体背腹这种不同的颜色就能使鱼类
  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种族延续下来,而那些体色不适应者则逐渐被敌害
  吞食而灭绝。
  海藻中不易找到单角鲀
  单角鲀生活在近海岸礁间大叶藻或鳗草多的地方,它们在这里觅食嬉
  戏。然而,你若是来到这里,想捉上几条或寻找它们并不一定那么容易。你
  也许花了好大的功夫,它就在你的脚下,你却还没看到它哩!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单角鲀具有一种保护自己的适应现象,这就是拟态。当生活在海
  藻中的单角鲀头向下倒立在水底时,其瘦长的体形、绿色的斑纹及正在波动
  着的鳍,看上去很像海藻的叶,你若不知道怎么能找到它呢?有时你也许看
  见了它,却以为是一片海藻的叶子呢!
  鱼类的拟态是保护自己、躲避敌害的一种适应。在水中生活的鱼具有拟
  态的种类还不少呢。
  在澳大利亚近海有一种叶海马,身体周围具有很多棘状或膜状的突起,
  -----------------------Page32-----------------------
  有些突起变成了叶状的扁平体,在水中展开时,和一片海藻没有什么区别。
  生活在海底的毒鲉鱼,它身体的一半埋在砂里,一动不动,看上去就像
  一块石头。雀鳝在小心地徐徐游向猎物时,很像一块长满青苔的浮木或木桩。
  在太平洋的某些岛上,生活着一些小鱼,身体很像沼泽内生长的树叶,平时
  它们在树叶间游来游去,很像一片漂浮的叶子。据说,当你用网把它们捞上
  来时,它们纹丝不动,因而你很难分清哪片是叶子,哪“片”是鱼。
  鱼能同时看清前后的物体
  眼睛是人与动物的视觉器官,同样鱼的视觉器官也是眼。眼睛之所以能
  看到物体,首先是来自物体的光线射入眼睛,被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所感受,
  兴奋被传入脑后产生的视觉映象。因而,任何眼的结构都无不像是一架照相
  机。不论是人还是鱼都是如此。
  眼睛能看到的物体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大小以度数表示。就单只眼睛
  来说,人眼垂直面上的视野为134度。淡水鲑鱼为150度;人眼水平面上的
  视野为154度,淡水鲑鱼为160~170度。这是由于鱼眼水晶体大,并且突出
  而能接受更大角度射来光线的缘故。但是人的眼睛均生长在头的正前方。双
  眼视野为120度;而鱼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双眼视野仅为20~30度,或者
  没有双眼视野。眼长在侧面的鱼类,鱼眼视觉基本上近乎于平面的视野范围,
  因此自然能同时看清前后的物体了。它们所看到的前后物体,与人单眼看清
  正前方左右物体的情况是一样的。若人眼长在两侧,同样也可以同时看清前
  后物体的。
  但是,由于鱼眼不能调节,且又生在头的两侧,鱼对于头前和身后一定
  区域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鱼类的头前无视区较大。
  由于水与空气折射率不一样,陆地上物体的光线折射入水后,鱼眼也能
  感受到,并且感觉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要远得多。因而鱼类能发现岸上的人与
  物体而迅速游开;但如果物体很低,由于水面的反射作用,鱼是看不到的。
  由于鱼眼的水晶体是圆球形,其曲度又不能改变,因而不能对远近不同
  的物体光线入眼进行调节,鱼大部分都是极度近视的,一般只能看清30~40
  厘米远的物体,至多也不过10~20米。
  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生活,鱼眼也形成了特殊的适应形式。例如生活在沿
  海的弹涂鱼,眼突出,鱼膜相当弯曲,水晶体稍扁平,视网膜上圆锥细胞多,
  适于离水在空气中观察物体;四眼鱼的眼球在水平线划分成两部分,上部分
  适于空气中观看物体,下部分观看水中物体,当它在水面游泳时,无论是空
  气中还是水中的食饵,均逃不出它的视线;生活在深海的后肛鱼,具有像望
  远镜一样的眼,这种眼呈圆筒状;还有一种柄眼鱼,也生活在深海,它的幼
  鱼,眼窝区向头的两侧外方突出,变成长柄,眼睛生在柄的末端,这是长期
  适应环境的结果。在盲鱼更为明显。由于长期洞穴黑暗的生活环境,眼已起
  不到什么作用,因而眼完全退化而成了无眼的种类。
  能迅速变换体色的鱼
  有些鱼不但具有和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其体色还
  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石斑鱼,能很快地从黑色变
  -----------------------Page33-----------------------
  为白色,黄色变为绯红色,红色变为淡绿色或浓褐色等,它们还能使很多的
  点、斑纹、带和线变得忽暗忽明。据观察,这种鱼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出
  6种不同的底色。为什么石斑鱼等能迅速地变换体色呢?
  首先我们知道,鱼体的色彩是因为鱼体的皮肤细胞内含有色素的缘故。
  色素细胞共4种,即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鸟粪素细胞(或
  称为虹彩细胞)。由于色素的多少不同,色素的转化,以及分布而形成了色
  彩各异的鱼类体色。另外,鱼类的色素细胞的形状极易改变,不同的形状,
  会显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色素细胞在鱼体皮肤中,一般呈双层;上层的色素
  细胞分布在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下层则在皮肤的紧密结缔组织中。上
  层的色素细胞对鱼体颜色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研究表明,鱼体黑色素细胞附近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系统控
  制着黑色素细胞的生理活动;同时,脑下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控制黑色素
  细胞的生理活动,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经控制速度要慢得多。至于黄色素细胞
  和红色素细胞则是由激素进行控制的,它们与神经系统无关;因为形态学的
  研究表明,这两种色素细胞附近未发现有神经末梢。
  鱼类之所以能够变色,主要是受环境的刺激。这些刺激包括从眼睛看到
  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触觉等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所引起
  的神经冲动是通过神经传至脑,促使脑的相适应的反应下传至一定部位,或
  通过脑下腺分泌激素经血传至一定部位,最后各种色素细胞得到信息而分泌
  适宜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的种类与量就不同,从而显示出不同的
  体色变化。这种体色的变化是与环境刺激的统一。有人曾以人类的面部颜色
  的变化来比喻这种变化,他说,人类突然受到刺激,面部颜色可以很快地变
  红或苍白。
  鱼类死后的颜色有很大的变化,活着时和死后数小时颜色完全不同的也
  很多。具有美丽虹色的羊鱼,从被捉住到死亡,其间颜色最为美丽。据记载,
  在罗马时代,大型宴会上常常把活的羊鱼放入鱼缸内,作为桌子上的装饰品。
  请客人们来观看它在死亡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颜色。
  无论是石斑鱼还是羊鱼,都是较为名贵的食用鱼,在我国南海这两科鱼
  的种类也不少,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胎生的鱼
  鱼类繁殖后代,大多是以产卵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有些鲨鱼,被捕捞后,
  从雌鲨腹中却发现它们怀的不是卵,而是鱼。这是怎么回事呢?
  鱼类繁殖后代有三种方式,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卵生是雌鱼将成熟的卵直接产入水中,经雄鱼在水中受精而繁衍后代的
  形式,大多数鱼类是卵生的。卵生的鱼类,由于亲鱼对其所产的卵无法进行
  保护。加上环境因素及敌害的破坏,真正能发育存活的数量极少;由于长期
  进化的结果,卵生鱼类的产卵量相当可观。一般来说至少要有数百粒,最多
  的翻车鱼一次产卵可达3亿粒。也有些卵生鱼产卵不多,如罗非鱼,但它们
  的雌鱼将卵含在口内孵化,这样也保证了后代的延续。
  卵胎生是指卵在雌鱼体内受精,并在雌鱼生殖道内发育。这种繁殖方式
  仅仅是卵在母体内发育,而营养的供给还是由卵本身提供。就像鸡蛋中孵出
  小鸡一样。这里只不过是“蛋”保存在雌鱼体内比体外安全一些,可以更好
  -----------------------Page34-----------------------
  地保护后代。以这种方式繁殖的鱼类主要有、海鲫、食蚊鱼和大多数鲨鱼。
  胎生是指卵在母体内受精和发育的繁殖方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
  与母体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胎儿通过一条类似脐带的组织在循环上与母体
  相联,即其营养既依靠卵黄供给,又依靠母体供给。由于与母体相联系的结
  构与哺乳动物在本质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只称它们为“假胎生”。由于胎生
  对于繁殖后代有可靠的保证,因而每胎所产仔鱼是不多的,一般只有几条,
  最多也不过几十条。胎生在鱼类中是少见的,主要有真鲨科鱼类,如大青鲨。
  没有鳞的鱼
  鲤鱼、鲫鱼、黄花鱼等鱼的身体表面都覆盖着鳞片。黄鳝、鲶鱼等却没
  有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鱼的身体表面都包着一层皮肤,皮肤是保护鱼类身体很重要的结构。不
  同种类的鱼,皮肤的结构不一样。有的皮肤上覆有鳞,如草鱼;有的皮肤上
  只覆有局部鳞,如镜鲤;有的皮肤上覆有极细的鳞,而且被粘液裹住,一般
  不容易看出来,如泥鳅;有的鱼皮肤上鳞已退化,如黄鳝。
  鱼鳞是皮肤的衍生物,也是保护鱼类身体的结构。鱼有鳞或无鳞是鱼类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鳞的鱼,它们皮肤上有其他
  结构起着鳞的作用。如黄鳝体表粘液很多,也有的鱼皮肤紧密厚实,这些结
  构已足够保护鱼体长期生存下来。
  此外,还有些无鳞鱼是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
  能发电的鱼
  发电机能产生电,电池能放出电,这已是常识,不足为怪。
  鱼类也能放电,似乎也有耳闻,为什么鱼也能发出电来呢?什么鱼能发
  电呢?
  在讲这个问题前,先来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归国华侨在安徒生
  号远洋货轮上工作时亲眼所见。
  有一天,这位船员来到巴西尼提罗小城旅游观光。归途中,由于天气太
  热,他们想到附近的棕榈林去休息,忽然发现树前有一群人围在那里,吵吵
  嚷嚷好不热闹。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在捕鱼。他们看到捕鱼的人先把水牛赶下
  河,只见牛在水中一起一伏,突然身子一扬,拔腿便向岸上冲来,就好像有
  什么东西要杀它一样,拼命逃跑。接着捕鱼人又将另外一些公牛,公马赶下
  河去。不过几分钟,这些马也如临大敌,拼命窜向岸上来。待如此几次过后,
  只见那个捕鱼人手拿鱼叉,猛地跳进河里,似乎很有把握地向水底猛的一叉,
  果然叉上一条2.5米左右长的一条大鳗鱼来。
  原来这就是会发电的鱼中的一种,叫电鳗。电鳗尾部的两侧各有两个发
  电器。每个发电器都是一个大而扁平的结构,由多数与身体纵轴平行的六角
  形柱组成,每个柱由纤维状组织隔开。这种柱又由薄膜把它分成许多小室,
  每一小室都有一枚电板。电板的一端与神经末梢相连,神经末梢联结起来后
  与供给发电器的一条主神经相接,这条神经与脊柱内特定部位相连。在电板
  上,在神经末梢的一端为阴极,另一端为阳极。当电鳗受到外来的侵扰时,
  它的肌肉就会收缩与振荡,从而放出极强的电流来。据研究,电鳗放电的电
  -----------------------Page35-----------------------
  压或高达300伏特。所以前面所讲的牛马惊恐逃跑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了吗!
  不逃会丧命的。
  无论哪一种放电的鱼,在短时间内多次连续放电与其体力有关,待它精
  疲力尽之时也就无法再放电了。因而渔人此时再去捉它,它已无电可放,而
  只有落入渔人之手了。
  无论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都有会放电的种类。比较有名的放电鱼还有电
  鳐。电鳐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骨鱼类。电鳐一般每次放电电压为70~80伏
  特,往往在连续放电中的第一次达100伏特。最大的电鳐放电可高达200伏
  特。
  此外电鲶、长颌鱼、瞻星鱼等也能放电。这诸多的放电鱼类,其放电器
  结构与位置并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哪种鱼,放电都与取食、自卫防御等习性
  有关。
  鱼类洄游的习性
  鱼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生理习性的需要,形成定期、定向的群体规
  律性移动称为鱼的洄游。鱼的洄游有四种,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
  和垂直洄游。为什么鱼类要洄游呢?各种不同类型的洄游,有各自不同的原
  因。
  索饵洄游,鱼类在接近性成熟时期和生殖以后,身体进行生长和发育、
  积累或补充营养、供生殖腺发育利用或补充生殖时的过度消耗,追随食饵而
  进行的洄游行动;有很多鱼在生殖洄游之前进行索饵洄游,但大多数鱼类在
  生殖之后作强烈的索饵洄游行动。这种洄游主要在于索饵,因此洄游的方向、
  路线和时期不十分固定,变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食饵的分布与移动。索饵洄
  游路线的长短也是根据食饵的分布情况,如大西洋鳕鱼往往洄游到2000公里
  以外的地方。
  生殖洄游。鱼类性成熟时,其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刺激引发它将有产卵的
  行为。由于它对产卵场所的条件有一定要求,因而历史上就形成了这种鱼沿
  着一定的路线、在一定的时期,向产卵场洄游。生殖洄游的特点是鱼群聚集
  的数量很大,路线、方向和时间一般是固定的,生殖洄游依鱼种类不同,有
  三种类型。一是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如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鲐鱼等
  等。二是由大海游向江河,或由江河下游游向上游。如鲑鱼、鲟鱼、鲥鱼、
  银鱼等。三是由江河游向海洋。如鳗鲡。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又称为季节洄游。有些鱼随着自己适宜的水温和海
  流进行洄游,避开不适宜生活的水域。如我国东海产的带鱼春季北上,夏季
  南下的洄游。
  垂直洄游。有些鱼经常夜里从水底游向水的上层,进行索饵等;白天栖
  息在海底,这种垂直的移动也称垂直洄游。垂直洄游除与饵料有关以外,光
  线也是重要的原因。
  鱼类的洄游原因很多,并且是错综复杂的,互相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
  鱼类洄游有一定的规律,能定期成群在一定地点出现,这就形成了渔场或者
  是仔鱼与鱼卵的产地。根据鱼类洄游的规律,对渔业捕捞和资源保护都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
  -----------------------Page36-----------------------
  鱼儿离不开水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鱼鳃位于鱼头部两侧的鳃腔内。
  一般来说,鱼具有4对鳃。鳃将水中的氧气吸收进入体内。并将体内循环排
  出的二氧化碳送入水中。
  当鱼离开水以后,由于空气中水的浓度极低,鳃片上的水份渐渐蒸发进
  入空气,致使鳃很快地变干,鳃片互相粘在一起。互相粘在一起并变干的鳃
  片无法完成呼吸的生理功能,鱼得不到生活需要的氧气,也排不出二氧化碳。
  就会窒息死去。因此,一般情况下,鱼离开水后不久就会死亡。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