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我还好微微笑 / 第十二章 满阶杨柳绿丝烟

第十二章 满阶杨柳绿丝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清明节这天,刘佳慧回家祭祖扫墓。
  清明,不仅是个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作为节日的清明,与古时的寒食节密切相关,在唐代才形成,而作为节气的清明,则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在汉代已有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气,时间在春分之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4月5日左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正所谓:天气清澈明亮为“清”,万物欣欣向荣为“明”。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物生长,大地一片清洁明净,一改冬季万物枯黄的寒冷景象。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唐代韦庄的诗句点出了清明节气的特点。“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宋代黄庭坚《清明》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清代郑板桥词句中一个“湿”字,将清明节气多雨阴湿的天气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就在清明时节安排了许多农事活动,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椅箔笼。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清明时节,各地有不少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下种,谷雨插秧”、“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足见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此外,清明时节,自然界春意盎然,正是人们外出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戴柳等习俗。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RB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