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一代忽悠宗师沈惟敬 / 第二章:神宗钦点

第二章:神宗钦点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嘉兴府衙内。
  知府杨树增在大堂上正襟危坐,随着门外一声:“沈惟敬带到。”
  左右衙役齐声:“威。。。武。。。”
  沈惟敬双手抱拳,45度低头迈步进了大堂,迅即一个头磕地板上:“小人沈惟敬叩见知府杨老爷。”
  杨知府一脸和气:“沈半仙,平身说话吧。。。”
  沈惟敬起身,杨知府细细端详,下面的这位,身材偏瘦,略显风雅,脸上挂着笑,跟官场的同僚相比,确实有种仙风道骨的韵味。
  杨知府转头对旁边的幕僚:“来呀,给半仙赐座。”
  一衙役搬来一把太师椅,沈惟敬恭恭敬敬的按照杨知府要求坐在一旁,侧身作揖:“杨老爷,不知您召唤小的有何事效劳?”
  杨知府关切问道:“沈半仙,我且问你,你可认得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宋老爷?”
  沈惟敬神往不已:“认得认得,当年正是宋老爷举荐,小的才有机会参与东瀛大和文化的学习深造,小的没齿难忘。”
  杨知府话里带笑:“那就对了,那就好了。宋老爷带话给我,说你这人天生胆大、又伶牙俐齿的、随机应变能力够强,死人也能让你说活喽,当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希望你能用己所能,为国效力啊。”
  沈惟敬沉稳回道:“回杨老爷话,小的这些年都在街面上替人相面卜卦,纯粹糊口而已,没曾想宋老爷还一直惦记我,这知遇之恩,真是无以为报,无以为报。”
  杨知府:“沈半仙啊,跟你透个底吧,宋应昌老爷现如今贵为我朝兵部尚书,正是他全力举荐你,才让你有机会报效朝廷。”
  沈惟敬错愕:“乖乖,宋老爷都升任兵部尚书啦?他老人家用我,难不成让我去打仗?不瞒您杨老爷,让我动动嘴皮子可以,让我去打仗,纵使我胆子再大,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
  杨知府脸色凝重起来:“朝廷有意要敕封你为朝鲜国使臣,出使朝鲜国与东瀛和谈。不是征召你去打仗。”
  沈惟敬愕然:“朝鲜国使臣?那是多大的官职啊?杨大人,我可只学习了东瀛文字和文化,不熟悉朝鲜国文化。”
  杨知府表情认真:“使臣就是钦差,权限有无限之大。朝廷令你出使朝鲜国,最主要的,还是想凭你的口才,到朝鲜国跟大和民族那帮小儿谈谈,力争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他们退出朝鲜国,返回东瀛小岛去。”
  沈惟敬释然:“您这么一说,我像是明白了。你们是想让我去朝鲜国糊弄东瀛那帮小儿吧?”
  杨知府义正言辞道:“正是如此,东瀛国丰臣秀吉的小儿,嫌自己岛上的地儿不够用,一直对朝鲜国垂涎三尺,最近派了个叫小西行长的带着一帮武士打到朝鲜国本岛来了,想那朝鲜乃我大明藩邦,东瀛小儿敢动朝鲜国的心思,就是在打我大明的脸面。”
  沈惟敬不解的问:“那还不简单,既然恩师宋老爷任兵部侍郎,直接发兵揍他个龟儿子。”
  杨知府略有为难:“你有所不知,朝鲜国那边已经100年无战事,军士们都稀松软蛋,我大明也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40余年了,宋老爷也曾派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带了4000人的小分队去拉练一下,想看看对方的实力究竟如何。”
  沈惟敬怔怔:“那结果咋样?”
  杨知府有着无奈:“祖承训眼高过顶,根本没把东瀛部队放在眼里,当他听说平壤城里的东瀛守军大多调往汉城,平壤城空虚后,认为自己立大功的时候到了,没有好好计划就率军杀向平壤城,谁知道东瀛部队他不与明军正面接触,而是利用建筑物等掩体向我明军放冷枪、放黑枪,咱明军往往还没看到东瀛兵的影子就被鸟枪火铳击中。据后来得报,当时守城的东瀛兵才区区1000人,竟然全歼了我大明4000兵,祖承训也在平壤一战中阵亡。皇上得报后龙颜大怒,勒令宋尚书出兵。”
  沈惟敬一脸庄重:“皇上英明!”
  杨知府说到这里,显示出左右为难的神情:“可是咱宋老爷有难处啊,他老人家还需要等上3个月。”
  沈惟敬一怔:“为何偏要等3个月?”
  杨知府:“那是要等一代名将李成梁的大公子李如松将军班师回朝。李将军手握数万的关东铁骑,眼下正在宁夏打扫战场。”
  沈惟敬茅塞顿开:“杨老爷,您这么一说,我是彻底想明白了,宋老爷举荐我,是让我去跟东瀛小儿拖时间吧。”
  杨知府往右一抱拳,彰显对宋尚书的尊重:“宋老爷真没看错人啊,你这一点就明、一拨就亮。你此番出使朝鲜国,目的就是想办法让那个小西行长消停消停,能议和当然最好,无法谈和就借用谈和的名头来拖点时间,只要拖上3个月,等小李将军挥师东进,到时候想怎么揍就怎么揍他个龟儿子。”
  沈惟敬把握十足又灵光一闪:“杨老爷,您放心,这个连蒙带骗、连唬带忽,是我的专业。。。只是、只是、只是。。。”
  杨知府关切的问:“沈半仙,你是还有什么顾虑吗?”
  沈惟敬那灵光一闪带出的所谓只是,是因为他在察言观色,判断时机已成熟,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便迅速离开座椅,噗通一声再次跪下:“知府老爷,小的此去朝鲜国,是为调停战事,孤身赴难,自然危险重重,我虽万死不辞,可想我年过三旬,还是孑然一人,心有不甘啊。。。”
  杨知府露出了同情的眼神:“当是不易。”
  沈惟敬带着恳求的神情:“知府老爷,您也不忍心眼看着我单身到底、那小的真是死不瞑目啊。”
  杨知府点了点头,略加思索道:“你即将要为国出力,个人的事情理当考虑。。。不知道你可有中意的姑娘?如果合适,本府愿意为你保媒啊。”
  沈惟敬见杨知府表了态,马上就多了些许腼腆:“回杨老爷的话,小的,小的一直都喜欢善医堂吴老板家的女儿吴嫦娥。小的为她是茶饭不思、失魂落魄,而且嫦娥姑娘也跟小的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奈何吴老板总嫌弃我这算命问卦的身份、朝不保夕的收入,连正眼都不曾看过我。。。”
  杨知府面带笑容:“这事好办。吴善德我熟,城厢有名的吴大善人,好说话的。”
  杨知府转头唤道:“班头,即可让善医堂吴老板带姑娘来堂上说事。”
  一旁站立的班头:“是!”
  班头径直飞步出了大堂。。。
  府台大门口,一辆马车缓缓停稳,善医堂吴老板先下了车,又从马车上搀下女儿,匆匆走进大堂。
  随着一声报备:“吴善德到。”
  大堂再次响起了:“威。。。武。。。”
  吴老板父女双双跪拜:“小民吴善德携小女吴嫦娥叩见知府杨老爷。”
  杨知府显然是跟吴老板有来往,彼此比较亲近:“吴老板,老朋友了,免礼,平身啊。”
  吴老板和女儿听到吩咐,便当堂站立着。
  杨知府很亲热的询问:“吴大善人,近来可好?”
  吴老板作恭敬状:“托老爷福,小的一切安好。”
  杨知府指了指一旁坐定的沈半仙:“吴老板,你可认得他?”
  沈惟敬正定定的看着吴嫦娥,并没有直视吴老爷。
  吴老板看到算命的小子竟然安坐在大堂上,颇为意外:“这,这不是沈半仙吗?”
  杨知府微笑道:“正是沈半仙,现如今是我的座上宾,又是兵部宋尚书的得意门生。。。”
  杨知府清了清嗓子,又朗声道:“而且马上要成为我大明的特使钦差。”
  吴老板听得真切,不住感叹:“啊哈,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他沈家祖坟冒上青烟了。”
  杨知府郑重其辞:“吴老板,你别小瞧了沈半仙,他可是兵部侍郎宋老爷极力举荐的人才,精通大和文化、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朝廷已经任命他为朝鲜国特使,国之栋梁啊。”
  吴老板怯怯回道:“惭愧惭愧,那是我小看了沈半仙。真人不露相啊。”
  杨知府既认真又关切:“吴老板,本府此番请你携女前来,是为了成人之美。沈钦差一直钟情于你家姑娘,我呢也愿意为他保媒。不知意下如何?”
  吴老板又惊又喜:“沈钦差大隐隐于市,前途不可限量,如能得此快婿,想是我吴家定祖上积德。”
  回完这句,吴老板侧身看了看女儿:“嫦娥,你可有意见?”
  吴嫦娥投瞄一眼沈惟敬,满脸羞涩:“全、全凭父亲做主。。。”
  杨知府大笑:“哈哈哈哈,今天本府上可是双喜临门,府衙出了个特使钦差,又促成一对欢喜鸳鸯。这样吧,沈特使公务紧急,需要即可进京觐见圣上,等沈特使凯旋归来,本府亲自择日,为你们主持婚礼,你看如何?”
  沈惟敬满心欢喜,忙起座回礼:“多谢杨老爷考虑周全,听凭杨老爷安排。”
  转身又向吴老板恭恭敬敬行礼:“小婿沈惟敬拜见岳父大人。”
  吴老板赶忙扶住:“沈钦差,使不得,使不得。你如今贵为钦差。。。”
  沈惟敬又面向吴嫦娥行礼,略显腼腆:“沈惟敬感谢小姐厚爱。”
  吴嫦娥轻挑双眸,四目相对,恍如梦中。
  令沈惟敬愈发出神。。。
  杨知府见此情景,赶紧打圆场:“沈钦差,好事已成双,现在还不是卿卿我我的时候,本府为你安排快马随从,你尽快赴京,宋老爷要单独召见你。”
  沈惟敬郑重回道:“听凭杨老爷差遣,小的即可起身。。。”
  吴老板携女儿施礼后退出大堂。
  大堂外,胖子正躲在石狮墩子后面张望,眼见吴老板父女出来上了马车离开,不一会又见沈惟敬步履匆匆的迈过高高的门槛,他赶忙迎了上去:“半仙哥哥,里面啥情况?”
  沈惟敬看到胖子兄弟,不无意外:“胖哥,你来的正好,咱俩不用揣摩金锁家的那封东瀛来信了。你赶紧回家准备准备,明天一早跟我进京,不日我们还要一起去东瀛了。”
  胖子一脸懵逼。
  兵部尚书宋府内宅书房。
  黄昏时分,已掌灯。
  宋应昌着便服,坐太师椅上。
  沈惟敬快步进来,行大礼:“学生沈惟敬拜见恩师宋老爷。”
  宋应昌眼神满是关切:“免礼免礼,坐这边说话吧。”
  沈惟敬再行礼:“恩师,大和文化研习所里聆听您的教诲一晃十年,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恩师,奈何我始终不成气候,混迹于市井,有愧于您,所以一直不敢登门叨扰。”
  宋应昌笑盈盈道:老夫前些日子也掐指一算,料定你正是市井好风光啊,杨知府来报说你在江南号称沈半仙。你能在嘉兴城厢街头巷尾相面问卦看风水10余年而不翻车,足以说明你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吧?”
  沈惟敬谦逊道“:恩师问话,学生不好隐瞒。这些年混迹江湖,应对三教九流,全凭嘴里的三寸不烂之舌、肚里的奇门遁甲之术,聊以自保。。。”
  宋应昌频频点头:“很好,很好。你这三寸不烂之口条,可是要派上大用场了。。。大致情况杨知府已经跟你有所交代吧?”
  沈惟敬:“小的已经略知一二。”
  宋应昌:“其实他朝鲜国胜败并不关我大明甚事,只是老夫担心那个丰臣秀吉的老儿野心太大,妄想吞并朝鲜不说,还可能有意染指我大明疆土。如果我大明王朝的热土被这东瀛小儿恣意践踏,那老夫这兵部侍郎可就要成为千古罪人啊。”
  沈惟敬:“恩师,对付东瀛小儿,不劳您费心。您只管吩咐,学生愿见招拆招、该诓就诓、该蒙就蒙、该摆龙门阵的、就不跟他们侃大山定能忽悠他个昏头转向、插翅难飞、天翻地覆慨而慷。”
  宋应昌大喜:“惟敬,有你这番话,不枉老夫的举荐了。不过,俗话说知彼知己,老夫问问你,可了解丰臣小儿?”
  沈惟敬稳稳回道:“回恩师,这丰臣秀吉年轻时候被人称为“猴子”,是农家子弟,历经了无数争斗才爬到关白之位,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旧部都需要分封土地,可是东瀛本岛就这么点大的地儿,怎么能挤得下那么多诸侯?所以,丰臣才急于发动侵略来获得更多的土地,首当其冲的就是咱们的附庸国朝鲜。”
  宋应昌频频点头:“你分析的有道理。”
  沈惟敬:“此次,丰臣的左膀右臂小西行长领兵十万登陆釜山,那可是丰臣手头近一半的精锐部队,对付李国主简直是杀鸡用上了牛刀,所以在下觉得他们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听闻天皇甚至要任命丰臣为“大唐关白”,那个意思再明白不过,那是在觊觎我大明疆土。”
  宋应昌频频点头:“确有其事。目前东瀛方面势如破竹、正在气头上。你此去朝鲜国,首要任务就是拖字决,只管想尽办法,拖他3个月,确保这3个月内丰臣秀吉和那个小西行长能按兵不动,让朝鲜李国王喘过气来,也让我可以部署李家军东进。当然,如果真能直接促成和谈,那更是天大功劳,老夫定秉明圣上加倍犒赏。”
  沈惟敬义正辞严:“恩师,学生不求任何犒赏,只想着不辱使命、以报师恩。”
  宋应昌大为感动:“好,你可是争气的孩子。你父亲泉下有知,也当欣慰。”
  沈惟敬把握十足道:“恩师放心,学生研习过大和文化,知道他们的套路,了解他们的弱点,我定当竭尽全力。”
  宋应昌:“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打。当真要打,必须要等李如松将军从宁夏班师。”
  沈惟敬:“恩师,学生斗胆问问,为何费要等到李家军出征?”
  宋应昌:“不瞒你说,我大明过了这四十多年的太平日子,武将们大多做了各方诸侯或布政使,当起了地方父母官,手下的官兵也大多解甲归田,参与到各地囤田垦荒、农业水利等劳作,大多就地娶妻生子、安居乐业。现在真刀真枪的能拉得出来的,唯有李成梁老将军,一门忠烈,依然驰骋疆场、征讨四方。”
  沈惟敬:“怪不得咱民间有传。。。”
  宋应昌:“传什么?”
  沈惟敬:“说是大明猛将皆姓李,逃不出那桃李九虎,李门十将。”
  宋应昌:“没错,这桃李九虎,说的就是李老将军育有的九子,长子李如松,封宁远伯勋爵,骁勇善战,授辽东总兵;次子李如柏,曾任贵州、宁夏总兵,进右都督;三子李如桢,任指挥使,锦衣列环卫;四子李如樟,任都指挥佥事;五子李如梅,也曾任辽东总兵;其余诸子如梓、如梧、如桂、如楠皆官至参将。”
  沈惟敬:“李家随便拉个出来,都是一支虎狼之师啊。”
  宋应昌:“这些年,老夫任职兵部,也全仰仗李成梁兄给我的几分薄面,让我随时能调得动他的队伍。”
  沈惟敬:“恩师,学生听说李老将军的三子李如桢是您的乘龙快婿。”
  宋应昌:“如桢确实老夫爱婿。”
  沈惟敬无不羡慕的语气:“那敢情好,您和李老将军亲家公,一家子人不用说两家子话。”
  宋应昌笑道:“呵呵,这公是公,私是私。这次东征朝鲜,老夫还是要等如松挥师回京。其他几个弟兄,包括如桢,都难当此重任。”
  沈惟敬:“那请问恩师,学生此次出使朝鲜,如果能跟东瀛小儿谈的愉快,彼此就谈和了,还需要出兵吗?”
  宋应昌:“圣上既然已经定下发兵朝鲜,不管是不是去征战的,让如松带兵进朝鲜,首先是可以扬我国威,让朝鲜国民见识见识我大明天朝的军威,同时也是给朝鲜李国主撑撑腰,这李国主生性比较软弱,尤其是这个时候,更需要我军去站站台;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发兵入朝,就是为了震慑震慑东瀛小儿。”
  沈惟敬:“学生明白了。一旦李将军带兵入朝,学生去谈事情,心里也更有底气。只要恩师支持我,我定能在东瀛小儿那捞回所愿。”
  宋应昌语重心长道:“惟敬,这也是老夫此番在圣上面前极力保举你的原因。是大明这四十多年来,天下太平、马放南山,朝廷的官员们,思想已经固化,办事循规蹈矩,对付那帮东瀛无赖,除了开战,在谈和这件事上,朝廷还真一时找不出合适人选,也使不出什么损招阴招。所以老夫寄希望于你啊。让你出使朝鲜国,不论平地与山尖,不论大道还是羊肠,只要达成目的,尽可以不择手段,朝廷这边一切由老夫给你兜底。”
  沈惟敬:“学生明白。”
  宋应昌若有所思:“还有,咱万历神宗帝最近也是愁云满怀,正在为如何说服群臣立朱常洵为太子而苦恼。为了这件事,已经先后有申时行、王家屏两位首辅去职,罢官庭杖者不计其数,几乎满朝官员都在为“立嗣”而大吵大闹。圣上只有在疲惫的时候,才会偶尔抬起头,略微扫一眼各地来的奏章,看看辽阔的大明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状况。所以你觐见的时候,态度要坚决、语气要鲜明,一定要果断、利落。切忌顾左右而言他。”
  沈惟敬起身深深鞠躬:“恩师就如再生父母,学生纵使肝脑涂地,也会不辱使命。”
  宋应昌对书房外唤了一声:“管家。”
  王姓管家应声入内。
  宋应昌指了指身边:“你跟管家下去休息,明天一早随老夫入朝觐见圣上。”
  沈惟敬鞠躬退出。
  万历皇宫太和殿
  早朝
  宋应昌语出恭敬:“启禀圣上,赴朝鲜国特使沈惟敬在殿外候旨。”
  神宗朱翊钧平静道:“宣。”
  画外音:宣沈惟敬上朝。
  沈惟敬战战兢兢进殿,跪拜在地:“小民沈惟敬觐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宗朱翊钧面带慈笑:“抬头说话。”
  沈惟敬心神未宁:“是。”
  神宗朱翊钧:“沈惟敬,民间都称呼你是沈半仙。是也不是?”
  沈惟敬:“老百姓随口那么一说,让圣上见笑了。”
  神宗朱翊钧微微笑道:“那朕且考考你。”
  沈惟敬心神忐忑:“小民斗胆请圣上出题。”
  神宗朱翊钧略加思索:“朕且问你,这大明天下谁最大?“”
  沈惟敬抬头仰望圣上,欲言又止。
  神宗朱翊钧悠悠道:“你宽心作答,不论对否,朕都恕你无罪。”
  沈惟敬左右环顾,只听的两旁的大臣窃窃私语,大多都说:天下自然是皇上最大,皇上最大。没有开口的大臣也都纷纷附和。
  沈惟敬定了定神,尽管心惊胆战,还是义正辞严的清了清嗓门:“回圣上,小民以为,天下道理最大。”
  神宗朱翊钧听完,面露喜色,点了点头:“答的好,答的好。朕刚才听到两边的大臣私语,说是天下皇上最大,你们这是在恭维朕。天下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讲道理,不讲道理的人就是行为有失、不守法纪。就连朕也得讲道理,朕再大,也大不过道理。你好个沈半仙啊。”
  沈惟敬心头落地,听得皇上此言,又灵光一闪,想起了之前看的书里说的见缝插针的事情,便不断叩头:“小民领旨谢恩“”
  神宗略有疑惑:“朕这儿还没发话呢。”
  沈惟敬赶紧补充道:“皇上方才亲口御封!谢黄上亲封小民为沈半仙。斗胆恭请圣上为小民提字,小民纵然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神宗朱翊钧兴致正好,便应了声:“笔墨伺候。”
  侍主太监端上笔墨,神宗现场挥毫,潇洒写出五个字:嘉兴沈半仙。
  吏部尚书田乐见神宗对一江湖混混如此礼遇,倍感蒙羞,声嘶力竭道:“圣上,圣上,想我大明王朝,人才济济、英才荟萃,我等臣子,均历经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自县、府、道,一步一个脚印升迁至今日之职位,此番出使朝鲜国、调停战端,本该在我等臣子中遴选才俊,不该冒险启用这样的江湖术士啊。圣上。”
  宋应昌立即据理力争:“启禀皇上,沈惟敬并不仅仅只是江湖术士。他在志学之年,就已为抗倭屡建奇功。”
  神宗朱翊钧一惊:“哦?”
  宋应昌声音洪亮起来,似乎是因为遥想起了当年纵横抗倭时的豪迈:“臣当时主理浙江朝政,倭寇屡次恣意来犯浙江沿海,臣均亲自组织抗倭,主战场就在嘉兴平湖港口。沈惟敬以志学之年,献出良策,和他父一起扮成邻县犒军义士,持公文驾商船,沿着倭贼防线往我大营送给养,被抓后表现沉着获得释放,给养全被扣押。这船给养除了载有猪羊肉等犒劳品外,还装上了近百坛药酒,结果撂倒了近千名倭贼,令我不战而胜。”
  神宗朱翊钧听得真切,由衷赞叹:“计出非常,年少有为。”
  宋应昌:“后经臣推荐,少年惟敬参加了大和文化研习班,期间刻苦钻研,潜心向学。后因回乡为父守孝,错过了考学晋升的机会。”
  神宗朱翊钧:“沈惟敬以志学之年,献良策、送药酒,沉着冷静、不战而胜,后又研习大和文化、熟悉东瀛习性。此等才俊,必有所为。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选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朕心意已决,尔等不必再议。”
  宋应昌:“圣上英明!我等臣服。”
  神宗朱翊钧:“想那东瀛弹丸之地,竟敢弃我大明颜面于不顾,悍然发兵侵朝,气焰甚嚣尘上。他们攻王京、毁坟墓、劫王子、绑陪臣,剽掠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几尽毁没,鸭绿江危在旦夕。朝鲜李国主“请援之使、络绎于途”。朕以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乃我大明“必争之地”。我大明始祖洪武帝有遗训: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大明近五十年来,天下太平、一团和气,尔等诸位,循规蹈矩、黑漆皮灯,放眼朝堂,请问谁愿意胆魄去孤身涉险、冒死谈和?”
  众臣:“我等有负皇恩。。。”
  神宗朱翊钧:“即日起,朕封沈惟敬为朝鲜国特使,全权处理东瀛和谈事宜,劳烦宋尚书负责协调,并嘱李如松将军速速领军回朝,休整后即挥师朝鲜,扬我大明恩威,着宋尚书、李如松做两手准备、先礼后兵,以谈促和、以武促谈。其他诸公全力配合。退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