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朕不吃这一套 / 第188章 迂回说服

第188章 迂回说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厚照关于朝廷财政转型的设想,得到了众人的一致拥护。
  
          大明的财政收入,多年来一致都处于紧张之中。
  
          军费开支不足,军饷时常拖欠,官员的俸禄不高,也时常发生拖欠现象。
  
          这样的后果,就是武将和官员们积极性不高,    还时常动歪脑筋,想法捞钱。
  
          一般的士兵,也没有积极性。农民负担严重,或着逃亡,或着把土地投献到大户人家去,卖身为奴。
  
          种种弊端,    朝廷官员们都知道,皇帝也清楚。但是,    他们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
  
          实际上,    这也是农业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农业社会所能达到的极限。
  
          如果不改变农业为主的局面,这种现象就不可能根除。
  
          “解除户籍限制,是否……?”
  
          韩文说了一半,欲言又止。
  
          “朕知道,这个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但是尔等要长远着想。新开辟之地越来越多,缺少大量的官员。胥吏为官,可以解决官员缺乏的燃眉之急。”
  
          “胥吏有经验,给他们升迁机会,可以吸引他们到边远地方去。否则的话,现有的官员,有几个愿意到边远、艰苦之地去?”
  
          “户籍制度,本来是想把人固定在土地上和行业上,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已经名存实亡。”
  
          “农民本应在家乡种地,但是没有了土地,    他在家乡还怎么活下去?只能逃亡到别处去。再限制他也没用,    清查逃户,    让他回乡。没有土地,回乡又有何用?”
  
          “生计没有着落,种地不能养活自己,还要赔钱,谁愿意当农户?”
  
          “匠户不愿意干本行,或者手艺不佳,不能维持生存,不让他干别的,非让他当匠户,他就只能逃跑。”
  
          “卫所的军户,很多人已经没有土地,还不让他干别的,怎么活下去?活不下去,或者逃亡,或者聚众造反。”
  
          “倒不如取消户籍限制,谁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纺纱机、织布机推广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作坊,需要大量的工人。届时就可以从农民、匠人、军户中聘用。”
  
          “做工的人多了,腾出来的土地,可以给别的农民耕种。农民土地多了,也可以改善生计。”
  
          “做工的、经商的多了,生计好了,也就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大户人家。”
  
          投献,其实是一种经济行为,很多时候是农民的一种主动选择,不一定都是地主的强制兼并。
  
          投献土地之后,一般有两个选择。
  
          一是投身大户人家为奴。获得不用服兵役、徭役的好处,也不用承担赋税,还能获得吃穿等基本的生存保障。
  
          从经济上来说,这是合算的。
  
          另一种是当佃户,从地主那里租地,给地主交租,能够得到地主家的种子、耕牛、农具、资金、水利设施等支持,还可能比自耕农好过一些。
  
          但是他们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除了地主的盘剥,遇上天灾,就可能借贷。最后被地主的的高利贷套牢,陷入贫困和债务之中。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没有选择余地,没有其他的就业门路。才脱离不了地主等大户人家的盘剥。
  
          发展工业,开放贸易,开疆辟土,就会有很多就业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新的谋生手段,可以不再依附于地主。
  
          这必将引起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对于地主也形成一种竞争,迫使他们改善劳动力的待遇,提高报酬。否则的话,他们就留不住人。
  
          这个时候,打破户籍的限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管是地主还是地方官府,都不能用户籍来限制劳动力的流动。
  
          取消奴籍和贱籍,其实是这个思路的延伸。
  
          尤其是取消奴籍,除了平等,更重要的是打破地主、缙绅等对奴才的人身所有权和支配权,禁止他们无偿占有奴才的劳动成果。
  
          想用人,行,拿钱雇。
  
          当然,这会损害缙绅的利益,必将遭到缙绅们的反对。
  
          但是朱厚照决心已定,已经准备好了到时候再杀一批缙绅的准备。
  
          “人人均可参加科举,也无需担忧。士子读书,家里多有传统,一般贫穷人家子弟,也读不起书。”
  
          这一点有些道理,但是开了这个口子,就给贫穷子弟提供了机会。即使现在用不上,将来还可能用得上。
  
          “如今进士每一届不过百人左右,三年一届,其实太少。朕打算过几年,每年一次常科,每一届录取进士三百人左右。”
  
          “如此算起来,不仅不会损害原来的士子们的利益,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进仕机会。”
  
          这一点其实是必然的。
  
          随着大明疆土的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官员。不管是秀才、举人、进士,都需要扩大规模,从中选拔人才。
  
          当然,随着新学的普及和教育的改革,普通百姓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
  
          一旦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果,财力允许之后,还要普及义务教育。那个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科举就可以变成类似于朱厚照前世的大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考试,让他们获得阶层上升机会。
  
          到那个时候,现在的人人均可参加科举的措施,就能发挥作用。
  
          当然,在场的人想不到那么远。他们着眼的,是朱厚照扩大进士录取规模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现有的读书人来说,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想通了这一点,自然没人反对,反而都极力赞成。
  
          接下来,兵部尚书阎仲宇提出了致仕请求。
  
          自从上次正阳门劝谏之后,阎仲宇就萌生了这个念头,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皇上的信任。
  
          之后的京卫武学改革,雪豹军练兵,尤其是鞑靼之战的胜利,让阎仲宇意识到,他确实已不适合再担任兵部尚书。
  
          他已经跟不上皇上的思想和行动,与其等着哪一天皇上赶自己走,还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体面地离去。
  
          他已经跟李东阳说过这个想法,其实就是借着李东阳之口,转告皇上。
  
          现在大战结束,也该走了。
  
          朱厚照也早就有换掉阎仲宇的计划,客气了地挽留了一下,就同意了他的致仕请求。还赠了他一个太子太傅的头衔,算是体面地致仕。
  
          阎仲宇的兵部尚书位置,由定国公徐光祚补缺。
  
          原来的兵部左侍郎吴登科,因为政绩平平,调任南京户部尚书。
  
          南京除了兵部尚书王华有实权之外,其他的各部尚书都没有什么权力,基本上是个摆设。所以吴登科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户部左侍郎的职位,由新宁伯谭佑补缺。
  
          因为谭佑一直紧跟朱厚照,他将承担起按照雪豹军的模式,对九边80万边军的军制进行改革和训练任务。
  
          惠安伯张伟,将配合谭佑进行军制改革和训练。
  
          成奎将回到京卫武学,实际承担起朱厚照这个山长的职责。
  
          朱厚照的事情太多,已经不可能再亲自承担京卫武学的办学任务。
  
          经此一战,证明京卫武学的办学是成功的。接下来将大规模扩招,把京卫武学办成大明的国家级军事学校。
  
          在这次战役中表现比较好的吴凤林,将调回京师,担任提督京师三大营的职务,实际上就是接替了原来郭勋的职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