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朱元璋:大孙,求你登基吧 / 第245章 所立何人?

第245章 所立何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就算是燕王朱棣打起了清君侧,造反的旗号。
  
  其实也并不足为惧。
  
  毕竟燕王朱棣早就在朝廷的防范名单之中。
  
  整个北平,当时的军队势力也呈包围和监视状态。
  
  只是任是想不到,燕王朱棣依旧艰难的打开了局面,并且夺下了宁王的朵颜三卫。
  
  从此势力大增。
  
  但这并不可怕。
  
  接下来的,建文朝廷派出的好几位大将都对燕王朱棣险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比如说平安,以及那个城门铁闸,差点砸断了燕王朱棣狗头的铁弦。
  
  只不过建文皇帝朱允文此时此刻非常不合时宜的发出了一道命令。
  
  要求前线的将士不得伤害自家叔叔。
  
  一时间让前线将士打的是束手束脚。
  
  甚至凭借这样的命令,燕王朱棣在前线,肆无忌惮的各处作秀亮身份,像开演唱会一般。
  
  而且现在官兵一时间还必须得顾及命令,而不敢痛下杀手。
  
  更要命的是。
  
  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允文却不知好歹的派出了李景隆作为统军将帅。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接连两三次大败,李景隆反而没有任何被怪罪。
  
  建文皇帝朱允文反而还一次次的给他增兵,唯以重任。
  
  甚至还让他防守京城,眼睁睁的看着他打开京城宫门!放入了燕王朱棣,一把火逼的朱允炆自己纵火而死。
  
  ……
  
  拿着金册名单的朱元璋内心十分煎熬。
  
  不论选哪个,都让自己显得极为煎熬和犹豫。
  
  一边是一个已经成年了的儿子,一身的本事,能文能武。
  
  常年镇守边疆,使得他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一些行军的技能,在边疆对外作战之时,也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成果。
  
  隐隐然已经成了大明的一方名将。
  
  可谓是武功卓越,战绩斐然。
  
  文治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整个燕王府被打理的井井有条,附近的百姓也都安居乐业,时不时还能给朝廷上书一些可行性极高的奏折。
  
  至于军人身上带着的那些许,急躁易怒的性格,在朱元璋看来那都不是事。
  
  大概是惺惺相惜的缘故,毕竟朱元璋也是个马上皇帝,靠常年征战天下才赢得了这个至尊之位,打心里面对这个儿子有着些许喜爱。
  
  只是这儿子生不逢时啊。
  
  偏偏他不是嫡长子!!
  
  在这个最重礼法的年代,便成了最大的硬伤。
  
  再看看自己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
  
  要说军事才能吧,简直乏善可陈。
  
  虽然说在跟随太子朱标的钦差卫队,在途中遇袭过程中也曾多次成功预警并率领大军脱困。
  
  但那比起燕王朱棣在边疆的杀敌立功,动辄几万十几万人的对决大战,纯粹是小打小闹。ā陆kSω.℃οm
  
  更何况一个十岁的孩子,钦差卫队遇袭,成功脱困,究竟是不是他的主意和指挥还在两说。
  
  倒是他发明的那个鸳鸯阵,让朱元璋心中非常喜爱和钦佩。
  
  这是朝中,各个将军们都做不到的。
  
  要说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文治了,尤其是挣钱一道。
  
  这两年朝廷各个地方都要钱。
  
  但到了这宝贝孙子朱雄英面前,仿佛再大的金钱缺口,在他面前都不是事。
  
  他总能够很快的完成任务。,搞到一大笔钱。
  
  甚至给朝廷带来一项项巨大的收入。
  
  朝中的各种弊病,他也能够给出一些非常合理的规避建议和改革措施,一经施行,发现效果还挺好。
  
  甚至还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改善,虽然说并不起眼。
  
  但时间久而久之,很快便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便利和好处。
  
  比如说如今京城已经正在快速修建的多条水泥路。
  
  不论是朝廷中的官员还是京城里的百姓,都对此好评如潮。
  
  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皇孙。
  
  再加上朱元璋这皇帝看着这皇孙朱雄英,总会有一股莫名的隔代亲,加上朱雄英平日里又都在他身边晃悠,打小就各种讨自己喜欢。
  
  这种亲近感和亲切感,让他打心眼里也更加容易接受朱雄英。
  
  为人处事方面。
  
  朱雄英也是无可挑剔。
  
  对朝中的大臣们,也向来是以晚辈自居,从不摆身份的架子。
  
  足智多谋,谦逊机敏,是朝中大臣对他的一致评价。
  
  只不过……
  
  这孩子的岁数终究太小了些,虽然说这两年他苦心锻炼。
  
  每天大清早的都要围着坤宁宫宫墙跑上几圈,这两年身体也健壮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般病殃殃的。
  
  但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或许是之前有过差点夭折的经历,对这孩子的身体状况终究有些深深的担忧。
  
  加上这两日太子朱标去世。
  
  原本已经开始长的健壮不少了的朱雄英,身体也大幅度的开始消瘦下去。
  
  胃口极差。
  
  任凭自己和文武百官怎么劝慰,始终也没什么起色。
  
  这教自己如何不担心?
  
  拿起了朱雄英和英王朱棣的金册,一脸老泪纵横的朱元璋此时纠结无比。
  
  才刚刚失去了最疼爱的儿子朱标。
  
  却要让他面临这样纠结而又锥心一般的选择。
  
  选谁都是错。
  
  不选谁都是错。
  
  仿佛自己无论如何做,另一边都会留下些许遗憾。
  
  但朱元璋,何许人也。
  
  他深深的明白,再怎么艰难和犹豫。
  
  也要为这个大明万里江山选出一个非常合适而又贤明的未来君主。
  
  毕竟这史书往前翻。
  
  近代的司马炎,立了自己那个傻子儿子做皇帝。
  
  结果呢?
  
  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
  
  上文出自《晋书·卫瓘传》,说的是自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册立皇子司马衷为太子之后,便一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其中反映最激烈的就是开国功臣卫瓘了,他有一次借着醉酒的机会对司马炎说:“可惜了这皇帝宝座了”,意思就是太子司马衷实在不是当皇帝的料啊!那么,晋武帝司马炎明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会选择传位给“痴呆皇帝”司马衷呢?
  
  大多数的历史史官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第一、司马衷乃是嫡长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基本礼法,古代有很多皇子都具备远远超过皇太子的能力,却没有竞争皇位的资格,比如西汉初年率兵铲除诸吕的齐王刘襄等等。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本身也都因为不是嫡长子或者嫡子而没被封为皇太子,他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皇位。在讲究礼法、讲究门阀制度的晋朝,当然只有嫡长子才能被封为皇太子。而司马衷却因为兄长毗陵悼王司马轨的早夭而成为嫡长子,所以司马炎在称帝的第二年便将司马衷册立为皇太子,此时的司马衷年仅八岁。
  
  第二、司马衷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支持
  
  上文提到的卫瓘能文能武,是曹魏至西晋初年的朝廷重臣,晋武帝司马炎本来想与他结成政治婚姻,让皇太子司马衷迎娶卫瓘之女,但是司马衷的母亲杨皇后却暗中接受了贾充的贿赂,强烈要求与贾充联姻。司马炎一开始表示激烈的反对,他认为贾充家的女儿又丑又妒,缺点实在是太明显(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但是杨皇后却一再坚持,并拉拢荀顗、荀勖等大臣一起称赞贾家女儿的贤惠,司马炎也最终妥协了。司马衷在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迎娶了比自己大两岁的贾南风。
  
  贾南风常常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相貌最丑的皇后,并且生性嫉妒而狠毒,晋朝初年的“八王之乱”的爆发与她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贾南风却有着雄厚的政治背景——他的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元勋,曾经参与过镇压淮南二叛以及弑杀高贵乡公曹髦,本身就已经是深受司马炎信任的朝廷重臣。更重要的是贾充的家族已经显赫了数十年,他的父亲便是曹魏的名臣贾逵,被后世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与皇室结为婚姻之后,贾氏在朝廷中的威望,更加对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第三、司马衷并非不可为帝
  
  我们后世常常以司马衷的那句“何不食肉糜”来证明他智力低下,那么“此嵇侍中血,勿去”的典故,是否又能证明司马衷的刚毅果敢呢?司马衷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自幼没有见识过其父亲、祖父所经历的血雨腥风,也没有出宫考察过民间疾苦,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司马衷说出一句“何不食肉糜”并不能代表什么。《晋书》的其他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衷的智力确实不高,但如果有贤名之臣的辅佐,也不至于让晋朝出太大的乱子。
  
  司马炎册立司马衷为太子,并没有行废立之事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司马炎看中了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多次当众称赞他有宣帝(即司马懿)的风范,并宣称“此儿当兴我家”。所以,司马炎最终传位给司马衷,也有要隔代传给皇孙司马遹的意图。
  
  只不过他压根想不到。
  
  他的这个儿媳妇,最终催生了历史上惨烈的八王之乱。
  
  整个晋国大地上,瞬间四分五裂,整个天下四处战火纷飞。
  
  这晋朝也由此极盛而衰。('772311985','71380638733','140090');而,并不是所有托孤都是成功的。一代雄主刘裕的托孤,就可谓失败至极。他刚刚咽气没多久,他的嫡长子刘义符就遭四个辅政大臣联合废杀。
  
  毕竟朱雄英此时的年岁太小。
  
  天晓得后头会又遇到什么样的局面。
  
  又比如说北齐皇帝高洋的儿子。
  
  北齐皇帝高洋前期还算是个英明的皇帝。
  
  但是到了高洋的统治后期,他却逐渐无心政事,而是沉溺于声色犬马当中,每日寻欢作乐,行事作风荒淫无度。
  
  高洋有一皇后,名为李祖娥,貌若天仙,温柔和善,但是高洋待她敬重有加,却没有太多宠爱,在当时,高洋宠爱妃子薛氏。
  
  在高洋的执政后期,他逐渐帷薄不修,为了修建奢华无比的宫殿,高洋劳民伤财,当时百姓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水深火热、民生凋敝,但是高洋却不理会百姓们的怨声载道,而是继续我行我素,丝毫不把他的百姓放在眼里。
  
  好在这高洋皇帝虽然不管政务,但是却任命了汉人担任宰相,这汉人宰相,正是杨愔,正是因为高洋身边还有尽忠职守的大臣,才不致使北齐刚建国便亡国。
  
  559年(天保十年),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功绩的高洋更是狂妄无比,整日都沉浸在酒精和妃嫔当中,到最后,因为过度饮酒,导致高洋身体亏空,致使他年纪轻轻就暴毙了。
  
  根据史书记载,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他的一生仅有三十四年。
  
  高洋逝世后,北齐皇位传给了太子高殷。
  
  高殷是李祖娥的长子,这高殷和他的父亲高洋不同,他自幼聪明懂事,而且性情宽厚仁慈,纵览天下群书,是个很讲究学问的人。
  
  高殷五岁的时候,就被高洋立为皇太子,但是高洋过世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高殷,就登基为帝了。
  
  高洋弥留之际,也想到自己的太子太过年幼,惶恐他会被有心人利用,所以他在临死之前,命令杨愔等人好好地辅佐太子,与此同时,他还传唤了他平时最为信赖的六弟高演,并且对高演说:“等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好好的照顾我的儿子。”
  
  高演心中在想些什么,高洋是永远不会知道了,只听他满口答应下来,还劝慰高洋放心,高洋又说:“如果到了紧急时刻,可以让高殷把皇位让给你,但是兄长唯有一个请求,希望你不要伤害他。”
  
  高洋又听高演答应下来,他这才阖眼撒手人寰。
  
  在北齐高氏皇族众多人中,高演是一个很有大智慧的人,他城府极深,杀伐果断,而且十分擅长玩弄权术,处理政事的经验很丰富,在文宣帝高洋执政晚期,他看见自己兄长如此不顾正不务正业,曾经多次悲愤劝诫,但是文宣帝高洋听了,每每只是满不在意地说:“这不是还有你替我处理国事吗?”ā陆kSω.℃οm
  
  是以高洋过世后,高演位高权重,他本来就自诩是个天才,怎么会愿意屈居别人之下,为别人俯首称臣?
  
  所以,篡位这个想法,逐渐在高演脑海中酝酿成形。
  
  最终也导致了高殷的被废。
  
  虽然高殷登基时年幼,但是不得不说,他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比起对百姓不管不顾的文宣帝高洋,高殷十分关心民生,体恤百姓疾苦。
  
  高殷的生母李祖娥,被尊为了皇太后,而高洋的生母娄昭君,被尊为了太皇太后;从位份上来说,太皇太后要远远大于皇太后,而娄昭君手中握有的权力,也确实是大过李祖娥。
  
  为了让自己儿子高殷的皇位坐的更加牢固,李祖娥找到朝中的亲信大臣,希望他们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并且废掉高演、高湛生母的娄昭君,从而让皇权达到高度集中。
  
  这个时候,高殷身边的肱骨老臣也和李祖娥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以杨愔为代表的老臣,早就预感到高演权力过大,以后恐生事端,所以一心想要推行全面改革,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当杨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高殷之后,他获得了高殷的大力支持,但是杨愔整顿朝廷的力度之大,让许多被罢黜的官员内心怨恨,于是他们纷纷投靠到了高演麾下。
  
  但是这件事情,还是被太皇太后娄昭君知道了,她得知李祖娥有废掉自己的心思后,震怒不已,并且放话出来:“我们怎么能让一个汉人女子玩弄?”
  
  娄昭君当即就把这件事情告诉给高演,而高演早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党羽,只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就一举把皇位给夺过来。
  
  560年(乾明元年),高殷和杨愔商量过后,预备架空高演手中权力,但是因为平秦王的倒戈,导致高殷和杨愔的密谋被高演知道,高演勃然大怒,带兵闯入皇宫,而高殷对这一切都没有准备,登时手足无措。
  
  同年八月,在太皇太后娄昭君的命令下,年少继位的高殷结束了自己历史不足一年的皇帝生涯,被贬为济南王。
  
  随后没多久就死了。
  
  朱元璋显得无比为难。
  
  如果要立太子的嫡长子朱雄英。
  
  那么如果自己撑不到他活到成年,那么这一切的风险都是非常高的。
  
  身后之事,谁又能预料到呢?
  
  一想起朱雄英那张稚嫩的脸,朱元璋变整个人开始纠结无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