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朱元璋:大孙,求你登基吧 / 第243章 朝议

第243章 朝议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南宫庆。
  朱元璋满脸慈爱慢慢的蹲下了腰来,深情的看着南宫庆怀里抱着的朱雄英。
  太子朱标虽然走了。
  招呼也没有一个。
  但好歹给自己留下了几个宝贝孙子。
  一个个都还挺孝顺的。
  这大孙子朱雄英更是聪慧机警,眼下竟然伤心的哭晕了过去,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躺在了南宫庆的怀里。
  慈爱的摸了摸他的小脸蛋,朱元璋的眼神中含情脉脉。
  一只大手紧紧的握着了他的小手,并急忙让人召集太医前来。
  ……
  太子虽然故去。
  但大明帝国的朝政还需得继续。
  很快朱元璋变下令。
  朝议虽然要继续,但所有文武百官,  上朝时都得身穿麻布孝衣。
  全国范围内停止了任何的婚庆嫁娶娱乐活动。
  并严禁大小官员和京城百姓。
  在国丧期间,杀猪宰牛,同时不得身穿彩色绸缎,更不得在这段时间内。在家里诗聚歌舞。
  秦淮河瞬间变成了重点关照对象。
  严禁国丧期间,官员们上青楼嫖娼,哪怕在自己府邸里和小妾们歌姬们,  探讨一下什么所谓的生理构造学,那都是不允许的。
  一时间整个京城的青楼风尘业,都处于封禁状态。
  那些锦衣卫探子也加强了街面上的巡逻。
  一众京城的公子哥们也不敢在这个严打期间出来快活。
  并且国丧期间。
  京城的官员和百姓,  都需得在家门口挂上白幡和穿着孝衣,为太子朱标披麻戴孝。
  举国同哀。
  只是第二日的早朝却让朱元璋有些猝不及防。
  已经进京述职并升为御史的郑士元,公然的上奏请求朱元璋考虑重新设立太子人选。
  尽快的确立国本以安天下民心。
  气的朱元璋顿时。便暴跳如雷。
  指着那郑士元便开始破口大骂:“太子新故,咱心里头还不知有多伤心呢,你就不能等咱缓过这个劲了再说吗?!非要这么迫不及待,猴急一般的蹦出来,真以为咱手头没有杀人的剑?!”
  谁知郑士元却挺着胸膛,无所谓惧:“臣为国家计,何惧宠辱与责罚?”
  嘴硬的郑士元,当场便领了四十廷杖。
  朱元璋余怒未消,怒不可遏地狠狠瞪了瞪在站的文武群臣,心里头总觉得有人在挑事:“谁敢再犯贱,言立太子之事,咱绝不轻饶,不管是谁!”
  说完便生气地拂袖扬长而去。
  留下一众面面相觑的文武百官。
  巍峨的勤政殿内。
  朱元璋依旧怒不可遏,上朝时,  御史大夫郑士元率先跳了出来。
  请求朱元璋设立太子,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实在是有些居心叵测。
  挨了一顿子板子,想来也是不冤。
  自己的太子朱标才刚刚去世,他便上奏跳出来提出这样的要求。
  自以为是,替君父分忧。
  可站在朱元璋心里看来已经是说不出的有多讨厌。
  翻开了案头上的那一本金册。
  这本金册上面详细的记载了朱家的族谱。
  一个不落地记载的自己有多少个儿孙。
  从太子朱标过后。
  便依次是,秦王,晋王,燕王……
  首先便是自己的第二个儿子,秦王。
  这是朱元璋的次子,叫朱樉,被封秦王。
  (朱樉这个王爷非常的荒唐,死后朱元璋亲自给起了一个“愍”的谥号,愍这个字做谥号可不是好的评价,我们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湣王,也是个荒唐的国君。《谥法》说“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由于排行比较靠前,朱樉十四岁就被封为秦王,一字王里秦王等级是非常高的,众所周知,李世民就曾被封为秦王,因为秦王治所在西安,管辖广大关中地区,土地肥沃,  位置重要,可见开始朱元璋是非常器重这个儿子的,谁知道这个秦王却是个最不成器的儿子。
  早些年跟随着马皇后身边,倒还看不出什么端倪。
  开始跟着朱元璋住在南京时还好些,等二十二岁这一年开始赴西安正式就任藩王以后,山高皇帝远的,就开始渐渐荒唐起来了。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记载,秦王好女色,但他跟其他人还不一样。他预先找来画师,按他想象出来的美女的样子画出来,然后派人带着画好的画,到外面照着画中的美女去找真实的美女。怎么样?这想法有创意吧?亏他想的出来。
  这出去找的人,找不找的到完全就看运气了。关键是,如果最终没找到,这些负责找的人轻则被剔去膝盖骨,重则活活被打死。
  秦王也好男色,秦王府里养了很多年轻男子,可以随意出入王府。甚至还在府里养了尼姑,从老百姓家里抢人家寡妇,糟蹋完以后就把人杀了,整个秦王府被弄的乌烟瘴气。
  秦王朱樉让家奴带着家里存放过久已经烂了,花不出去的旧钱去外面买羊,对方不卖就打,逼着对方卖。把羊买回来以后,又让家奴拉出去卖,让买的人必须用新钱买回去,这样就把家里的旧钱换成新钱了。
  只不过由于地方官员为了顾及朱元璋的面子。
  在上奏折禀报此事的时候也说的比较隐晦。
  对于地方上的舆论也一再的压制。
  但是终究因为太过残暴荒唐,而数次的招致民怨!
  此番派太子朱标前去巡视天下。
  便有让太子,着重敲打秦王的打算。
  朱元璋看的一阵有些恍然,如果真的要立太子,这个不成器的秦王显然是不靠谱的。
  别说天下文武大臣和百姓们不答应。
  就是自己这个开国皇帝也不会答应。
  紧接着他又把目光移向了,另一个儿子晋王。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少有的以最基层的身份当上皇帝、建立王朝的帝王。他的谋虑,他的勇武,他的善于用人,他的善于把握人心,他的政治手段,在历朝皇帝中都名列前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君主。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朱元璋却有些逊色。
  他一生中虽然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对后代进行教育,但是他的儿子中飞扬跋扈、横行藩国者却居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小挫败。晋王朱便是其中之一。
  晋王名朱,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乃是马皇后所亲生。
  在当时的人都纷纷觉得:晋王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
  晋王长有一双非常好看的眼睛,胡须与当年的关公有些相似,特别漂亮。
  顾盼之间,晋王自有一股威严存在。
  而且他智谋出众,在朱元璋诸子中较为出色。
  另外,他曾学文于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学书法于杜环,受到众多文人名士的熏陶,在这大明朝的文人圈子里,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也属于拿得出手的那种文雅皇子。
  如果只是从这方面看,大家还以为,晋王应该是妥妥的众皇子中的模范,但实则不然。
  晋王之纨绔朝野闻名。
  朱于洪武三年受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
  他的封国主要在山西一带。山西是明初所设的九边之一,是防御蒙古势力的前沿和要镇。朱元璋将其封于此处,足以说明对朱的信任和对其能力的肯定。
  但就在朱元璋满怀希望朱就藩能够有一番作为时,弹劾奏疏却从朱所经历州县传到了南京。朱元璋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
  沿途州县向朱元璋反应道,朱经过州县时,对地方所供应的饭食不满意,对“膳夫”进行了好一顿鞭打,在其他方面也是飞扬跋扈。
  “膳夫”即现在的厨师,俗称的厨子。
  朱元璋对此事出奇地恼怒。他立马给晋王去信,以自己的经历对朱进行责备。
  他说:“我率领文臣武将平定天下,对于他们从不姑息纵容。唯独对于我的厨师徐兴祖非常善待。徐兴祖侍奉朕二十三年,朕未曾对他有过一次折辱。”意思是,我都不敢如此对待自己的厨子,你竟然敢如此,真是胆大包天。
  其实朱元璋在对朱的责备并不是出于道德,而是出于安全和把控人心上考虑。
  厨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岗位。他虽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却是帝王或藩王最亲近的人之一。他们是饮食的直接提供者和把关者。厨子如果存心想要害死帝王或藩王,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朱
  元璋不管是在征战天下时,还是荣登大宝后,始终其实都会面临很多危险。或者来自于敌对一方,或者来自于自己的属下、大臣。虽然在吃饭之前,皇帝都会有专人试验,但是仍然还是会有风险。能够保证从做饭开始便进行严格把关,这是最为保险的方式。而且除了安全之外,饭菜的味道也要看厨子的心情。
  朱元璋一直宠任厨子徐兴祖,主要便是从这些方面考虑。保证其内心通顺,保证其不怨恨,不经常更换厨子,这是朱元璋成功经验的一个局部总结。
  根据地方官递上来的奏报称:晋王朱性格骄躁,在藩国中多行不法之事。
  只是从一开始,这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什么关注。
  但是后来地方又上报了一件事,说晋王朱预谋谋反。
  朱元璋此时再次大怒,想要将其治以重罪。
  多亏太子朱标从中劝阻,为朱说好话,晋王这一关才算过去。
  而真正的历史上,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也跟随回到了南京。朱元璋又一次愤怒,立马将其劈头盖脸地责备了一顿,把他遣送回了山西。此时的朱标因为辛劳,身犯重病,而朱元璋也已经年老。朱这次前来就已经不是思念父皇这种简单的理由了,内中自有其深意。朱元璋作为人中龙凤,自然也明白他窥视太子之位,甚或皇位的意思。
  朱在藩国违法乱纪,朱元璋并不是特别在乎,但是这两次都是因为朱有谋反的迹象,朱元璋才大发雷霆。可见他不是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反正更在乎政治态度。
  后来朱可能受到朱元璋的某些刺激,回到藩国后,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明史》称:朱从南京回来后,便折节下交,对待官属皆彬彬有礼,后来更是以恭慎闻名。
  只不过这个时空。
  太子朱标提前巡视天下,并且早早的陨落。
  而晋王再也没有被敲打的经历。
  那一些难抹去的污点。
  在朱元璋心里头,成了一块难以搬去的石头。
  悠悠华夏五千年,算上那些占山为王也敢自称为帝的人实在是数不清到底诞生了多少皇帝。
  作为真命天子,九五之尊,皇帝的生活质量都是很有保障的,通常情况下即便驾崩也是身患顽疾或者寿终正寝。但是也不排除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皇帝,其中最窝囊的几位,是被厨子给刺杀的,没错,就是厨房里每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厨子。
  第一位死在厨子手上的皇帝是前凉的张祚,史书记载张祚博学威武,“有治理政事之才”,然而这些品质并不能抑制他蓬勃的野心。
  只不过他人品败坏。
  只要见着的女人都会想着占为己有,最终引得众叛亲离。
  后来前凉都城被叛军攻破,张祚的部队都袖手旁观,冷漠至极。可见张祚已是众叛亲离,他的心腹赵长也在此时倒戈一击,将他刺伤。张祚慌不择路逃进厨房,最终“为厨士徐黑所杀,枭其首,宣示内外,暴尸道左”。
  也算是死的非常憋屈了。
  第二个被厨子乱刀砍死的是东魏的高澄。高澄一生并未当过皇帝,但他自封齐王,虽不为帝,胜似为帝。据记载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样的行为让你想到了谁?是不是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高澄不仅生前跋扈,死后还被弟弟高洋追尊为“文襄皇帝”,所以多少也能勉强算个皇帝了。
  高澄之所以会视皇帝如无物,是因为他始终认为东魏江山是靠高家打下来的,所以这皇帝理应姓高。然而又不好直接杀了皇帝,就不断的羞辱孝静帝,而且不仅限于言语相辱,还找人殴打孝静帝,堪称是古来侮辱皇上第一人。
  如此嚣张跋扈的人自然不会得民心,高澄手下有一厨师名兰京,是梁朝的俘虏。多次请求回家都被拒绝,高澄还威胁他说再求回家就直接把他斩了。兰京无奈之下联合其他对高澄心怀不满的厨子一起谋划,终于549年诛杀高澄于寝宫之中。
  最后一位是辽穆宗耶律璟,这位就更不必多说。自继位以来每日杀人作乐,简直是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据记载他为了长生不老,不惜每日杀男子数人,取人胆为引,制长生延年之方。不仅如此,只要心情不好或战事失利,他就要杀几个人来泄愤,泄愤以后就醉酒而睡,睡醒再杀人,形成了一套杀人流水线,成为全民公敌。
  终有一日,又被他威胁要斩首的厨子忍无可忍,联合耶律璟的贴身侍卫、盥人花哥一起将耶律璟诛杀于醉卧之中,随后分尸弃之。保全了自己,也解救了所有人。
  有着这么三位被厨子杀死的皇帝经历。
  朱元璋对于晋王的所作所为,是打心眼里的看不起。
  更别说晋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做的那些混账事,就更难羞于启齿了!
  而这样的人显然也不适合选立为太子。
  紧接着朱元璋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目光中透露出些许赞同的欣慰。
  这个老四朱棣。
  倒是不曾有这些臭毛病。
  从各方各面来看,虽然比起自己长子朱标。
  还差那么一点。
  但在其他的一些兄弟来说,可以说的上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向来洁身自好,偏偏又战功卓著!
  看到这朱元璋不由眼前一亮……
  忍不住的点了点头。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