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我不是流寇 / 第十一章 荒村论政

第十一章 荒村论政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寨的李过脑子里从来就没有想过,造反以后要干什么,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既然活不下去了,那就不如造反还能吃一口饱饭,就算是死了也能当个饱死鬼。
  李鸿基却非常清楚,没有纲领的农民起义,到最后都会成为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想成为那个站在巅峰上的人,绝对不愿意成为那个别人的垫脚石,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李过现在不懂这些,可以慢慢学习,在实践中慢慢就会明白。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他李鸿基现在脑子里这些东西,换做几个时辰之前他也不会明白。
  叔侄二人在洞穴中轮番警戒睡到天色微微发白,便收拾停当开始赶路。李鸿基背着命案,大路肯定是不敢走的,至少走出米脂县之前,大路绝对不能走。
  连续几天二人都是靠着带着的驴肉充饥,渴了就抓一把路边的积雪,都是苦命人也不在乎积雪到底干不干净。
  直到三天后走出了米脂县境,进入葭州境内,叔侄二人才将提着的心放下一些,这时候身上携带的驴肉也已经全部吃完,若是再不接近百姓人家,叔侄二人连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
  为了能够活下去,叔侄二人不得不冒险接近村寨,陕北连年干旱,只有靠近河流能够得到灌溉的土地还能有一点儿收成,大部分汉旱地基本上已经颗粒无收。
  走在熟悉的沟峁山梁上,叔侄二人发现了一个村寨,走进村寨才发现村寨已经是杳无人烟。人去了哪里?无非是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当流民,乞讨求活,还有一个选择就是造反,砸开大户人家的粮仓,死中求活。
  二人拆开一座用石块土坯封堵住门口的窑洞,在里面搜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粒粮食,倒是在隐藏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把木柄铁头的䦆头,这应该是这家人的农具,没舍得拿出去变卖,打算返回家乡之后继续使用。叔侄二人没有动主人的农具,这个农具也许就是这家人回家的念想。
  又在破败的村寨中接连翻找了几座窑洞,也没有找到一粒粮食,李过叹了口气说道:“小叔!看来今天是吃不上饭了,早知道那些驴肉就该省着点儿吃了。”
  李鸿基苦笑道:“省的了一顿,能省的了一辈子吗?若是不能解决陕北的干旱,这样的村寨只会越来越多。”
  “小叔!你说这世道是怎么了,怎么就这么旱呢,难道老天觉得大明人太多了,要饿死一大半吗?”
  “咱们陕北历来就是干旱少雨,只不过以前没有如今旱的这么严重,如今的陕北也确实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就算没有这百年难遇的大旱,陕北各地也是勉强求活。”
  “那我们就只能等死吗?”
  李鸿基摇了摇头,看着窑洞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沉声说道:“人口从古至今都是财富,而不是累赘,关键是会不会用,很显然我们的朝廷根本不会利用人口。
  放着如此庞大的国力,却被东北边陲一群鞑子压着打,人口的调配使用是一门学问,当年汉高祖定鼎天下,排定功劳萧何排在第一,大明太祖立国也是将李善长定为首功。
  这不是巧合,二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组织百姓,发展生产,为前方的作战提供粮食和兵员。注意这里的生产可不单单是生产粮食,还是增加人口。
  善于组织百姓者,既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钱粮,还能保证百姓衣食无忧,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拥护他们,支持他们在前方的作战。
  立国者都能明白的道理,可是后代君主却一代不如一代,只知道一味的盘剥,百姓连活着都已经费力,哪里还有余力为国贡献。”
  “这些立国的皇帝怎么不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后人?”
  “传授了也没有用,立国的皇帝们一般都是经历枪林箭雨才打下的江山,他们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而后世的子孙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们根本就没有一点儿民间的经验,不然也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混账话。
  一个连皇宫都没有出过的人,他做出的结论能有多正确,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皇帝也是人,也有私心,就拿大明来说,朱八八为了让他的子孙永享富贵,规定了皇帝儿子封亲王,世袭罔替,由朝廷奉养;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世袭罔替,由朝廷奉养;
  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世袭罔替,由朝廷奉养;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老朱家随便生娃,都由朝廷养着。若是只管三顿饭也就罢了。你可知道亲王一年俸禄有多少?郡王俸禄有多少,从大明立国到现在朱家生了多少子孙?这些皇家子孙每年要消耗多少民脂民膏?”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李过问蒙了,他哪里知道皇帝有多少亲戚,这些跟他一个土里刨食的人扯不上一点关系。
  “小叔,这皇帝有钱愿意怎么花,额们庄户人哪里管得着,”李过觉得皇帝的家事离得他太遥远了。
  “额们是管不着,却和额们息息相关,朝廷把钱都花在皇亲国戚身上,就没有钱干别的事,比如咱们陕北大旱,朝廷本应该拿出钱粮赈济灾民,可是朝廷到现在都没有一两银子拨付给延安府。
  除了赈灾之外还有养兵、御敌,都是需要花钱的,从万历四十六年辽事起,地方官向百姓摊派了多少辽饷。这些钱都是百姓赋税之外的加征,若是朝廷有钱,会有这样的加征吗?
  皇家就是老百姓头上的第一座大山,老百姓除了受皇家的盘剥之外,还受着官吏士绅的盘剥,还是拿辽饷说事,辽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规定每亩土地征收三厘五毫,到今年各项加派已经加征到九厘。
  若是官吏就按照这九厘实收还好,百姓苦一苦也就忍过去了,可是地方官吏哪个不是雁过拔毛,尤其是下乡征税的胥吏,朝廷加征九厘,他们就敢加征二分。
  除了在税收上盘剥百姓之外,官吏还会伙同士绅一起,将本该士绅缴纳的赋税转嫁到百姓头上,朝廷给各个地方规定的税赋总额是不变的,变得是交税的人数。
  大量百姓将土地投献给士绅,本该交给朝廷的赋税,装进了士绅的口袋。这些税赋却不能少,只能分摊到有地百姓的头上,老百姓交不起税,就只能将土地抛荒,要么投身大户为奴为婢,要么就流落在外做流民乞丐,这是压在百姓头上的第二座大山。
  还是用辽事举例,建奴在辽东距离我延安府相隔几千里,按理说与额们毫不相干,可是你想想与额们无关吗?若是没有建奴在辽东的肆虐,额们还用被摊派那么多本就交不起的赋税吗?
  其实最早的摊派不是辽事,而是九边,离着额们最近的边镇就是榆林卫,维持九边驻军的目的就是防御边患,辽事也是边患之一,这边患就是压在额们百姓头上的第三座大山。
  只有把这三座大山全部搬到,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若是百姓头上一直都顶着这三座大山,就永无出头之日。”
  “三座大山!”李过喃喃自语,李鸿基的这些话,震碎了他的三观,虽然说他已经决心跟着叔叔造反,可是造反的终极目标他想着的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过是打倒别人,换成自己做那个食利阶层。
  可是叔叔却明确的告诉他,要想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要搬掉这三座大山,若是三座大山都搬掉了,他造反成功了不能享受荣华富贵,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意义何在?
  还有一点就是搬到了皇家这座大山,没有了皇帝谁来统御万民,这天下总还是需要皇帝的。
  “小叔!搬倒了三座大山,也就把皇帝都搬到了,这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么大一个天下,没有皇帝谁来主事?”
  “皇帝与皇家是两个概念,皇帝只是一个职业,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长官,就算不叫皇帝也可以叫国王、叫摄政王等各种名头,皇帝只是其中一个名号。
  皇家是表示的家天下,在皇家的眼中,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而且是家大于国,这也是历朝历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原因,究其原因就是皇家把天下看成他的家。
  当国与家产生冲突的时候,皇家一定会抛弃国而选择家,这就是家天下的本质,朝廷不过就是皇家的一个管家,地方官员不过是皇家的奴仆。”
  说完这些李鸿基摸着已经干瘪的肚子,叹了口气说道:“这些事以后你慢慢就会明白了,额们今后要走的路还长着呢,以后额们要和全天下为敌,甚至是额们的亲人都有可能成为额们的敌人。”
  李过有些糊涂,不明白叔叔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怎么还能自己的亲人为敌,这些东西让他这个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后生来来理解太难了。不过他更不明白的是皇帝虽然是待在皇宫里不出来,看不到天下的情况,但是这些官老爷们却是能够看到这个天下的。
  别的地方他不清楚,米脂县的晏大老爷可是每年夏季都要巡视整个米脂,要说别人不清楚百姓生计,难道晏大老爷也不清楚吗?晏老爷难道不向延安府奏报吗?
  这天下大乱了,对皇帝能有什么好处,若是被人推翻,老朱家还能在皇宫里坐稳吗?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一个种地的田舍郎都能想明白,皇帝不可能想不明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