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话两汉 / 第三章 发展经济,匈奴崛起

第三章 发展经济,匈奴崛起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大部分都沾了光,得到了封赏,出于安慰功臣和平衡各方势力的考虑,对那些有特别突出贡献的人,比如战功赫赫的韩信,如果不给他封王,只封个侯,那其他人只能比他低,所以即使是刘邦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封几个不姓刘的王,所以必须是高标准高起点,按照战功大小,大家基本上都得到了封赏,虽然也有些人对封赏不太满意,但起码掀不起大浪了,人民内部的矛盾基本被消除了。
  连年的征战,尸骨遍野,百姓饱受战争的摧残,建国之后,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发展经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劳力归农。颁布军队复员令,打仗的时候的口号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处抓壮丁,恨不得刚会跑就拉上战场,现在国内基本上处于和平时期,养活着这么多兵,天天没事干,造反怎么办,也没有这么多粮食,开销太大,便开始裁军的优厚条件,提出凡是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土地免除赋徭,同时动员那些流亡之民回乡,回去给房子给地,缺人缺到把监狱的犯人也放了,也不怕这些不安定因素制造混乱,还有让有钱人家里雇佣的奴婢也放掉,鼓励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总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增加农业劳动人口,让闲置的土地有人耕作。
  二是鼓励生育。连年打仗,死亡人数急剧下降,连犯人都放出来种地了,可见当时是多么缺人,高祖七年(前200),诏令“民产子”,提倡多多益善,不搞计划生育,口号就是,只要你生,政府给你养,只要你生,就有优惠政策,可以免除徭役两年。农民最怕的就是徭役,这种优惠政策让农民可以放心大胆毫无后顾之忧的生,这一政策,使得大汉帝国人口日渐增多,这相当于是超市搞活动大促销,买一赠一,人口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三是减轻徭役。汉初施行慎重民力征发制度,缩短了服役时间,规定年满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还允许以钱代役,看来有钱好办事,在古代就盛行,56才免役,那时候能活到这么大的人并不多,可见当时的人口之少。
  四是节约财用。建国初期,由于财力物力有限,从领导带头做榜样,极为节俭,在这一点刘邦倒是不像暴发户那样,戴着大金链之类的炫耀,这在当时起了积极模范的作用。高祖七年(前200),刘邦见萧何负责修建的未央宫过于“豪华”,竟责备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意思就是天下纷乱,时局未定,苦战这么多年,是成功还是失败尚未知道,现在为什么要建造这样豪华的宫殿台室?太奢侈了,萧何本来想拍领导马屁,但没想到领导不太认可,但萧何毕竟不是等闲之辈,肯定有两把刷子,要不就不可能当这个大工程的项目经理,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意思就是天子将五湖四海当做家,不壮观华丽点不能体现天子的威严,必须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话说到这个份上,刘邦也不好再说什么。
  五是抑制商人。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工商业者需另立户籍,区别对待,政府给你开小灶,称作“市籍”,凡是市籍的人,都要从政治和经济上受到监督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不能携带武器,不得乘车骑马,不可做官为吏,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个买卖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各种限制,别以为你有钱就了不起,在当时绝对是不行,有钱你也不能嚣张,不仅地位卑微,还要加征一倍至数倍的税赋,目的就是驱商务农,迫使买卖人丢掉幻想,放弃从商,服从安排,积极加入农民行列,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是当时的头等大事。
  六是迁徙豪强。刘邦下诏,将齐、楚两国的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强共10多万人口,强制移民到关中,不要有任何后顾之忧,由政府供给给土地和住宅,不管你当时愿不愿意,都强制性让你当首都公民,给你上首都户口,首都欢迎你,开放怀抱等着你,这个过程是背井离乡,很痛苦,但结果是美好的,从此这些人就幸福的生活在天子脚下。
  七是安定边界环境。加强了边境的防卫,并向边境移民,这更使汉朝政权稳定,为开发边疆,集中精力恢复经济生产,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这个措施在后期来看,面对强大的匈奴进攻,效果不理想。
  这几大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利国利民利己,刘邦种下的树,为子孙后代在大树下乘凉,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汉帝国有实力发展的更为强大。国内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之后,外部却又出事了,因为这事,汉朝差点一世而亡。刘邦虽然也采取了加强边疆的政策,但对于一直对汉朝虎视眈眈的一个民族—匈奴,这些政策无法与凶悍的匈奴抗争。
  匈奴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民族,居无定所,不用盖房子,没有城池,没有家的概念,走哪住那,走哪都是家,打仗也不用后勤保障,基本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战斗力量,不像中原政权,打仗出兵十万,后勤运输粮草的也得十万。所以即使是号称八十万大军,真正的有生战斗力量也就一半,秦汉之际,匈奴乘中原大乱之机,不断南下河套地区骚扰,中原政权也无暇顾及。
  匈奴的兴起,是创立者头曼单于一手打造的,当政时辖地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氏为邻。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派蒙恬进攻河南地,头曼单于率部北徙,秦末中原大乱之际,边疆守备松弛,头曼单于又悄悄南进。真是游击专家的鼻祖,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见空就钻。
  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虎父无犬子,也不是等闲之辈,能文能武,才智过人,头曼也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如果不出现意外,接老子的班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头曼单于老当益壮,又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老爹娶个漂亮的女人也在常理之中,英雄本色而已,但这个女人又给他生了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么漂亮的一个女人,就因为给头曼生了个儿子,就有了别的想法,自恃有头曼的宠爱,开始吹耳边风,你现在也一把年纪了,万一哪天两脚一蹬,我们娘俩靠谁呢?我们的儿子这么小,根本不是冒顿的对手,到时候我们娘俩不被杀了,也得被扫地出门,此时此景此地,正是头曼欲罢不能之时,小美人再配上一点泪花,这风这雨,润物细无声,比任何狂风暴雨杀伤力都大,初学者可能需要一点道具辅助,比如芥末,但这个女人应该不是初学者,或许是真的想到了眼前这个糟老头两脚一蹬,自己的处境,所以眼泪是真的。头曼经过这么一番风雨的洗礼,处在温柔之乡的他,荷尔蒙一泛滥,无法拒绝小媳妇温柔的要求,也顾不上大儿子了,答应让小儿子当接班人,这对于冒顿而言,真是自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喝凉水都塞牙,自己冒着生命危险立下的赫赫战功,基本上算是写进法律的接班人,就这样让一阵微风细雨给把火灭掉了。
  但接班人毕竟是影响国运的大事,不能说废就废,自古废长立幼是大忌,弄不好就会引起一场混乱,血流成河,这会的头曼估计也缓过劲了,开始想怎么操作,思考过程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遂与当时西边的邻居月氏结盟,签订《匈月互不侵犯条约》,为表示自己的诚意,把大儿子冒顿送到月氏当驻月大使,全权负责两国外交事宜,其实就是当人质,冒顿这个宝宝当时心里得有多委屈,丢了接班人的位置,还被送去当人质,冒顿也不是傻瓜,看出了父亲此举分明是借刀杀人,一旦去了人家的地盘上,就是案板上的鱼,随时有可能被红烧或清蒸。更奇葩的是,冒顿屁股还没坐热,头曼就单方面撕毁条约,对月氏下达进攻命令,看来生在帝王家,很难感受到温暖,虎毒尚不食子,头曼为了小老婆,连儿子都杀。
  冒顿这个驻月大使,估计连大使馆的牌子都没来得及挂在门上,从月氏人那种愤恨的眼神,整齐的军容,完全能感受到那种咄咄逼人的杀气,久经沙场的冒顿也不傻,一看气氛不对,盗取月氏一匹宝马,连行李也不要了,策马奔腾直接往家跑,头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么高明的招,让儿子一下给破了,竟然能从虎狼之师里面安然无恙的回来,一定是有神相助,看来这是天意,遂打消了再害他的念头,拿出父爱般的温暖,授冒顿为"万骑长",让他指挥一万名骑兵,冒顿表面上感激涕零,心里已对父亲恨之入骨,于是有了杀父篡位的念头,于是一个深藏于冒顿脑海中的夺位计划诞生了。
  冒顿开始刻苦练习骑射,严格训练士卒,而且思想工作抓的紧,保密工作也抓得严,要绝对服从自己的一元化领导,为了实现梦想,发明了著名的“冒顿鸣嘀”,做了个与普通弓箭不一样的“鸣嘀响箭”,射出去的时候有声响,声响就是他的指导方向,明确要求自己的箭射到那,大家就跟着就射那,这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谁不服从这个命令,格杀勿论,有一次训练骑兵,冒顿突然把箭射向自己的宝马,部下都惊呆了,平时爱马如命的领导,是发疯了不成?匈奴人眼中的马,好比是中原人眼中的耕牛一样重要,战争的关键时期,马跑得快慢,可以保自己的性命,射马不是等于射自己吗?有些人跟着把箭射向宝马,而有些人没有动手,后果就是没动手的让别人动了手,被当做不服从军令杀掉。这让大家认识到,领导射那必须跟着射那,不然就小命难保,还有一次,冒顿正在训练之时,突然将箭射向自己的爱妾,这个估计是有预谋性的,不然爱妾怎么会出现在练兵场,爱妾估计做梦也没想到,昨晚上还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白头偕老说了一堆甜言蜜语,今天自己就成了活靶子。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心理素质差的人估计能崩溃了,有些人忘记了上次别人不服从命令而被杀掉的前车之鉴,何况上次是射马,这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他的爱妾,他下得了手,别人可能不敢下手,也有些人没想这么多,领导射那他射那,结果没有射爱妾的那些人,当做违反军令被杀掉。之后的一次训练中,冒顿又一次射向自己的爱马(冒顿不止有一匹宝马,这个号理解,马背上的民族,尤其是冒顿这种身份的人,肯定有多匹宝马良驹),有了前两次的惊魂之旅,这次大家保持高度一致,训练的比机器人都好使,机器人有时候还可能发生电路或机械故障,而人不会,结果是,一匹马被射的体无完肤,插翅难飞,魔鬼般的训练起到了高度一致的效果,冒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了。
  这一切的训练,其父头曼也没有引起重视,继续和小老婆听风看雨,泡在温柔之乡,而大儿子也做的很到位,早请示晚汇报,把父亲的重要指示精神能够有效的贯彻落实传达到基层,表面上看,一切正常,他也认为对儿子的思想动态把控的很到位,也许他是出于内疚,相信儿子会不计前嫌。
  有一回,冒顿请父亲阅兵,检验这一段时间的训练成果,并给予指导训话,头曼欣然应许,看到军容如此强悍,有虎狼之师的悍勇,对儿子也是敬佩有加,果然有我当年之神勇气势,又迸发了他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可惜他儿子不会再给他机会了,冒顿瞅准机会,突然把箭射向自己的父亲,随着他的一声箭响,部下这回也不考虑射的是什么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冒顿射自己,部下也会一样射他,他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只要领导射那他们就射那,连两秒钟考虑的时间都不能有,但凡迟疑一下,就可能被剁掉。就这样,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头曼死于乱箭之下,让自己的儿子给杀掉了,冒顿一举夺取了匈奴的统治权,当上了单于。就是这个冒顿单于,差点让刘邦一手创建的汉朝一世而亡。
  冒顿杀父夺取领导权之后,开始对内部进行了整顿,该拉拢的拉拢,该干掉的干掉,内部还没完事,这时候东边的邻居东胡领导人听说了冒顿杀父当上了单于这件事,第一个发来贺电,表示愿意承认了冒顿单于的地位,前提是把头曼骑得的那匹千里马送过来当见面礼,当时的东胡实力比匈奴的强,冒顿单于召集群臣研究对策,有人反对,说东胡欺人太甚,千里马是万中无一的宝马,坚决不能送人,冒顿感觉现在内部还不稳定,实力也不如人家,还是送给人家吧,但心里认怂,嘴上却不能说,说邻居之间要相互帮助,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就这样,把千里马人家送过去了。对于太容易得来的东西,人是不会珍惜的,东胡觉得不刺激,不心跳。又提出跟冒顿要个媳妇,这东胡领导人也是作死,你要是跟冒顿要几个匈奴的美女这个倒是可以理解,英雄本色嘛,作为东胡的领导人,有权有势有钱,长时间看本地媳妇有点审美疲劳了,想来一段跨国婚姻换个口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一张嘴就是要别人的媳妇这就有点过分了,匈奴的大臣和将士们已怒发冲冠,冒顿还是那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把一位他很宠爱的媳妇送给了东胡领导人,当然了,他肯定也不止有一个媳妇,换今天,好不容易娶个媳妇,别说送人,都恨不得学汉武帝金屋藏娇,不过这些都是普通人,冒顿连父亲和爱妾都杀,干大事的人,不计价这些得失。这几件事让东胡领导人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听说冒顿这小子有勇有谋,才智过人,也不过如此嘛,没想到这么怂,连媳妇说送人就送人,跟他父亲相比,差远了,见柿子软,一直想捏下去。
  于是东胡更加得寸进尺。当时两国人口也不密集,边界有一千里左右的缓冲带,荒无人烟,但东胡早已对这块地垂涎欲久,头曼在世之时,东胡还略有忌惮,冒顿当上单于后,东胡经过几次试探,要马给马,要人给人,那要地自然也会给,于是提出了要把缓冲地带划到东胡版图内的要求。冒顿再次召开会议商讨,一些大臣认为蛮荒之地,管理成本高,要就给他,冒顿一怒之下把这些崽卖爷田心不疼的大臣全部干掉,宝马和女人都可以送人,但土地是国家之根本,岂能随便送人。
  这是一箭双雕的收获,经过几次开会讨论,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有反革命嫌疑的人,都被干掉了,基本上达到了安内的效果,内已安,那下一步自然要攘外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何况冒顿已忍了多时了,下令突击东胡,后退者格杀勿论,有功者加官进爵,前几次东胡一看冒顿这么怂,还做着对方送地契的美梦,哪里还会防备,下班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戒备松懈。让怒气忍了很久的匈奴士兵在冒顿单于的指挥下,杀得大败,东胡王也被干掉。我们经常劝人,不要欺负老实人,老实人发起火来后果很严重,爆发力是惊人的,何况冒顿也不是个老实人,这一战,东胡要地不成,版图也划到了匈奴的势力范围,收拾了东胡,匈奴士气正旺,回军又击败了月氏,向北征服了若干弱小国家,向南则占据了河南地(河套平原一带),也就是曾经被秦将蒙恬驱离的那片土地,基本上完成了草原上的统一,而这时候,中原正陷入秦末大起义及楚汉战争的混乱,所以也无暇顾及匈奴在西北的势力扩张。
  一时间,匈奴在大漠南北称雄称霸,实力达到了巅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