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太平洋战争 / 第612节

第612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虚弱的渊田艰难地转动曲柄,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将入孔打开,其间因用力过猛几次险些晕倒。不过他最终还是把入孔开到了可以挤出去的程度。接着他还要把它关好,以确保舰艇的水密性能。在总共开关了10道这样的舱盖之后,渊田终于来到了自己的住舱—有时甚至是爬行通过。在气喘吁吁了好一阵之后,渊田换上军服艰难地走向了飞行指挥所,他看到飞行长增田中佐正在指挥起飞的准备。看到体壮如牛的渊田病得像喝晕了一样连站都站不稳,沉着冷静的源田烧得脸像猴子的某个部位,参谋长草鹿无端感到了一阵发自骨子里的寒冷。
  
  渊田问身边的布留川泉海军大尉,当天的空中侦察是如何安排的。当得知侦察机要与第一波攻击机群一同起飞时,渊田稍稍感到了不安。在印度洋作战时,南云舰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攻击机群从航母起飞后,随后的单相搜索发现了敌军的水面舰艇。渊田询问,万一进攻时侦察机发现了敌军舰队,将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一边的村田少佐接过了话头:“不要紧队长,第一攻击波起飞后,第二攻击波很快就会就位,可以消灭发现的任何敌军水面部队。第二攻击波由江草少佐的俯冲轰炸机队、板谷少佐的制空战斗机队和我的鱼雷机队组成。”
  听到这话,渊田顿觉轻松了许多。他心里清楚,由村田、江草和板井三位精英少佐领衔的攻击机队,是帝国海军乃至当时全世界海军航空兵中最精锐的空中组合,足以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布留川走到图板之前,将搜索行动的具体安排一五一十向渊田作了介绍。日军的搜索就像一把檀香扇,扇面由7个小扇形组成,现在串绳已断,7个小扇形相互分了家。它的扇骨以机动部队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7个独立的搜索区。其中6架侦察机将向外搜索560公里,左拐飞行110公里后返回母舰。
  “赤城”号负责搜索第一扇区,其1架鱼雷机将沿180度向正南飞行。“加贺”号的1架鱼雷机在第二扇区沿158度飞行。“利根”号负责第三、四扇区,它的两架零式水上侦察机分别沿123度和100度线搜索。“筑摩”号的两架零式水上侦察机沿77度和54度线飞行,负责第五、第六扇区。“榛名”号的1架九五式水上侦察机负责第七扇面,这架飞机机体较小,只能飞出280公里后作75公里折飞,它将在31度线上飞行,在它飞越的海域发现美军水面舰艇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这种在三十年代中期发展成型的飞机实际是一款大多用于火炮定位的飞机—校正战列舰或重巡洋舰的炮弹落点—并非一架真正的侦察机。
  
  事实上是,如此少的侦察机在飞出280公里后就散得很开,无法充分照顾到各自负责的区域。也就是说,搜索区域留有一些未被覆盖的地方,特别是当美军舰队并非与搜索方向相同或相反,而是穿过或斜切入计划好的搜索扇面时。南云显然忽略了两个事实,一是对中途岛空袭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天,二是美国人至少已经发现了田中登陆部队正在步步逼近,他们已经有了极高的警惕性。
  对于这一搜索方案的制定,曾存在南云、草鹿、源田等几种版本。身为司令官的南云制定搜索方案的可能性不大,他的更多精力在于把握全局或部署攻击。源田已经好几天未能参与舰队的具体事务,他是在战斗打响之前匆忙从病员舱里跑出来的,制定侦察方案的可能性显然不存在。首席参谋大石保明显就是摆设,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搜索方案的制定与他有任何关系。如此方案制定者就只剩下了一个人,那就是以侦察专家自居的参谋长草鹿少将。在日本海军中,草鹿可以说是侦察方面的权威人士。早在二十年代末加入海军航空兵时,草鹿就选择了“论以飞机侦察敌情”的研究课题,他是“多种方式侦察敌情的创始人”。
  
  草鹿这种单相搜索的弊端不言而喻,它将导致第一次漏查的敌情之后无法再次发现。战后,渊田曾对这种搜索方式大放厥词,认为草鹿的安排是导致机动部队兵败中途岛的主要原因。这种对草鹿个人的指责显然是不成立的。在日本海军的军事准则中,对单相搜索有着明文规定。日军修改准则“规定实施双相搜索”已经到了1943年5月以后,当然也是吸取了中途岛、东所罗门群岛、圣克鲁斯海战的经验教训后作出修订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海军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攻击轻侦察的痼疾。
  
  顾名思义,双相搜索是指同一扇区在相隔一定时间内安排两架飞机实施搜索。日军飞机没有配备雷达,观察完全依靠目力,只能在白天才能进行有效搜索。如果在附近海域进行双相搜索,执行任务的搜索机必须在凌晨2时派出。第一架搜索机在拂晓时到达折飞点返航。也就是说当它向外飞行时,黑暗中飞过的区域是未经搜索的。为了在天亮后尽早发现敌人,第一相搜索出动的时间必须能让它在天亮时到达搜索半径的终点。第一架飞机启航约一小时后派出第二架侦察机,它们几乎是在晨曦中对同一扇面进行重复搜索。
  
  执行第一相搜索任务的飞行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夜航经验。显然,南云有足够数量受过夜间飞行训练的飞行员来实施这一任务,但这就需要派出比单相搜索多一倍的飞机,等于变相削弱了航母的攻击力量,这在日本人眼中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及初期,日本海军的战略家们往往醉心于进攻。在他们眼中,侦察从根本上说属于防御的范畴,不愿在这方面花费太大的精力。他们充其量只愿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用于侦察活动,而将其余力量留作进攻,这在军事准则里是有明文规定的。日本海军在飞行人员训练和编制方面都过分偏重攻击,在“海兵”和“海大”的培训课程中,侦察只作为非正规课程附带传授,以后并无专门训练。在编制上,日本海军当时也没有相当规模的侦察飞行分队。侦察任务往往由战列舰或巡洋舰上的水上飞机、或者航母攻击机友情客串。最明显的例子是袭击珍珠港时,南云部队6艘航母上的轰炸机和鱼雷机全部用于进攻,侦察任务是由护航巡洋舰上的水上飞机来承担的。目前,就是仅派出“赤城”和“加贺”号的两架鱼雷机,南云和草鹿还觉得心疼呢。换句话说,在日军军事准则面前,当时不可能有人制定出比草鹿更高明的方案。
  
  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军的每艘航母都配备有一个专业侦察轰炸机中队,兼顾搜索和攻击两大任务。他们愿意拿出三分之一至少四分之一的兵力用于侦察。最明显的例子就在眼前,与日本人仅仅派出7架侦察机相反,美国人在这天早上派出的侦察机达到了32架。
  如果即将开始的战斗依然由战列舰以舰炮或鱼雷攻击的方式来决定胜负,日军如此做法倒也无妨。但现在是航母舰载机在唱主角儿,通过侦察发现敌人并率先发起攻击变得至关重要,珊瑚海海战已经为这一理论做出了最好诠释。显然,认为自己在珊瑚海取得全胜的日本人并未清醒认识到这一点。
  还有一个在实战中得来的教训。在印度洋作战中,由于日军派出的搜索机经常迷航,航母不得不打破无线电静默引导他们返航,这就等于向敌人主动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南云和草鹿因此对侦察产生了偏见,认为如果不是绝对必要,派出的侦察机越少越好,免得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南云和草鹿完全可以把搜索机的起飞时间向前提半个小时。但提前就意味着机动部队离中途岛更远,搜索扇面可能达不到该岛。其实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自作主张地“规定”美国人不能在中途岛附近部署航母舰队,他们必须要等到自己拿下中途岛后才可以姗姗来迟。怪也只能怪尼米兹这货太不听话,没打招呼就让航母提前跑出来了。他们完全忘记了不久前的一个事实—在珊瑚海,弗莱彻的航空母舰也是提前跑出来的。
  
  即使渊田认为侦察安排稍有不妥,鉴于这货惯于欺世盗名的卑劣行径—其以当事人身份凭空捏造的所谓“命运五分钟”欺骗了世人达半个世纪之久—老酒对他的话也就无端增加了几分怀疑。源田后来也对侦察方案提出了诸多质疑。但是,很可能他们当时根本就未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这些说法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纯粹属于“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的行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