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属于刘皇叔的大唐盛世 / 第五章 与众不同的汉室宗亲

第五章 与众不同的汉室宗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你是想问我现在该怎么做么?”
  “是的,不过小生还有个问题。”
  “请讲。”
  “不知美女的芳名呢,姓甚名谁,家中有几人,可曾婚配。“
  蔡琰的脸刷一下红透了,这个登徒子,哪有直接叫人美女的,太难为情了。还婚配,你是个读书人么,这就是一个斯文败类啊。这家伙昨天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时候好像就是这么叫自己的,果然不是什么好人,可不能被他骗走了,骗走了就没人能照顾阿爹了。
  话说几天前蔡琰发现父亲的心情不大好,因为一件小事就会动怒,似乎是一个叫刘和的小子惹到他了。这让蔡琰非常吃惊,以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加上父亲的年龄、阅历、修养让他动怒实在是太难了,就算是董卓以全家性命强行征召,也是只是表现的略有无奈。上一次动怒,还是在看到自己孤身从卫氏归家的时候,这个叫刘和的小子到底干嘛了?
  于是蔡琰开始打探这个刘和的消息,刘和刘安平,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之子,有谦逊君子之名,因孝被人称道,求学中听到其父孤身往幽州赴任,二话不说随之前往照料,不错,挺孝顺,还不错的年轻人。可这刘虞可就不是一般人了,平定叛乱,在幽州颇有人望,在士林中也是风评极佳。最重要的还不在这里,而是他的身份。有人曾戏言,汉末姓刘的人十个中有八个是汉室宗亲,譬如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父早亡,便不得不贩履,一个卖草鞋的,只要能查到根源竟然也是汉室宗亲,竟然还混成了皇叔,而且刘备还借助自己这一不一定能站得住脚的身份,一路招摇撞骗创立了蜀汉的基业。
  然而同样是汉室宗亲,刘虞这个宗亲和市面上大部分宗亲还是不同,不光是他身居高位,原因在于包括刘备在内,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刘焉,以及刘岱、刘繇两兄弟也都执掌州府,但他们都是西汉皇族的后裔,而刘虞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这东海王刘强在东汉皇族的地位非常特殊,刘强的母亲是郭圣通,是刘秀的第一任皇后,与刘秀原配妻子阴丽华(对,就是那个“娶妻当得阴丽华”中的阴丽华)关系非常好,连皇后之位也是阴丽华退让而得,因此刘秀的长子也就变成为了嫡长子,后来郭圣通替刘秀背锅,废除了皇后之位,作为长子的刘强审时度势,在做了十八年储君之后,主动辞去太子之位,被封为东海王。
  说实话刘强并不是因为本身有过失被废,刘秀是非常看重自己这位长子的,评价其为“谦恭聪慧”。郭皇后被废后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储君,刘强多次主动请辞,刘秀无奈之下才同意,因此,刘秀及后来的明帝刘庄皆待之不薄。光武帝刘秀念其“废不以过”,特许东海以鲁为国都。一人获封两国,合二十九县,已经不是一般的优待了,想想海昏侯。刘强薨逝以后,明帝刘庄悲痛不已,并隆重葬之,谥号为恭。
  刘强虽然最终未能结缘皇帝宝座,但其人能审时度势,兼具气量智慧,因此得以富贵荣宠以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主动退居藩王并得到善终的太子。东海王一脉在东汉皇室中的特殊地位由此而来。
  刘虞可是东海恭王的五世孙,正经的东汉光武一脉,用后世的话说,苗红根正,其正统性甚者比汉献帝还要强,提到皇位,难道还有人比光武帝的长子更正统的么,人家是主动辞位,而不是被废,而现在这位陛下,得位不正,又是一傀儡,怎么能比得上东海这边的正统。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袁绍想拥立刘虞为帝,得到了为数不少人的支持。普通人甚者很多官员都不见得明白其中的缘由,但袁绍是什么人,袁氏可不是一般的士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前三国时代实力最强的几个诸侯中,袁氏占据其二,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公开的隐秘。
  其实以蔡琰的身份也不应该知道这些的,但是他父亲是谁,蔡邕啊,那可以汉末的大神,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从父亲藏书以及口述中,蔡琰知道了太多,眼界也远超一般的士人,再加上她本就才智过人,再加上一点点运气的缺失,如不遇良人,蔡琰一生的悲剧终究难以避免。
  然而在蔡琰弄清楚事情的缘由后,快笑岔气了,这个刘和啊,怎么说呢,估计什么都不知道就变成了全民公敌。
  这一切的导火索,刘和想吃火锅了,但是没有锅,根据刘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打算,那就自己造。然后让刘全找来了匠人,造锅需要铜,没有铜怎么办,于是刘和熔了一堆铜钱,根据刘和的描述,匠人开始忙碌,过程中刘和没少去围观,中间还说了句“终于可以吃火锅了”,但是被匠人传了出去,中间的过程不知道,反正最后大众版的描述是这样的,“刘和为汉室宗亲,添为陛下近侍,其父也是士林表率,然刘和竟然亲自操持贱业,岂不闻君子当远庖厨,小子如此不自持,不自爱,已为士林之耻。”然后短短一天,整个洛阳城都知道一个叫刘和的人,自己下手打铁,还要自己下厨。而刘和自己竟然毫不自知,没有任何表示,更是被认为藐视天下豪杰。
  因为董卓入洛阳而压抑了许久的文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点,血性的屠戮后,洛阳的士族达成了共识,董卓是不能惹的,最好也不要碰西凉那些人,都是不讲理了,被砍了都找不到地方说理去。但是,不知道怎么就蹦出来的这个傻小子就没事了,终于可以抒发一下积攒了好久的郁闷之情了,圣人都说过“君子远庖厨”大家就呵呵了。
  而自己家阿爹呢,生气的并不是什么下厨不下厨的,蔡邕这种饱学之士肯定不会把孟子对齐宣王的劝谏理解成不能自己做饭,只有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才会这么断章取义,就算是下厨又怎么了,谁还没点个人爱好。蔡邕所担心的是刘和的状态和态度,他现在是在洛阳,不是幽州,更不是东海。这是董卓的地盘,危机四伏,小心谨慎还不一定能保住性命,你一个当人质的,到了这里,竟然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事情都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竟然还不自知,这是来送命的吧。
  阿爹好像是认识刘虞的,自己不止一次听到阿爹对刘虞的称赞,谦谦君子,王佐之才,士人表率,称赞刘虞的时候什么词都敢用,当然都是在家里。能让阿爹这么称赞的,爹是把刘虞当成了汉室中兴的希望。看到刘和的表现,自然是不满的,但又不能主动去接近刘和提示警醒,那会让董卓疑心更重,不仅不能帮助刘和,还可能害了自己一家老小性命。
  于是乎,蔡邕开始推波助澜,准备借势,组织一批人以士林前辈挽救失足青年的名义,把刘和拉出来,敲打一下,顺便告诉他自己看好他爹,有事可以来找我帮忙。
  知道这些以后,再结合对刘和的表现,一边笑一边说,“爹你太坏了,刘和应该是个挺老实的人,应该没经历过这些,他不是在求学就是在随侍刘幽州,你会把他吓死的,其实孩儿很不理解刘幽州怎么会舍得把儿子送到洛阳来,他不是那种生性凉薄之人,现在的洛阳可是龙潭虎穴,那么单纯的的人来着会送命的。”
  “当然不是他把安平送来的,是安平自己跑来的。”
  “自己跑来洛阳?”
  “安平怕刘幽州屡次拒绝董卓,会招来祸患,就自己偷偷跑来洛阳。”
  “这是个傻子么,阿爹,你是怎么知道的?”
  “当然是刘伯安派人来送信,告诉了我情况,并托我照顾一番。我若早知安平来洛阳,肯定不会让事情发展到现在,为父回洛阳时间也不长,虽然现在董卓还算倚重我,但若过于张扬,等于是自寻死路。事已至此,为刘和辩解已于事无补了。”
  “所以阿爹顺势而为,借此机会提醒安平?但是他能明白爹的苦心么。”
  “虽然有些书生气,但是安平应该算是俊杰了,行为操守似与其父相似,都算是与众不同的汉室宗亲提,待其年长,应该也会成为栋梁之才,现在的表现应该是初入虎口的关系,有些手忙脚乱了,提醒后应该会有所改观。仔细说来,其实你险些与这刘和成亲的。”
  “刘和?成亲?”
  “羊公替卫仲道提亲之前,我曾与当时的宗正刘虞有一面之缘,曾戏言,将昭姬许配刘虞长子和,刘公却正色响应,愿替其子和定下婚约,刘公本应第二日与老夫商谈定下此事,但是因十常侍,家父不得不提前出京,无缘再会刘伯安,又于泰山适逢卫氏,否则这刘和可能已成昭姬夫婿,闻安平恭顺谦孝,可随其父赴苦寒之地,或不会同卫氏子弟,昭姬也不必受苦了。”
  “父亲,不要再提了,河东卫氏又如何,冢中枯骨尔,孩儿已决定终身随侍父亲,终身不嫁了,父亲勿要再提婚嫁。”
  听到蔡琰的话蔡邕似乎又苍老了许多。蔡琰看向父亲,那满头银发,不知道还能陪伴父亲多久,父亲弱离去,自己又该如何自处。一时间,两人无语。但蔡琰决定明天去看看,去看看这个差点成为自己夫婿的家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不知道明日这个听起来傻乎乎的家伙会有什么反应,不知道会不会落荒而逃。
  第二日,蔡琰换了侍女的衣服,无声的上了蔡邕的马车,蔡邕看到了蔡琰,摇摇头“昭姬此去为何?”“看热闹。”蔡邕无语了,看来虽然在卫氏备受苦难,但是小女儿心性仍在啊,说到底也昭姬还是一个十六七的小姑娘啊,也不知道这是福是祸。
  蔡邕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没有自己昨天的一句话,蔡琰的一生将会多么艰难,好在无心之言唤醒了那颗沉寂了的少女之心。
  是日,蔡琰侍立门外,目瞪口呆的看着席上几十个人对着刘和,口诛笔伐,言词之犀利,让蔡琰大开眼界,刘和怎么说也是名义上的主人啊,虽然这此宴席的目的就是帮助刘和走回正途。
  而小侍女蔡琰,则在偷偷打量那位刘和,刘安平,自己父亲口中与众不同的汉室宗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