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天宝权臣 / 第三十七章 唐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第三十七章 唐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马车中,马蹄阵阵,车轮滚滚,杨钊的思绪却在沉默中飘散。
  曾经,无数史料与诗人以各种手段称赞大唐盛世之繁华,大唐盛世之美妙。
  但这大唐,真的是繁华美妙么?
  现代,哪怕一条乡间小路,都有车来车往。
  但这大唐呢?
  他行的这一路,竟然没见到一个行人,这是何等的荒芜!
  当然,杨钊也想过另外一个可能。
  这一路没人走过,是因为他们这一行人的缘故。
  有人故意将这段路上的行人封禁,不让人打扰。
  其他人可能办不到,但身为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想要做到完全有可能。
  但这有必要么?
  在杨钊看来,这个可能并不高。
  不从人身上去看大唐,光光看这路面,他就已经知晓了些许。
  大唐乱世,已经在铺垫了。
  现在的繁华,已经是最后的尾声。
  安史之乱,兴许并非掀开大唐盛世遮羞布的起因,也有可能是那微不足道的最后稻草。
  这稻草,并非简简单单的压垮大唐的稻草,更是大唐的续命稻草。
  对于大唐,杨钊曾经查过一个资料。
  唐朝开国初期,采用的田赋制度叫做租庸调。
  这租庸调,一直沿用到大唐后期。
  所谓租庸调,就是国家土地分配制度。
  以最简单明了的比喻来说,就是当一个劳力成年国家就会分给他100亩田地。
  这100亩田地中,一份是20亩,一份是80亩。
  20亩的那一份叫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
  永业田,相当于国家掏钱分的私产,以后不管你种不种田,都是你的。
  一代人,积攒20亩永业田。
  一百年,整成五代人,就能积攒下一百亩永业田。
  这些,都是自己的。
  另外80亩田地,则是口分田。
  口分田,当你干不动活了,国家就会收回。
  相当于人过六十老了,需要退休了,这份田地总不能空着,所以就要由国家来交给其他人。
  这口分田政策,就是租庸调中的租。
  虽说这口分田与现代的国土国有制很相似,但也有区别。
  在现代,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大唐不一样。
  这个年代,还处于农耕社会,所以田地收租那是必然的。
  大唐的农业税,收入缴纳比例,为四十税一。
  也就是说,每家每户收割粮食后都会称重。
  只要是称重,肯定会有猫腻,所以,还有另外一个规定。
  一百亩田地,最低需要交粮两石。
  这个最低,也并非是真正的最低。
  受到天灾人祸影响,国家往往会减税。
  但这些灾情没有的情况下,每丁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约是240斤粮食。
  这个税负,可以说是非常轻了。
  要知道,曾经的大汉天朝,那是三十税一。
  大唐一个劳丁一百亩田地交240斤税,那是什么概念?
  按照40比1的算法,一亩田,人家只求你种出一百斤粮食,交了两石粮食,剩下近万斤粮食你随便处理。
  要是换到现代,谁家的田地不是用来养杂草的?
  240斤大米,很难么?
  杂交水稻,亩产就有千百斤,根本不是事。
  但是,古代的粮食种子,根本没有千百斤的产量,一亩田地能种出三四百斤粮食来,都已经是谢天谢地。
  而且,伴随着天下太平,人口随之增多,土地不够分配!
  永业田的出现,对于开国初期的百姓,那是极大的激励。
  所以,很多人开始化身成为超生游击队。
  有史料数据证明,贞观年间,唐朝人口还只有300万户左右。
  到了武则天神龙元年,涨了一倍,达到了615万户。
  而发展到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更是达到巅峰,足足有900多万户。
  人口足足翻了两倍,但土地却只能那么多。
  加上前面那些人积攒的永业田,新增人口还能保证分到100亩地么?
  能给人家安排上20亩永业田就已经不错了!
  还想要口分田?
  那是做梦!
  大唐盛世,成也租庸调,败也租庸调。
  因为,大唐的农业税,是按照定额收取的,依旧是一百亩田的份额,没有半点减少。
  也就是说,最低也要有240斤的粮食上交。
  这就意味着,你家的地变少了,但摊派到你头上的税,并没有变少。
  这谁受得了?
  人家都不敢生孩子了,生孩子也只要女儿,这谁敢信?
  随着土地不够分配,一件更可怕的事情随之而来。
  土地兼并!
  历朝历代,都存在着一些不用交税的特权阶级。
  而唐朝,将人分为两种。
  一为课户,二为免课户。
  课户就是普通老百姓。
  士农工商,农的地位虽然在第二层,但谁都知道那就是一个笑话。
  农民,只要你种国家地,就得纳粮,这是想逃也逃不掉的。
  而免课户,则是特权阶层。
  比如,有爵位的贵族,再如朝堂上的官员,又如有军功的军人。
  这些人,根据相应级别,可以分到相应的永业田,而且这些永业田,还不需要交税。
  除了贵族、官员、有功军人不用交税,还有个最可怕的阶层。
  寺院僧尼,他们也不用交税。
  有阶级矛盾,自然有人会想法子钻空子。
  一些课户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或者孩子取得功名,有了一官半职,就不用交税了。
  而更多的则是选择出家,这样也成了免课户。
  至于当军人获得军功,那是遥不可及的瞎想,没几个能成的。
  租庸调的租,已经说完,再说说这庸。
  庸,就是徭役,是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劳役。
  说实在的,徭役这方面,无需多说。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很多公共工程。
  大到修长城这种国防设施,修大河堤坝。
  小到修路修水渠,挖煤掘铁。
  当然,还有李隆基这种皇家人物的宫殿与各部门的官衙。
  每当农时过后,国家都会招募徭役,让人干活,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稀松平常。
  每一个入户的劳丁,都有硬性要求,一年必须要有二十天的徭役时间。
  这二十天,你必须干满!
  当然,二十天时间其实不算啥,比起杨广那种往死里用的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但关键点在于,天宝年间田地已经不够分了,没田没地,谁还想干活?
  更何况徭役还没钱的,兴许还要自己掏腰包带粮食。
  这种情况下,还去服徭役,那不是傻逼么?
  当官,可以免去徭役,还能免税,但实现梦想的难度太高。
  而当军人,有送命危机,还不保收。
  出家呢?
  只要有路子,剃掉头发,脑门上扎几个眼,就可以混到一个免课户的资格,这多简单啊!
  所以,李隆基的天宝年,不仅仅是大唐盛世,更是佛门盛世。
  而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面临着巨大危机,百姓流离失所,一片狼藉。
  但也给大唐带来了重生的机会。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
  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
  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
  嗯!
  虽然百姓很苦,很受罪,死伤数以千万计。
  但是,不得不说一点,安史之乱爆发,让大唐的土地重新回到充裕分配的美好时代。
  当然,这美好时代,是带引号的。
  因为安史之乱,官员心中开始怀疑李唐皇室能不能治理好天下,百姓开始疑惑李唐皇室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
  所以,李唐皇室的信誉危机也出现了。
  若是这时候出现如同汉文帝与汉景帝那种肯励精图治的皇帝,大唐兴许会再次中兴。
  只是,大唐的局面却并非如此。
  不是每一个大唐皇帝都是李世民,也不是每一个大唐皇后都是武则天。
  所以,大唐开始走向没落。
  安史之乱后的前些年,因为人口不多,土地分配还能允一允。
  但是,真正可以分配的土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
  世家,防御风险的能力可比普通老百姓强得多。
  虽然有些世家,因为安史之乱没落,但很多占据着广阔田地的世家,依旧存活着。
  谁都知道那些世家很会投机倒把,鸡蛋总是放在几个篮子里。
  安史之乱期间,有些世家,一边支持着李唐皇室扫灭安禄山史思明之流,另一边还在支持这些乱党。
  所以,他们活下来了。
  他们的土地,没人敢动,哪怕是李唐皇室。
  本就遭了一通天下大乱,哪个皇帝还敢招惹诸多世家势力?
  毕竟,没有谁喜欢当末代皇帝,总要给自己留点面子。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又苦熬了一百多年,总归是走向灭亡。
  ......
  这些史料,是杨钊自己去找到的。
  曾经,他对于这些史料中出现过的人物,记得清清楚楚。
  但现在,他忘了很多。
  记着的也就是大体方向,至于那些细节,很难再翻出来。
  人脑的信息储存量,是比很多计算机大很多,但人脑的资料查询,太难了!
  就好比现在,杨钊想要从自个大脑中查询原身的记忆,几乎是不可能。
  反倒是身体记忆,比大脑靠谱了不知道多少倍。
  嗯!
  他能够想出怎么骑马,已经是一个突破。
  其他的,瞎蒙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