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琅琊墨韵 / 第二十三章家族岁月

第二十三章家族岁月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家族岁月
  琅琊王氏中自王羲之自独立门户至王献之去世,七子命运各不相同,一代新人换旧人,在王献之死后,他的几个哥哥之中,肃之的事历史上不可考证。凝之当时在江州刺史任上,不能归丧。操之时任尚书,在建康。参加王献之的葬礼。徽之也在患病,本已离开建康,又折返方知献之已病逝。回家月余也伤心离世。四子王肃之世上无记载,应该是在永和九年之后病逝。同命相连的三子王涣之也是在兰亭集会后染病亡故。
  隆安三年(三百九十九年),东晋孙恩在东南沿海起义,凝之几乎满门被杀以外,王羲之其他子嗣的后代,即使逃过了生死之死劫,也是从此衰弱下去。或无子,或病逝,到南朝宋齐梁陈时代,落户在建康附近的王导、王彬的后裔子孙们,而其他琅琊王导王彬后人依然在时代的宦官生涯中放出光彩,仍然积极活跃在各个朝代的政坛上,仍然取得不错的官职,位列尚书之职的大有人在,而王羲之这一支后人则已默默无闻,史籍缺载。在政坛上衰弱下去。回顾老祖先的遗训,琅琊王氏大多不敢逾越组训,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王氏仍有王敦之流,称霸不成反而害了倾情性命。王羲之这一支家族虽然在官位上走的并不顺利,但是在兄弟和睦方面都是相互照料,并未相亲相杀的惨剧。即使是笃信道教走火入魔的王凝之在世时极力维护弟弟们的名声。
  逝者已往,沧海都可化作桑田,桑田亦可转回沧海,王羲之家族惊艳了了东晋的开端,又以凝之灭门结束,唯有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的子嗣得以传递下去。而其他人几乎用销声匿迹的方式在生乱世中平淡下去。
  王羲之的这一家子犹如深夜里独自盛开的昙花,惊艳,乃至惊艳到这个半死不活的灰色东晋。这好比枯寂的灰色沙漠中长出几多多彩的花朵,虽此生自由一个春天,却惊艳了一个夏天的酷热与秋日的肃杀,及时迎来冷酷的残冬,凋零的花瓣早已化作春泥,成眠于地。任尔被北风凛冽,也不过吹起一捧黄沙。
  而王献之出了一位不记名的土地羊欣更无他传人,王氏书法仿佛在王羲之王献之之后继承无人,但是,真正的艺术的薪火相承,不会因家族的衰败消亡或者湮灭。火苗就在人间流传,他悄无声息却又有真实存在,即使桓温的小儿子桓玄称帝兵败后把珍藏的王羲之百卷是书法字帖付之长江,南朝梁武帝收集二王的字帖七百六十多卷,在西魏大军围困江陵时,投降前的他潇洒的把火把图书十四万和自己珍藏王羲之的字帖全部付之一炬,他积攒五十多年的字帖,全部烧毁。王羲之的真迹越来越少,但还是不能阻挡人们喜欢他的字喜欢他的人,民间百姓扣扣相传中的总是关于他的字关于他为官的趣闻,人们还是会记起他有个儿子叫王献之,像他父亲一样的出众。田间地头过旱烟的大爷可能不识二王的王字,但绝不会没听说他的趣闻轶事。从皇帝到百姓,从文人墨客到从戎武将士,莫不是喜欢他的潇洒飘逸,纵横千古的书艺气韵。
  虽然二王的书法历经朝代越来越备受推崇,但是书圣家族的后人就要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问津吗?蔡邕笔法传之钟繇或卫氏,张芝草书在王献之手中发扬,钟氏楷书被王羲之继承,这书艺之家都只能流传在外,一门双杰的王羲之字盛名而族人要一直衰落吗?直到南朝梁陈时期有个和尚出头,人们才发现王羲之后人中又有一位后起之秀,继承了先祖的意志。原来王家的书艺并未彻底断绝。这位和尚就是智永。
  智永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家后,法号智永沿用下来。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传说他将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寺庙上有一间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不成学不出阁的誓言。智永给他使用后的废毛笔头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称之曰退笔冢。智永所使用的毛笔可更换笔头,相传还是东汉的张芝发明。此笔原名叫作“汉居延笔”。笔杆木质,整支笔杆劈为四爿,合成圆杆,笔头被夹入末端,外缠以细枲,表面涂漆固定,笔杆顶端用木帽束缚。这种结构,可在笔头用废后,拆开笔杆更换笔头,后世称之为退笔。智永在临兰亭序后自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并临先祖王羲之所著《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普及草书教科书的第一人。而因为山下求书者众多,自己住处门槛几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戏称“铁门槛”。而他的受业弟子虞世南、欧阳询,成为唐代书法唐楷开山之祖。在他们的影响下,书法艺术又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即使智永再立王羲之之标杆,但属于她们的时代已经远去,世间再无王羲之的飘若惊龙,徽之的放荡不羁,王献之的才骨柔情,这一切都是一去不复返了。
  于郗璇而言长情不过陪伴二字;与郗道茂而言世间最苦莫过于“一见误终身,再见不相识”;于子猷而言他雪月泛舟不过二两友情,多了就俗;于司马道福而言最悔的不是有人去爱,而是神仙不爱的女儿;于羲之而言,书之最妙并非兰亭;与凝之而言最悔的莫过于道即是情,非忘情……
  一段人生一个时代,王羲之尽管晚年追究荒唐的炼丹生涯,王徽之漂流在孤舟上似乎永远不用回家,王献之追悔莫及的爱情,但是他们都是用最真的心最热烈的情趣活各自的人生,书艺即是人生,王徽之前半生那笔写字不过瘾,后半生隐居把自己当做一杆笔活出自己的淋漓尽致。
  后来人感叹:
  追云踏月调素琴,
  悲风长调难为情。
  兰亭水流已远去,
  世上再无逸少君。
  我们今日回顾王羲之家族的每一步痕迹,最好的感叹还是要用王羲之自己的话作为结尾。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