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琅琊墨韵 / 第十五章丹药 白鹅

第十五章丹药 白鹅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至升平五年(公元361年)
  古往今来,寻仙问道之人犹如满天繁星,恒河沙数,大家络绎不绝的或服食外丹,或辟谷纳气,不外乎求得无尘之体,得到成仙,成仙何其难,以求上青天!试问,从帝王到民间,有几人得到有几人成仙。
  越难得,越神秘,越神秘,越难得。两晋人士,作为追求自我自由的士族子弟,超脱于外的一条路就是隐居山川,研究经典,辟谷炼丹,服气归元,早在咸康五年,王羲之作为天平道家笃信的弟子,不仅为儿子们每一个人取名送去道号之字,更是在民间寻访世外仙家道子,还真的让他寻得一位放绝世俗事务,遍游名山的一位好道之人,丹阳许迈,字叔玄。一位身体力行的实干派修道之人。
  许迈家世士族,无心于当时的仕途,年少时是个文静的少年,曾经瞒着家里人拜访当时的神算郭璞测八字算命,卦象曰,许迈此生仙缘重,宜学升遐之道。少年笃信卦象,自个一声不吭的走上了拜访隐居道士的路上,自学道家经典《太平经》文,但毫无根基,必须寻得师傅,听闻曾经的南海太守鲍靓也是个隐迹潜遁修道大家,许迈自己的一个解惑师傅找到了,许迈算是在道家经典上入门了,可是他父母不乐意了,年纪轻轻的旧学什么修仙,寻仙不是他们老人家一辈应该做的吗,滚回来,臭小子,传宗接代!许迈不敢违抗父母,硬着头皮,悻悻而返,回家奉命成亲,作为家里唯一男儿,许迈还是听从家里二老的心愿迎娶了孙家女儿,婚后的他有一次离家出走,这回之家跑到悬溜山,自己建个茅草屋舍,学古人沾上山头建立个自己的洞府,还有个最中要的原因就是此地临济茅山,茅山道士经常在茅山采药打坐,这修行路上的师傅绝不放过,每月的初一十五回家省亲,平时拜访茅山道友相互切磋,主要是法不传六耳,所以大多时候是许迈偷学,面对着这样入迷的孩子,许迈双亲早早羽化登仙,许迈安定双亲墓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媳妇安慰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此生无缘。”让孙氏回娘家了。
  终于可以安心修道的许迈便访名山大川,采药炼丹,断谷练气,这使得许迈已经小有名气,永和二年,宜居临安西山,好道之士慕名前往,赋闲在家的王羲之忙完儿婚女嫁,安置好双亲墓地,第一时间抽身前往,同为天平道的道友,王羲之以书艺入道,平日里抄经服药走的是形而上的野路子,问询许迈修道来到临安西山,一颗修道的心此刻也是跳动不易。
  许迈来到西山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与自己妻孙氏写书信告别,当然还有一份离婚协议书,著神仙诗作诗二首,畅叙幽情。
  王羲之与许迈一见如故,羲之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将许迈引为世外知己道友,王羲之每日与许迈登山寻药,询问炼丹之法,许迈也非常尊敬这位以书艺入道的书法家,见他真心求道,在王羲之归家后常有书信往来,书信中透露出山王羲之阴至临安沿途山川,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有不知名的道友隐居在那,王羲之欣然前往拜访。
  同样的,作为许迈的道友,王羲之也是欣然的介绍自己的道教师傅,隐居在天台山的紫真道人白云先生。王羲之在书信述说这巧遇白云先生的往事。那还是在咸康五年,他的岳父和丞相王导亡殁王羲之回家奔丧,闲暇时间,游历天台山,排解心中积攒多年的阴霾,独自一人走到华顶山有一处茅舍,见一老道士盘坐吐纳,王羲之有种感觉,这眼前的道士与自己有缘,而且这种感觉驱使他走上前,向老道士行礼。
  “小友为何拜我?”老人鹤发童颜,声音如洪。
  “修道之人,皆为同行,且长者为尊……”王羲之话未说完,老者摆摆手,循声问道“《黄庭经》熟读否?”“日日抄写,夜夜诵读!”“小友可是琅琊王羲之,吾观你手时刻划衣而写,世间研习书法痴迷者,除书痴王羲之别无他人!”震惊得王羲之赶忙再拜,躬身道:“望先生指点迷津,小子实不相瞒,遍学众人各体,年岁从不停辍,但书艺已入瓶颈,望先生收吾为徒……”。
  先生对王羲之说道:“子欲学书,好听吾语。夫受笔法,与通俗不同,须静其心,后澄心思,暮在功书,筋骨附近,气力又面均停,握管与握玉无殊,下笔与投峰不别,莫夸端正,但取坚强,筋力若成,自然端正。”“老夫紫真道人,人称白云先生,今日收下我这关门弟子王羲之。”王羲之陪老人一起盘腿坐下来,听白云先生讲解《黄庭经》,王羲之深入了解到原来道教教符早就有之,并非东汉张道陵独创,道士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练就精湛的书法书艺,不知不觉地就会发现道家经典字字如道,万物阴阳合一,妙趣天生。无论是修行人体的内丹之法,守住丹田之气,还是外服丹药,修行导引之术,前提是要有一颗“道心”,修习书艺也是不能一样的道理,道应自然而生,书应人事记之。书艺既是人生。世间变化无常,字亦如此。王羲之从中领悟到,书法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应讲究自然之美,要亲身领悟大自然的风韵。继卫夫人之后王羲之又一次去感悟道法自然的书艺修行之路。俗语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谓自然之道就是游离于四海、尘垢之外,追求自我的释放。王羲之书法开始追求自然秀美、潇洒飘逸、结构自然生姿、不露人工雕凿之痕,望之惟逸、发之惟静,逐渐走出一种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之路。直到永和九年,王羲之挥毫一蹴而就的《兰亭集序》应运而成,王羲之汇报给自己的师傅白云先生,兰亭字俨然已经超脱于当时当世,王羲之期待白云先生的赞美之词。白云先生知他有在众人推崇下有得意之色,于是回信道:“:“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对于这当头一棒和呵斥,王羲之收起了自己刚抽头的骄傲嫩芽,王羲之在永和九年的三月六日作《记白云先生书决》记住了自己这份来自师傅的淳淳教诲。并把他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晋穆帝。辞官归隐后,王羲之又一次登临天台山顶峰,把自己用小楷抄写的一份《黄庭经》放在师傅白云先生经常练功的一处岩洞之中。
  退出岩洞,王羲之磨墨在自己曾经跟从师傅学习的一处岩石上面挥笔写下一个字“鹅”,这个独笔字上下相连,气象万千,不张狂却又透着无尽道韵的“鹅”,表明王羲之不忘师恩教诲,白云先生赞曰:“淡处不淡,浓处不浓,世所罕有,一字千金。”心如止水的王羲之告别师傅,继续在人间游历,追寻书艺之道的至善至美大境界。辞官后,王羲之所在而得山阴县令丘某书信至,与妻子郗璇商议为孩子们购置田庄,当然也为自己和妻子操办养老之所。妻子选取浙江剡县金庭之地,“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四十亩,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贾。”对于妻子的要求,王羲之从来都是欣然同意。作为自己七个孩子的母亲,王羲之心里一直有所亏欠,自己无论在书艺上取得怎样的成就,王羲之都知道自己的妻子所付出的都不会比自己少,所以在纳妾成风的东晋,王羲之一直都是与妻子“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相互扶植的走下去,更多的时候都是妻子扶持自己在书艺路上义无反顾且没有后顾之忧的写下去。
  大爱无言。王羲之不会表达自己情感,只是把《兰亭集序》原本送与妻子珍藏。两个人相伴一生,很多时候已经不愿要太多的言语,更多时候是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王羲之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王羲之晚年的大多岁月都是隐居修性于嵊州金庭庄园,自学成材的道士许迈也经常邀请王羲之共修服食,采药石移植灵芝。王羲之修道多年,自己着手开始炼丹。炼丹术正式从晋朝开始,与王羲之出于同一时期的东晋葛洪就是炼丹术的集大成者,上流士族子弟流行服用五石散,而对于道家士族子弟,更高级的追求就是服用外丹,葛洪喊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的口号。之后辞官隐居广东罗浮山,潜心炼丹,作为一代名医的葛洪,认为只是服用植物类做成的药只能延年益寿,但是不能成仙,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金石药物,比如丹砂黄金玉石之物,他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称之为还丹,成仙的丹药需要炼制九转九合,也就是丹砂和水银转化九次。从现在的观点看,丹药的成分都是剧毒之物,仙丹成分以铅和汞为主,服毒与自杀没什么区别,为什么更多的人前赴后继的去炼丹服用呢,葛洪作为一名医学家明识药性,他最推崇的两味药一个是丹砂一个是黄金。其他的植物类药物放置时间太久或储藏不当都会腐烂,推而得之,五谷杂粮也是植物类,人吃了不会的产生,他的推理得出,人体就像一座小型炼丹炉,吃什么东西拥有什么样的自然特性,作为急性病专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发现金石类药物外用,有的可以防腐,有的可以水火不侵,如果人服用后是不是就会拥有它们的自然特性。葛洪吧这些炼丹的各种理论基础和各个操作环节都写在了上面,葛洪与王羲之同出一个朝代是是否有过交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道教门生,一心求道成仙的愿望是一致的。
  晚年的王羲之服用五石散和道友相助练得丹药后世怎样的呢,王羲之自己在一封信中娓娓道来::“旦极寒,得示。承夫人小咳,不善得眠,助反侧,想小尔。复进何药?念足下悚息,卿可不?吾昨暮大吐,小啖物便尔,旦来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顿首。”心中的王羲之服丹后,大吐一场,食欲不振,睡眠收到严重影响,白昼感觉浑身发冷,已经是轻微中毒症状而不知。
  王羲之走在服丹的人士的路上,爱上了自己隐居的生活。虽然身体已经大不从前。东晋升平四年,岁在庚申(公元360年),王羲之炼丹于剡县之鼓山(金庭东侧),有题辞志石”。
  辞云:“粤若吾先,琅琊肇址。临沂孝弟,郡么燮理。轩冕盈朝,会稽内史。兰亭迨趣,祓除上已。致政金庭,南朝别墅。光鼓西涯,剡邑东鄙。绝献周重,崇岗顿起。鼓宏对旗,巅夷若砥。其地可锄,有药堪饵。奚啻沃州,岂让天姥?纯庵紫芝,爰居乐土。文坛武土单,鹅池墨池留候赤松,明哲可许。诗赋莫友,簪盖良士。眺望楼迟,思惟窃取。仲尼威仁,朝闻夕死。孟轲传道,无有乎尔。厥赋惟均,为之亦是。世远人非,知谁遁此。右军镌石,鼓山同峙。”
  身在炼丹的世界无法自拔的他开始作为道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然对于晚年的王羲之来说以书入道来的直接也是水到渠成的妙事。每到一处王羲之都会牢记启蒙恩师卫夫人学书的刻苦劲,昔日张芝学书在自己家挖池塘取水浣洗笔墨,王羲之继承了至于学承其苦的持之以恒精神,每一处的居所必有墨池相随,学书卫夫人后,王羲之还保留了童年的一个爱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越来愈浓,那就是自己养的白鹅,作为童年的王羲之来说,朋友是个陌生的词汇,除了哥哥陪伴自己最多是白鹅,作为同样沉默不语的白鹅相伴自己成长,王羲之同样的移情到白鹅身上做自己的朋友。
  王羲之一生都保持着养额的情趣,鲜有人知道鹅是他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家里的长辈辞世久远,能作为王羲之唯一精神寄托的物件不是书法,而是白鹅的身影,白鹅漫步在竹林,浮游在池塘,那很小的时候,母亲和哥哥都是哪里有白鹅哪里有王羲之,所以寻找王羲之的时候只要找到白鹅就能找到他。在王羲之看来,白鹅性格孤傲,超凡脱俗,从来都是自己孤傲的漫步,它可谓是自己解脱孤独的对话者。那洁白的羽毛,从不染尘,作为三禽之一的鹅,只有它古人造字是赋予了一个“我”字。鸡鸭两个字都只是象形或形声,唯有“鹅”字赋予了“人性”的我字,鹅——我的鸟,它可是从古至今受人喜爱,王羲之学书后,每到一处都是与字帖相伴,赏字的时间开始多于观鹅,白鹅的曲颈王羲之直接取象融入了书法“之”,曲笔的转折王羲之直接采用漂移的技法不用带弧度的曲线划过,让字有了更多的动感。长长的鹅项一伸一缩,正像一支长长的笔在灵动书写,鹅的灵感驱使他神笔的运动。
  有个关于王羲之爱鹅的故事还是发生他在会稽郡任职时发生的,会稽郡小村庄有一老妇人,家里养着一只白鹅,这只白鹅的叫声独特,让人一听就欢喜不得,王羲之听说过了此事,派人花钱去买,老妇人根本就没打算卖,王羲之携带亲友携带金银细软之物,下乡去找老人交换,若不能交换,去看一眼白鹅,听一声叫声也行。老人听说会稽郡的王羲之要来自己家,也是非常开心,但是家里穷,没有什么好菜招待这位百姓心中的好官,眼睛看见了走过的白鹅身影。
  等到王羲之来到老妇人家,老远家看见炊烟袅袅升起,王羲之下马飞奔屋前,正看到院子里老妇人热火朝天的炖着以大铁锅肉,香气四溢。
  王羲之还没开口,老妇人先开口说话了:“大人不要见笑,老奴家贫,没什么好招待的,知道大人喜欢鹅,就把家里的唯一一只白鹅给大人用铁锅炖了,马上就好了……”听得王羲之一阵心疼,我喜欢的是活的鹅,心中冒出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心中懊悔不已,留下钱财,叹息离开。
  山阴县有一老道士,自己养了一群白鹅,王羲之这次没在惊动别人,自己悄悄上路寻到道士住所,来到一处小溪旁,正看到一幕白鹅戏水的画面,戏水波光粼粼,满目的白鹅形态万千,王羲之如痴如醉的看着喜爱的白鹅,仿佛回到了琅琊故地自己家的池塘。
  王羲之询问道士可否割爱卖与自己几只,道士摇头。看着王羲之沮丧的脸色,道士抖着手中的拂尘接着道:“不过,若是能为在下做一件事,这群白鹅可举群相赠!”“但说无妨!”王羲之眼中冒出希望之火,这眼神正是他创作书艺之体才有的眼神。
  “与君而言,轻车熟路,为贫道抄写《道德经》一部足矣!”“笔墨伺候!”王羲之欣然接受。“世人所称王右军**鹅,未料如此痴迷。”“先生于我皆是各取所需,今日之事合乎性情,生平快事!”王羲之走到鹅群前面,只是轻轻说道哪只是我的鹅,请出来!一只孑然独立的白鹅从鹅群中漫步缓缓而出。
  王羲之自取一只鹅,放在怀里,惊讶的道士合不上嘴,原以为王羲之会带走一群鹅,没想到白鹅通其人性,遇爱鹅羲之真是白鹅之幸,遇此白鹅真羲之之幸。
  由此道家经典《黄庭经》闻名于世,这个故事的结局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道士接过来王羲之挥毫而就的书籍,大笑一声,一阵白雾升起,老道身边化作一阵烟云,驾着天鹅而去,王羲之才知道自己是遇到神仙了,而手中的白鹅只化作一只鹅毛在手中,空气中留下老道士的一道声音:“千里山东鹅毛,礼轻人意重。”王羲之抬头目送老道离去,而手中的鹅毛在手中化作一个汉字“永”,王羲之低头看着这个字突然领悟到这是老道士这位神仙传给自己书法的要诀啊,这个字不正是包含了汉字的所有基本笔划,王羲之握着手中渐渐消去的永字激动不已。永字八笔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王羲之后来苦练单字“永”,将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理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千只鹅有一千多个形态,一个字同样可以有无数种结构,太极化阴阳,阴阳划万物,字由如此。后来,有幸在兰亭集序中,我们有幸看到了王羲之的开篇之“永”字。任何一笔拿出来都是绝妙的典范,后事之师大家各取所需,欧阳询取其字的险峻,颜真卿取其燕尾,柳宗元化用骨势,然而自唐人后,书艺名家步调一致的将两晋书法的锋芒毕露的笔法撇去掩藏,演变成藏头护尾的基本做人哲学,自此两晋书韵当然无存。之一形成后世主流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局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