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外行看史记 / 第110章 杀神白起

第110章 杀神白起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说起秦朝的猛将,秦惠文王时期的司马错、秦武王时期的魏冉、秦昭襄王时期的白起、秦庄襄王时的蒙骜、秦始皇时期的王翦、蒙恬,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秦昭襄王时期,不拘一格用人才,也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武将。白起、司马错、胡伤、赢摎、王龁、吕礼、蒙武等。
  最著名的就是白起。号称杀神,本来是丞相魏冉推荐的一员名将。说是楚国人,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也有人说其先祖也是秦国人,秦武公的后嗣。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楚国人,魏冉的重视就可以看出来。从军事家角度上看,白起是继孙武、吴起之后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并且是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指挥大小战役70余次,无一败绩。厉害呀厉害,大胜仗不难,难的是总打胜仗,让同时代的人怎么活?从四大名将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两位是秦国的,两位是赵国的,基本上是这两个国家决定了历史的走向。白起终止了赵国雄起的道路,王翦则彻底扫平了六国。
  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打造了巩固的后方基地,制定了东进打败三晋的战略计划,急需人才来执行。不得不说秦昭襄王的雄心壮志,一路推行商鞅变法的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拥有雄厚实力的他选择了拓展,推行军功爵位制,大力选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就是重用一切可以发挥实力的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白起应运而起,在历史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风采。
  初露锋芒。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13年),趁魏襄王、韩襄王同年去世,政局动荡,白起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这一战,是白起在历史上的初次亮相,固然战绩不错,也是牛刀小试。白起军事生涯数十载,为秦国扫六合、平八荒,战绩显赫,彪炳千秋,几百年来无出其右者。败韩魏、挫强楚、毁劲赵,杀戮六国军士将近百万之众。那时候,中国总人口才有多少?百万军士死于白起之手,落下个人屠之名,只能说白起就是白起。可是奇不奇怪,白起的前半生却是无史可考,只字全无。从历史角度看,秦国的文化实在是很低级的,百家争鸣的年代,各国思想领域都在风生云起,只有秦国这个在别人眼里的三流国家,整天和西戎等打交道,坐着小板凳看热闹,没有一点走在队伍前列的迹象。白起的前半生估计是每人关注,一个底层青少年的成长史,大家不关注。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14年),分家后的韩魏不得不联合起来,扼守崤山函谷关,堵住秦军东进的道路。他们知道,秦军是虎狼之师,东进的第一道门坎就是自己,为了自己也得努力。此举诱发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伊阙是河南洛阳龙门镇一带,地势险要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秦国不能放弃。双方的焦点都集中到了这个小镇。以魏将公孙喜为首的韩、魏、东周联军25万,秦军不及对方一半。韩魏并不是一条心,韩国希望魏国打头阵,魏国希望韩国打头阵,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结果行军布阵成为魏国军队稍微错后,给了白起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机会。白起以少数疑兵在正面牵制韩军,精锐部队穿插至敌后,突袭魏军,魏军不曾防备,迅速崩溃。韩军听闻魏军溃败,军心大乱,无心再战。加上韩军的侧翼被赶上来的秦军主力面前,顿时溃散。秦军乘胜追求,杀主将公孙喜,占领伊阙及附近五座城池。伊阙之战后,韩魏被迫割地赔偿,从此秦军东进的道路被彻底打开。
  白起东拼西杀,为秦国打下了一个新局面。
  其中上党之争成为关键。上党是个关键位置,秦军多次拿下,多次失守,但是有不得不占据。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只要占据,自此太行山以西的地盘都早晚会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秦军打韩国,韩国很快撑不住了,就命令上党给秦国,不要了。惹不起,躲得起。可这一次,上党的郡守封亭不干了,反正已经不是韩国的地盘了,归顺秦国,也是被人看轻,干脆归降赵国,引起秦国和赵国的矛盾,两枪争锋,自己的祖国韩国还有机会。于是上党决心归了赵国。
  赵国也不傻,看出这是一个阳谋。朝堂上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平原君赵胜和赵禹都赞同接受上党,因为流多少血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上党,上党位置很重要。可赵孝成王又担心白起杀过来无人抵挡,两人推荐老将廉颇。于是,上党真正归了赵国。
  上党十三城,拥有可俯视三晋和秦国,人口三十多万,占赵国总人口的一成。诱惑!当年,区区韩国就凭借此地阻挡住秦军80多年无法东进,可见地势险要。其实赵国也没有选择,不要上党,也要和秦国决战,要了还是决战,不如不要。上党之争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廉颇就是廉颇,老成持重,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空仓岭位于山西高平市西南沁水县樊庄乡境内,地处马村镇老马岭上,与米山镇的大粮山的出处呼应。当时,白起粮草驻扎在空仓岭,廉颇粮草驻扎在大粮山,一个远道而来,缺粮却故弄玄虚,用空粮仓迷惑对手,一个虽有粮草,却故意打击对方士气,用黄沙洒遍全山。古时候,谋略也很发达,不仅仅是军事较量,心理战玩得也很顺。
  丹河干流始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据说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染红了河水。胡说八道,坑杀,不会流那么多血,只会是挖坑。挖坑,没有挖掘机,怎么做到的?还有时间施展人道主义?估计这种说法是真的,在河边包围住,没有退路,杀个干干净净。
  百里石长城在丹河侧畔,是一处古长城。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作用很凸显,赵国敢要上党就是因为有廉颇和百里石长城。
  三道防线,的确是很难吃下。一开始,秦军凭借战斗力拿下了第一道防线,但是廉颇很有经验,单兵作战打不过秦军,但秦军最大的弱势就是远道而来,经不起消耗。廉颇也很清楚,长平之战是国运之战,挺过去,一切太平,甚至赵国可以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挺不过去,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住秦军前进的步伐。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醒,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战略眼光。起码其他国家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出手相助。
  仅有赵国在前线,仅有廉颇在前线。
  廉颇很厉害,收缩兵力,退守第二道防线,坚壁清野,死守不出,秦军的攻势发挥不出来。这一守,就是三年。
  三年可以改变很多。
  其他国家依旧没有变,还是坐看苦笑。赵国却改变了心思,一方面不满意廉颇的不作为,某些领导总想要成绩,一方面因为前一段时期的伊阙之战的胜利,让领导层认为秦军不是那么厉害,是指挥无力,更主要的是有秦国的煽风点火谋略。眼光短浅的赵国丧失了最后一个历史机会。廉颇换成了赵括。
  赵括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但是赵括毕竟年轻,也没有后援。被白起区区二万人从后方突袭夺取了第三道防线,顿时原来的第二道防线丹河和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形成了一个口袋,赵军几十万大军成为困兽,形势逆转。秦军攻不破防线,赵军也很难攻破防线,但是赵军人多,又处于胶着状态。
  关键时候,就看双方领导人的决心和信心。
  赵国的选择是向秦军求和。秦国的选择是既然赵国求和,看来是坚持不住了,得了一个很好的信息,赵孝成王是最大的间谍,呵呵,秦国竭尽所能集合了6万人马赶往前线。区区6万人马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赵国败了。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对秦军形成威胁,统一天下只是早晚的事情。
  杀神白起的功劳,彪炳史册,几百年难寻的人物,可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悲哀!不仅仅是秦昭襄王的原因,有白起个人的原因,自己的才干仅仅是一种工具,当不能利用时就毫无价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