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土客 / 矛盾 下

矛盾 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要说荷村和清水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矛盾呢?在这,我给大家把这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前文书我们已经提过了,清水村是一处标准的客家村。村中之人大多操着一口和粤语融合过的客家方言。而荷村则是鹤山县比较有名的土村,村子里居住的大多是当地土著的后裔。
  本来,两村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流。加上相隔有一定距离,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土地纠纷。
  两村之间相安无事,这种和平美好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前段时间。一封朝廷文书的发表,终于打破了两村之间一直以来的平静。也由此引发了一段腥风血雨,流血断肠的大战。
  封建社会的阶层分布无非也就是四个“士农工商”。除非说你命好直接投胎到皇亲国戚家里,除此之外基本上这四个字能把整个大清王朝的所有人包罗在内。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想要改变命运,无非就是读书和经商两条道。不过在重农抑商的普遍氛围之下,没有几个老百姓真的愿意去经商。
  一没本钱,二没人脉,第三是没出过远门。走出二里地如果不沿着官道自己都回不来!经商,大哥你还是省省吧,别到时候人家把你卖了你还给人家输钱呢!
  跟经商相比,读书的群众认可度就强多了。毕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一朝科举榜上有名,那就等于得到了吃皇粮的铁饭碗!一辈子吃穿不愁。
  即便是没考上科举,就算只当上了个秀才,那也是高人一等。不仅县太爷面前不用下跪,而且还有诸多的补助。如果当上了举人就更不得了了!自己的赋税都可以全部减免,这可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实惠!要不你看范进中举咋还疯了呢?换成各位,不疯不也得高兴得直跳脚?
  大家看我在这吹了半天牛,画了半天大饼。心里可能都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不过在这我还得横插一杠子,告诉告诉各位,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
  之前我也说过了,那个年代。全天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文盲,不认识字的一抓一大把。天天田间地头干的要死要活,别说读书,能把肚子糊弄饱就算是谢天谢地了,谁还有心思做那白日梦啊。
  就算是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又有几个真能考上功名的?大清朝四万万人口,当官的可没几个。每年朝廷录取的名额都极其有限,换在普通人身上,一辈子考不上秀才的人多了去了。吴耀宗的叔叔吴平不就是吗?一辈子也只考上了个童生,最后只能靠教书勉强糊口。
  所以一个人想要靠读书出人头地,一方面要天资过人,熟读四书五经。其次,家里够硬。不说达官显贵,或是大门大户,那也至少要保证养着你这么个闲人每天不干活,只用安心学习就行。
  所以到头来,真要细究成功率。读书成才的概率还不如外出经商呢!
  虽然过程艰难,但回报的好处也是异常的高。所以许多人挤破脑袋也是为了家中能出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一个金榜题名的幸运儿背后,往往夹杂着父母长辈,甚至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而广东的地界上,虽然地处帝国的边陲。但当地人的科举入仕的想法可一点也不比江淮地区的人差,读书治学在当地也是蔚然成风。
  也正因为重视读书考试,所以广东各地对于学额的竞争也就十分激烈。学额也就是考试的录取名额。早些年间,朝廷有过规定,非本地户籍的人是不允许参加当地的考试的。
  这点一是为了维持学额的正常竞争,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本地区民众的利益。但后来由于外来的客民太多,而且很多都打算常驻于此。并不具有回到原籍考试的想法和能力,所以朝廷就单独为这些客民提供了学额的补助。
  按道理一直这样也是相安无事,但问题是前段时间朝廷看外迁客民居住已久,所以便下达召令,合并了一部分原有的学额。这样就使得荷村和清水村产生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在前段时间的公文中,二者的学额被统一到了一处。作为客民的清水村这下是高兴了,因为在原有的学额分配中,客村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几十年来还发生过好几次因冒籍考试而引发的大官司。如今一道律令下来,公平竞争!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而荷村村民自然是一肚子的不愿意。虽然说朝廷考虑到竞争的关系有意提高了学额的数量,但毕竟学额的分配不再稳定。压力比之前要大上许多倍了。
  如果单纯是不满意,那还好说。毕竟学额数量摆在那。动上笔杆子,结果如何各凭本事。谁也没有什么话说。
  但无奈,有人在这个事上动了歪心思。其中,荷村有一个姓王的员外,他为了让族中子弟占有更多学额所以准备拿钱贿赂主考官。结果这个事没办好,被人发现还传将了出去。
  清水村的村民后来听到了这个消息,一个个只听得怒火中烧。正所谓“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每年上边也就能给十几个童生的录取名额。为了这个机会我们全村上下男女老少得出多大力才能培养出几个好学的苗子参加考试?按理说这是写文章动笔杆子各凭本事的事!你姓王的使两个臭钱就像要加塞?简直是欺人太甚!
  几个清水村的村民一时火起,直接就跑到荷村王员外的家。几个人冲进屋中想把王员外给揪出来,结果正赶上王员外去县城访友,扑了个空。
  没有找到王员外,为首的村民刘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跟旁边的几个同路的伙伴说:“他奶奶的!姓王的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他躲着我们无所谓,他的一家老小可都还留在这,咱们直接给他放一把火,烧他个底掉!看他以后拿什么贿赂那些当官的。”
  同行的几人也是一致拍手叫好啊,拿着火折子和火把就把王员外的房子点着了。
  这一把火烧着了不要紧,可大家可千万别忘了,这是荷村,他们几个外人进村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地人发现了,如今这么胡作非为,当地人能饶得了他们吗?只见荷村上下瞬时间就出动了几十个壮年村民,把这几个纵火犯围在当中是一顿胖揍啊!
  荷村的村民也是气急了,直接把这几个人打了个半死。打完了还不算完,村中的地保直接给这几个人扣住,说要报官。而且通知了清水村,说是如果想把人放回去也不难,每个人值五两银子的价钱。如果不给钱,就从几个人身上拆下点什么零件,让清水村的人看着办!
  清水村可是相当当的客村,想当年他们的先祖迁居于此,可以说是历经了千难万险,如果把其中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情节完全不亚于《大唐玄奘西域记》
  别说如今的荷村,想当年入关的清军,闯王李自成的叛乱,亦或是吴三桂的铁骑都没能把这些顽强的移民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了应对各种各样未知的磨难,客家人拥有极强的凝聚力以及超于常人的强大毅力!例如清水村的村民,他们不止崇尚读书,而且文武双全。村民时常在一起练习枪棒拳脚。
  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这回双方的矛盾一爆发,平时练得拳脚功夫终于派上用场了。
  清水村的村民接到了荷村送来的挑衅意味十足的书信之后也没有多做考虑,直接组建了一直由一百多名本村村民组成的“远征军”,向着荷村的方向浩浩荡荡的杀了过去。
  荷村这边也是不甘示弱,也凑了一直二百多人的队伍在村庄正前面的十里坡,应战来敌!
  一场仗打下来可以说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别看打架的双方只是两伙村民,人数也不像评书演义里动不动就提出的什么几十万大军,百万之众。但双方一经交手就别有一番风采。
  荷村占据主场优势,参战人数大概是清水村的两倍有余,但内部大多为田间地头的庄稼汉,拿的也都是普通的农具。
  清水村这边的准备一看就充足的多,村民一致头戴红头巾。还有一个举旗的大汉充当指挥。手中刀枪棍棒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两把民间打猎用的火药枪。
  这种枪多为竹筒制作,在塞入火药之后再拿铅弹或碎石作为弹药,一打就是一大片。虽然不能致人死命,但只要挨上必定是血肉模糊,威力也着实不小。
  第一发火药枪打出去的时候不是很顺利,可能是因为火药装的太多,所以子弹还没有出堂就在枪管里炸开了花。拿枪的那人立时就被崩倒在地。头上,脸上尽是碎屑炸出的创口。四处都在流血,生死未卜。
  虽然出了这档子事,但清水村的村民明显没有因此而胆怯,反而斗志昂扬,一个个红着眼睛朝着荷村的队伍里冲杀过去。
  荷村也靠着人数优势和对方拼杀在一处,经过了大致半个时辰的死斗。荷村的人马终于抵挡不住,加上有个贪生怕死的小子在队伍里大喊了一声:“对面的援兵来啦!赶快跑!”
  这一嗓子下去,本就处在下风的荷村村民一下子斗志全无,一个个紧赶慢赶往村子里乱跑,有几个不小心倒在地上的倒霉蛋,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急着逃跑的队伍踩成了肉饼!
  此等惨剧,却是让人心惊。
  事情到了这里,已经演变成了聚众械斗的大案子,马斌对此头疼不已。但要想知道这位县令大人如何处理,以及吴耀宗和二牛为何重返鹤山县,大家还是要看下回分解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