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两世陌上花 / 十八帖:刮目相看 在屋顶唱着你的歌 3

十八帖:刮目相看 在屋顶唱着你的歌 3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不对,蔡文姬是熹平六年出生的,她嫁给卫仲道的时候是初平四年,那一年她16岁。而她的父亲蔡邕,在初平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受董卓事件的牵连,被王允处死在狱中。她的父亲死于她出嫁之前,又怎么能反对她回娘家呢?”昭姬井井有条地说着自己熟知的自己。
  听到她这样说,施瑞德坐在她对面,眯起眼睛观察着她。生长在台湾的绝大多数女生,除了大学就是历史系的,否则根本对历史不感兴趣。而“纪采薇”却可以如数家珍地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东汉故事。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连当时的年号都还记得一清二楚。这些年号恐怕连这部戏的编剧都没有这么清楚,这可真是奇怪到家了。
  至于她说的到底对不对,他还要回去再验证一番。如果她说的全都中了,也许是编剧故意要让剧情更冲突些,也许是---编剧的历史知识水平还不如她?
  “原来如此。照你所说,蔡邕和董卓是一党,死得也就不冤枉了。只可惜,没能看到女儿出嫁。”施瑞德接着说下去,一边想看看她的反应,看她又能说出些什么门道来。
  昭姬本来并不想继续就这个问题再多说些什么,以免让他怀疑更多。但她听到父亲被这样冤枉,还是忍不住要反驳:“不是的!蔡邕是冤死的。他一生清正刚直,从不趋炎附势。否则最初就不会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宦官,落得带着女儿四处流亡的地步。”
  想到儿时曾经跟着父亲投靠吴郡会稽羊家。羊家虽是父亲的故交,但怎么说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昭姬对于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许多年后,蔡邕将小女儿留在羊家,又带着蔡文姬回到陈留老家,后来把她许给了卫家。但这时董卓专权,就想拉拢当时的名士蔡邕,强行令蔡邕为官,并且非常厚待礼遇。蔡邕本来不愿意做官,就想去山东隐居。但他的名气太大,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让他容身。
  为了蔡氏一族的平安,他才勉强做了中郎将。在此期间,他也给了董卓一些建议,董卓的跋扈行径才稍微收敛了些,除此并没有与他有更多密切来往。一直到董卓被杀,蔡邕只不过是出于怜悯叹息了一声,就被王允借题发挥,抓进狱中问了死罪。
  他只是顾念董卓以往对自己的情义,无论董卓对外间是怎样不堪,但毕竟对他一直很尊重。蔡邕正因为不是小人,而是真君子,所以才不小心犯了忌讳。如果董卓被杀之时,他也跟着其他人一起鼓噪叫好,那他便不是蔡邕了。
  他的叹息,只不过是叹其不争,又顾念旧情的感慨罢了。说他与董卓一党,也根本不可能。如果要投靠权贵,他早十几年就可以那么做了。那时有多少王孙贵族,都以能请到蔡邕奏琴赠字为荣。但他都一一谢绝,坚守自己的风骨。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会跟董卓同流合污呢。”
  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虽然一吐心中所想,但当昭姬想到自己目前的身份是纪采薇,还是后悔自己说得未免太多了。
  “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啊,比编剧知道的还要多。这些微小的细节如果你不讲,我可能也没兴趣知道。不过听完之后,觉得也很有道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倒可以在这部戏里加上这一节,或者会更真实更精彩。也可以看出,有其父必有其女,对表现剧中蔡文姬的性格,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施瑞德觉得这个“纪采薇”此时简直有点高深莫测了。
  只要一说起蔡文姬和蔡邕,就像是在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一样笃定。而且听她的用词造句,也很有古时风范。这一点让施瑞德不得不刮目相看。先不论他个人对她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都要承认她的确与众不同。
  或者,当初只让她做一个打杂的是有点屈才了。不过也不能怪谁看错了她,以前她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表现。是没机会,还是根本不愿意让人知道呢?
  “这样吧,等一会我把剧本拿过来给你看一下,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告诉我。另外,今后你就做我的私人助理好了。我一直没有秘书,你就做秘书的工作吧,就只对我一个人负责。你之前的工作,让小call和其他人一起做。”施瑞德只想了一秒钟,就这么痛快地决定了。
  施瑞德其实也不知道具体要她做些什么,但想到她今后可以时时出现在自己身边,就觉得这想法其实还不赖。
  昭姬点点头,并不很了解所谓私人助理到底要做些什么,更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胜任。
  但她知道,自己与他之间的距离,终于变得更近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