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陈武帝评传 / 第十二章 乱世危局

第十二章 乱世危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此次西魏率大军突袭江陵,梁元帝萧绎竟不作防备,实在令人不解!
  西魏遣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五万大军于梁承圣三年十月(公元554年11月)从长安出发,直指江陵。梁朝旧臣马伯符冒着生命危险,从西魏发密件给萧绎,梁元帝不相信。
  到1月20日,武宁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北)宗均急报魏军即将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和大臣们认为两国交好,没什么冲突,不至于公然入侵。仍不相信。
  萧绎两次派侍中王琛去打探西魏的消息。可是,三天后,魏军已攻打襄阳了,萧绎这才下令内外戒严。而那个可笑的王琛还只是走到石梵(今湖北钟祥县境),给黄罗汉急件说“边境秩序井然,说魏军进攻是谣言,是儿戏。”元帝听了,竟然还恢复讲经的课,一些朝庭官员只得穿着军装,听元帝讲《道德经》。这个荒唐的皇帝,从10月19日就开始在龙光殿给大臣们讲解《老子》,11月23日,魏军已经到达襄阳,他才暂停讲课。直到12月27日晚上,魏军已兵临城下,四面包围了江陵城。元帝才停止讲经课。
  元帝亲眼看见了魏军围攻江陵了,才派人去征召远在边境对齐军作战的王僧辩、陈霸先和湘州的王琳等将领回援。而对其他将领,仍存戒心。当时,最近的郢州刺史(今武汉市)陆法和出兵援救江陵,他竟然派人阻止:“我这里能够破敌,你只要镇守郢州,不必调动军队。”
  当时正在与北齐军作战的王僧辩、陈霸先听得江陵警讯,大惊失色,立即令侯瑱、杜僧明率军作前锋,急奔回援。可是,魏军早已料到,抢先布阵,堵截打援。陈霸先属下大将杜僧明竟然病死在江州。可悲可叹!而远在湘州的王琳,闻讯起兵来援,日夜兼程,正赶到长沙就闻知江陵沦陷……
  破城之时,梁元帝还有机会逃生。但他的猜疑心重,害死了他!当时守城将士中,原有忠君之士。城破之时,谢答仁、朱买臣向元帝萧绎劝谏道:“城中兵士尚多,乘夜突围,敌军必然惊退;如得脱身,便可渡江求救。”。这是最后一线生机,可萧绎平常就不方便骑马,他摇头,道:“难成!难成!”
  谢答仁自告奋勇地帮忙,道:“陛下如不便驰骋,臣愿从旁扶持陛下。”。谢答仁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马上功夫也是相当纯熟的。可是,王褒闻言,厉声道:“谢答仁原本就是侯景的余党,怎能相信!与其依靠贼人,不如出降。”谢答仁气愤填膺,再次申请道:“臣蒙陛下厚恩,因此自愿效死报答,陛下如不愿夜出,内城将士还有五千人左右,臣请背城一战,死也甘心!”
  萧绎颇为感动,当面授给谢答仁为大都督,把自己的公主许配给谢答仁。马上命令谢答仁出去殿外率所剩兵众死守城池。偏偏王褒又在萧绎面前坚持说谢答仁难以相信,那五千人怎能退敌?萧绎这就收回成命。等到谢答仁再次请求入殿面见萧绎时,被门吏阻止在殿外。气得谢答仁肝火暴升,狂喷鲜血,倒地而亡。
  萧绎疑心太重,信又不信,用又不用,岂不叫忠君报国的义士们气冲脑门?!所以,才有黄罗汉夜开城门,引魏军入城之变。如果萧绎能信任谢答仁,乘乱夜逃,只要等待几天,无论是王僧辩、陈霸先或者是王琳的任何一支援军抵达,就有可能组织反攻,东山再起。
  可惜,向来猜疑心重的萧绎,只落得退入内城,想以两位侄儿作人质,向魏军主帅于谨求和。他自以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后还可以咸鱼翻身。他换上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他哪里知道,落入敌掌,焉有活路?等待他的命运,早已注定:羞辱和死亡!
  他难道不知道?他出东门投降时,城北的将士还在苦战,各路援军正奔驰在路上.....其实,萧绎并无治国、治军才能!从建都的地理选择,就是极大的失策。——江陵背靠长江,无险可守。离敌军太近,若敌军偷袭,一夜可达江陵。而且,元帝不放心那些军权在握的将领。把军事大将都各迁远境。防范宗亲兄弟甚过于防敌国;还利用敌国来消灭宗亲兄弟和异已。萧绎残杀侄子萧誉(即昭明太子萧统之子),逼迫萧誉之弟萧詧投奔西魏。萧詧为复仇,借西魏五万大军围攻江陵。
  元帝萧绎自知因果报应,难逃一死,竟然一把火烧了十四万册藏书!——此乃中外文明史上的千古罪人!对华夏汉文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据《隋书·经籍志》载: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图书毁失严重。北周藏书只有八千卷。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多部。萧绎烧毁的十四万册历代传世精品藏书,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讲,都是华夏民族上千年积累的文化精华,其损失之巨,无以弥补!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悲催的一大浩劫。
  萧绎本是一个文化人。史载元帝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他自幼瞎了一只眼,却好读书。据《梁书·元帝纪》载,“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出身皇族,家族文化气息浓郁。梁元帝萧绎著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五十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三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合计超过四百卷。萧绎在乱世危局中,也能取得如此多的学术成就,使得他与父梁武帝萧衍、大哥萧统、三哥萧纲,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四萧”,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
  就是这样爱书爱到痴迷的萧绎,竟然气急败坏地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元帝被俘后,有人问为何焚书?萧绎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至死都不明白亡国之因!竟然恨那无辜的书籍,何其荒谬?!
  梁元帝之所以国破身亡,根本原因在于:萧绎虽然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但他修身不够!他本性虚伪、残忍、优柔寡断、贪生怕死。虽然他大肆宣扬道德,为大臣们讲解经书,著作《孝德传》、《忠臣传》等,但自己却没有认真实践圣贤的教诲,也没有优秀的实际行为。他在现实的生活中,却不忠不孝,狠毒残杀。
  当初,侯景围攻建康,其父梁武帝命在旦夕,而萧绎却拥兵自重。其父活活饿死,他忙于骨肉残杀:逼死亲子萧方,杀侄萧誉,迫离萧詧;用妖术画萧纪的像,亲打钉子咒他早死。还不惜请魏军袭击成都。萧纪兵败,他密令部将樊猛杀之。萧纪的两子被他断粮关着,他们饿得咬自己臂肉吃,饿了十三天后才死去。元帝萧绎生性残忍,江陵被困时,有部将提议把狱中仍关着的几千人充军守城。萧绎不许,令全部杖毙。未及,城破。
  萧绎的虚伪还表现在私心自为。萧绎自诩爱才,可王伟一手策划、促成了侯景之乱,导致江南山河破碎,万民死难!对这样一个万恶不赦的帮凶,萧绎竟然惜其才,想赦免王伟的死罪。当时有人对梁元帝说:“以前王伟写的檄文也很好呀。”萧绎找来一看,檄文上有:“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项羽的眼睛有两层眼珠,还会有乌江之败;湘东王只有一只眼睛,难道天下会归他吗?)萧绎勃然大怒,将王伟的舌头钉在柱上,开膛剖肚,一刀刀碎割而死。萧绎不是以大义而杀王伟,而是泄私愤而杀之。可见其“仗义”是假,“惜才”是伪。
  对于萧绎这样不修身、不实践、不按圣贤教诲去做的人,谈什么道德品质?读万卷书又有何意?这样的人一旦登上高位,害人更多更惨!
  当时,西魏军众攻破江陵后,烧杀抢劫奸Yin,无恶不作。于谨把江陵府库里的奇珍异宝,及宋浑天仪,梁铜晷表,及南朝遗传法物,还把江陵附近王公以下的十余万青壮年百姓抓住,都押到长安去充军或驱逼为奴。梁元帝征召到江陵的陈霸先之子陈昌、侄子陈顼也被西魏掳去。时年十六岁的陈昌被元帝封为长城国世子、员外散骑常侍、吴兴太守。陈昌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不但长相俊秀,才华也极其出众。陈昌没有想到此地一别,不仅失去了亲人的看顾,甚至,连他继承皇位的机会,也就此失去了。这是后话。
  西魏兵众野蛮之极,江陵的老弱病残者,一律杀死。从江陵到长安,漫漫长路的跋涉中,被冻死、饿死、被兵马踩死的人,不计其数。魏军攻城时,梁朝中书郎殷不害奋力组织兵众督战。江陵沦陷后,他痛哭着疲惫回到家,却见家门大门,家中物品胡乱扔砸一地,母亲亦不见了。他失魂落魄、哭泣着到处寻找母亲。
  当时,城内外白雪茫茫,积雪尺深。杀死、冻死的人,遍满沟壕、街道、郊外山坡田地。殷不害边寻边哭,到处寻找母亲的尸体。每见到沟里有死人,就跳下去抱起来辩认。他全身的衣服都湿了,冻上了冰。他一连找了七天,没喝一口水,哭声嘶哑,嗓子带血.....他找遍了所有的地方,才找到了他母亲的遗体。
  据事后统计,整个江陵城及附近村庄,只有300余家幸免于难。
  当时,萧詧有一部将叫尹德毅,向萧詧提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尹德毅说道:“魏兵贪婪残忍,随意杀掠。江东人民受此大难,都责怪是你主使的。殿下杀人父兄子弟,人民尽都仇恨你,那还有谁帮助你?为今之计,不如假设宴,请于谨等魏军将领入席。暗中埋伏武士,斩杀主帅和将领。再令诸将袭杀魏营,全歼魏军。然后,安民告示,礼召王僧辩、陈霸先诸将,建都建康,称帝即位。不出10天,功成业就。古人有言: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殿下雄伟远略,不计小节!”
  凭心而论,尹德毅这个谋略非常好!也是一次南梁汉人劫后反击的机会!但是,萧詧沉吟半晌,对尹德毅,道:“你的谋略确实很好!但是,魏人待我也很不错。不能背叛他们。如果按你的计策办了,恐怕别人不耻于我们了。”
  尹德毅听罢,叹息而退。后来,西魏立萧詧为梁主。仅给了荆州不足三百里范围的土地。萧詧送走魏军,环城四顾,已是一片空寂荒凉。不由得仰天长叹道:“悔不用尹德毅之计策!”
  次年正月,萧詧开始称帝,改元大定。追尊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太子妃蔡氏为昭德皇后,生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太子。一切刑赏制度,基本上按梁朝旧制执行。唯一不同的是,对西魏称臣。
  萧詧重用贤臣,稍有一些规模,成为一个荆州小朝廷,史家称为“后梁”。但这个政权是西魏扶持的在华夏江南的一个代理人,也就是西魏的一个傀儡政权。所以,一千五百年来,历代史学家不能把”后梁“作为正统王朝。
  江陵沦陷之前,元帝萧绎急招王琳回援。湖州刺史王琳闻讯,当即率大军从小桂北下,抵达蒸城(长沙附近)时,就听到江陵已经陷落、元帝被害的消息。王琳痛哭,北望,为梁元帝萧绎发丧,三军都穿白衣丧服。王琳引兵驻守长沙。长沙王萧韶和一些将领推举王琳为盟主,以图天下。王琳令部将侯平率一支水军,讨伐后梁。
  王僧辩、陈霸先冲破西魏兵马堵截后,惊悉江陵已陷,元帝被害,江陵被占。悲痛、愤恨、悔迟......百味交加!万般无奈,转回建康。陈、王商议:赴江州,迎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帝。因萧绎生的几个儿子或战死或害死,只有年仅十三岁的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萧方智尚存。
  萧方智,字慧相,乳名法真,是世祖的第九个儿子。太清三年(549),梁武帝封他为兴梁侯。承圣元年(552),梁元帝封他为晋安王,食邑二千户。承圣二年(553),梁元帝令他出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十一月,江陵陷落,梁元帝遇害。太尉扬州刺史王僧辩、司空南徐州刺史陈霸先商定,以萧方智为太宰,秉承皇帝旨意,奉迎敬帝返回京城建康。
  承圣四年(555)二月癸丑,萧方智在陈霸先、王僧辨的簇拥下,在建康京都,入主朝堂,即帝位,史称梁敬帝。颁诏以王僧辩为太尉、中书监、录尚书、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陈霸先守官司空,加征西大将军职衔。以豫州刺史侯瑱为江州刺史,仪同三司、湘州刺史萧循为太尉,仪同三司、广州刺史萧勃为司徒,镇东将军张彪为郢州刺史。追尊皇考绎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正当梁朝在王僧辩、陈霸先的齐心协力辅佐梁敬帝重开新局之时,忽然,北齐尚书邢子才飞马驰来,求见王僧辩。王僧辩感到惊讶,暗思自己与此人,从来没什么交际呀。他来有何事?不料开陆生子送来一个大难题——北齐送给梁朝又一个皇帝萧渊明!由此引发了王僧辨与陈霸先之间的矛盾!
  原来,齐主高洋见西魏杀了梁元帝萧绎,夺得梁朝大片土地,势力向南扩张,很是嫉妒。北齐寸土没得,心中十分不甘。于是,召群臣问计。忽有上党王高涣奏道:“八年前,我们擒萧衍之侄、梁贞阳侯萧渊明,此时可有大用?”高洋一时没反应过来,问:“他有何用?”
  高涣却笑道:“送他回梁为帝,一来引发梁朝内乱,二来嘛.....呵呵,那南梁不就是我们的天下了吗?”
  “呵呵......此计大妙!”高洋当即令高涣着手送萧渊明回梁事宜。
  此刻,王僧辩脸色沉了下来,对北齐使者邢子才断然道:“不行!我朝已有新主。”
  邢子才却傲然道:“我主认为,萧方智年幼,不堪承继大统,梁武帝侄儿萧渊明资历老练”说着,邢子才也不客气,直接把北齐皇帝高洋的一封书信给了他。僧辩接过书信一看,顿时傻眼了。高洋在信中骄横地说:“你们所立之君年轻,不能承担治国的重任。而贞阳萧渊明,是梁武帝的侄子,长沙王萧懿的后代,就他的年龄和资望,可保金陵不失,所以,我把他立为梁朝之主。你应该安排舟舰,迎接新主,和他同心协力,筹建美好的未来。”
  高洋这种盛气凌人的语气,在齐国横行霸道也就算了,竟然干涉他国的君王和政务。还要强硬地送个新皇帝来。僧辩阅信,脸色不悦。对来使邢才子,道:“主位已定,不应再易,烦君复报,以口代书”邢才子又威逼利诱,劝王僧辩好自考虑。
  “我主乃元帝亲子,血统纯正,年少英明,非萧渊明可比。萧渊明乃武帝侄子,旁枝末叶,也敢作非份之想?你勿多言,请回吧”王僧辩送客。邢子才气急败坏,道:“我希望你能改变主意。否则,大兵压境,生灵涂炭,你之罪也!”
  王僧辩一愣,看着邢子才气呼呼地离去。心中有不祥之感,王僧辩即送书信一封给霸先,征求他的意见。很快就收到陈霸先的紧急回信:“梁庭岂容外族涉扰?梁帝惟尊萧方智。”王僧辩知霸先意,于是,更加坚定拒齐。
  不久,萧渊明写信给王僧辩要求迎接他。王僧辩回信:“当今嗣主的血统来自元帝,受命于祖先。他是合法的嗣主。您如来当官,匡扶王室,那大家都期待。如您回朝为帝,那我们不能听命。”
  齐主高洋见王僧辩敢违抗北齐的命令,大怒,令高涣统兵三万,护送战俘萧渊明回梁为帝。又令前梁将陆法和为都督荆州、雅州等十州诸军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台。又派宋莅任郢州刺史,宋莅的弟弟宋为湘州刺史。
  萧渊明为了要些面子,仗着北齐的兵马,硬逼着王僧辩派人来迎接。他写了一封信,言辞软硬兼施。王僧辩表示不能接受北齐拿着刀子逼人立帝。
  但北齐下了决心,就是要拿着刀子逼你听从命令,立北齐决定的人选为帝!高涣率军浩浩荡荡杀向南梁。不到一天,高涣的兵马就到了克谯郡(安徽省巢湖市东南)。
  高涣命令克谯郡的守将找开城门,说是护送梁帝侄子萧渊明回国称帝。克谯郡太守认为荒唐!一来,梁朝已有新皇。二来,即使没有皇帝,也用不着他齐国送还一个俘虏来当皇帝。三来,北齐与梁朝打了这多的仗,互为仇敌。凭什么听你的?
  于是,太守传令:紧闭城门,准备战斗。北齐的主帅高涣令兵众开始攻城。克谯郡在兵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梁军的士兵们仍顽强、拼死战斗!最后,太守战死。
  高涣进城后,报复居民,见人就杀,见女就奸,奸后仍杀死。全城洗劫一空。次日,高涣率军继续向南。萧渊明神情漠然地看着这一切。
  战报传到建康,梁帝震惊!忙令王僧辩御敌。僧辩令爱将散骑常待裴之横立即率军迎战。裴之横点起兵将,即刻北上。刚到东关,就与高涣先头部队相遇。一场恶战,梁军不力。因齐军多是铁甲骑兵。马高人多,齐人持长戟、弯刀。梁军多是江南人,又不善骑马。兵多马少。打起仗来,骑兵一冲,步兵阵营就乱得像一锅粥。因此,江南步兵常常吃亏。裴之横令军退入城中,固守,待援。
  高涣令齐军猛烈攻城。齐军众兵士架着云梯,像蚂蚁一样绵绵不绝地向城上攀来。裴之横沉着应战,指挥梁朝兵众刀砍、箭射,推倒云梯,齐兵像落水狗一样摔下城沟。城边叠尸累累,血肉横飞。
  高涣也是亡命之徒,挽弓射箭,利箭呼啸着飞向城墙上的守军。连连射杀数名兵众。梁军一时畏缩,这时,齐兵又爬上云梯,冲了上来。裴之横看了着急,连忙抢步上前,斩杀敌兵。也是巧合,恰有一支飞箭,直中裴之横的前额,可怜久经战阵的裴之横连哼一声都没有,倒地即亡。
  梁军兵众见此,慌乱败退。齐军蜂涌而上,攻上城来……东关失守。齐兵入城后,烧杀抢奸,杀人如麻,一片血腥......萧渊明这个草包一样的东西。冷漠地站在城墙上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竟然没有一丝表情!
  裴之横字如岳,侯景乱,为贞威将军,随鄱阳王萧范讨贼。后随王僧辩追击侯景,前锋陷阵,平定郢、鲁、江、晋等州。攻石头城、入守台城,屡立战功。又隶王僧辩南讨陆纳,于阵前斩杀陆纳部将李贤明,破武陵王萧纪于硖口。朝庭因功任命裴之横为吴兴太守。
  战报雪片似地飞到建康,梁敬帝十分忧惧。裴之横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对于这样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猛将,竟然战死在高涣的手下,着实令也令王僧辩大吃一惊。
  这时,北齐的使者又来了。再次劝告王僧辨迎接萧渊明为帝。王僧辨陷入了深寒的思考之中了。他不得不面对眼前的残酷现实:北齐兵强马壮。梁庭的确国力弱小,兵力有限。再拼下去,国破家亡,江南民众又会数万人死亡。迎接萧渊明为帝,肯定是齐国的一个傀儡皇帝。但,至少可以保全江南人民不被野蛮齐兵的刀剑所屠。
  王僧辩确实为难啊!他对齐国的态度开始软了。霸先耽忧王僧辩扛不住,又送书信来,再次提醒王僧辨,说:“万不可接纳萧渊明。一、从血脉上讲,萧渊明不是梁武帝亲生子,而萧方智则是梁武帝的亲孙子,才是正统;二、萧渊明被俘于北齐日久,齐逼梁庭以渊明为帝,无异是逼梁庭屈服,成为北齐附庸。北齐野蛮残暴,必断灭江南仅存的汉族血脉和华夏文明。今若苟且,后患无穷!”
  王僧辩看了此信,对北齐的态度又硬朗了起来。以霸先之书,对北齐使者。而北齐使者却道:“南蛮子嘲笑我大齐没文化?但我大齐雄兵百万,横扫天下无敌。你江南的华夏文明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是照样被大齐、西魏杀来砍去?”北齐使者阴冷地看了王僧辩一眼,以挑拨的口吻,笑道:“我记得你王都督祖上也是鲜卑人吧!你与汉血脉华夏文明也没有多大关系吧?”
  这句话,像声炸雷,可把王僧辩炸萎了!他脸色难堪地对北齐使者道:“我可没有文化,何必想那多。生逢乱世,混个饭吃而已。”
  北齐使者见王僧辩态度又软了下来。便进一步地软硬兼施,道:“今日之势,你也看得清楚。抗拒到底,就玉石俱焚!如果顺我大齐,王都督前程无量啊!我大齐今日可以立萧渊明为帝,明天也可以立王大都督的啊!王都督英才盖世,好自为之吧!”
  王僧辩闻此言,惊吓了一跳,忙道:“使君不可乱言!我辈低微,生于乱世,能安生立命足矣。你且先回,容我考虑。”
  这时,又传来北齐大军逼近郢州(今武汉),司徒陆法和以郢州归附于齐。齐军占据了武汉,建康(南京)门户洞开,失去了屏障。齐军顺流东下,京都建康,顿生危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