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亮了,回鹘人撤去,驿馆围解。
西州城外,于阗大军渐渐逼近,回鹘斥候快马加鞭把军情报告给了老可汗。原来于阗人来犯,老可汗急忙召集诸将商议军情,同时令军队停止搜城,撤围驿馆。于阗虽是小国,但此时席卷而来却让回鹘人有点措手不及,一边是虎视眈眈的玉昆部,一边是来者不善的于阗军,老可汗自知难于两面御敌。想到昨夜古寺遇袭,他越想越气,都是儿子惹的祸,“这小子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天生的制造麻烦者,我回鹘莫非要毁在这逆子手上?”他本来就不喜欢儿子,现在又加深了几分。
不多时,又有斥候来报,玉门关外出现唐军,老可汗彻底慌了。
论英雄,老可汗惶不多让,他带领回鹘子民走上了中兴之路,虽然不那么光彩,但赢得了人心,巩固了汗位。人老了就会求安逸,渴望平淡,不愿折腾,在声色犬马中享受着权力带给他最后的一丝荣光。老可汗喜欢年轻的姑娘,那又俊又嫩,又乖又甜,身姿曼妙的小娘子怎不惹人怜?老可汗不怕诱惑,就怕岁月的无情之刃饶不了他,情是何物?情是庸人自扰的一套说辞。曾经于千军万马中呼啸而过,而今在美人怀里千杯不醉,英雄者,必大开大阖,引领风骚。老可汗不是老可怜,在他心里江山第一,美人只是他的消遣。
随着于阗大军而来的还有恐惧,剌兰的封城之举加剧了城内民众的恐慌气氛。果然西州城陷入了内乱,街上谣言满天飞,有些人浑水摸鱼,趁机干起了抢劫勾当。萧景略通过打探得知于阗人来了,他不惊不慌,他明白这是他的救兵,而他要做的就是与他们谈判,帮助老可汗止战,平息骚动。
在萧景略前往西州的三天前,李世昌和李曦月已经动身了,他们一路还算顺利。于阗乃佛国圣地,上至国王,下到乞丐,皆礼佛敬佛。李世昌他们来到于阗后,也没心思感受佛国的异域文化,他们顾不得辛苦,直奔王宫而去。到了宫门,他们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那于阗王一听是李千里女儿来了,立马热情起来。一直以来于阗都尊大唐为上国,凡新王即位都要请示大唐册封,安史乱后,安西动荡,于阗不得已投靠了玉昆;而近些年,河西在李千里的经营下如日中天,大唐之威似有复起之势,新即位的于阗王曾多次向大唐示好,这才有了使团出使于阗一事。李曦月把使团被劫一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于阗王,她说:
“使团从万里之遥的长安不惧艰险为你们送来了真经和舍利,不曾想被回鹘人打劫,舍利被抢,使团至今生死未卜。可怜我大唐,如此仁义之举竟遭无耻之徒抢劫,这不仅是欺我大唐,更是挑衅我王,还请王为使团伸张正义,若不雷霆出击,何以体现我王之威严?”
于阗王听完曦月之言后信誓旦旦地说:
“欺唐就是欺我,使团被抢,令人愤慨,况大唐因我受难,今不兴王师问罪,何以面对大唐皇帝和于阗百姓?”
“多谢大王,大王真乃仁义之君!”
李曦月谢过于阗王后便出了宫殿,她和李世昌在宫外等候于阗大军出动。
于阗王思量过后决定出兵,他在宫前进行了誓师,只见大军旌旗蔽空,呼声震天。随后他们浩浩荡荡地向西州挺进,王走在最前面,他的身边除了侍卫还有李曦月和李世昌。
在距离西州城一百里时,于阗王向老可汗派出了使者。面对气势冲冲的于阗大军,老可汗正在帐内开会商议对策。“启禀可汗,大唐使者求见。”一个回鹘侍卫进帐禀报。
“请他进帐。”老可汗不知此时唐使来有何目的,他满脸狐疑地望着他的儿子,“难道儿子抢劫使团一事被发现了?”想到前前后后都是因为儿子而起事端,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见驿馆门前骚动,听闻有大军来袭,城内惶惶,大汗可有良策?”萧景略似乎没有受到昨晚回鹘军队骚扰驿馆的影响,他永远都是那么有理有据,即使身为客,也不乏反客为主的气魄。
“贵使昨晚受惊了,小儿无礼,请见谅。现在敌人越来越近,如果贸然出击可能会导致城内空虚,此时若有人乘虚而入,西州城不保矣,不知贵使有何高见?”
“大唐夙与于阗交好,为西州百姓计,我愿出城,说服他们退兵。”
“城外危险,贵使不惧乎?”
“舍一人而得万人,有何惧哉?我大唐不怕流血,不畏牺牲,大汗不必担忧。”萧景略看似在说于阗,实则亮剑示威,警告回鹘。
“如此则西州百姓之幸,回鹘之幸,我与大唐之盟,坚不可摧,贵使出城小心!”
老可汗似乎明白了,他不能再纵容儿子破坏与大唐的关系了,“大唐不可小觑,逆子若再敢乱来,我定不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