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风起代北 / 第十一章 秦亡之因

第十一章 秦亡之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当夜,漆黑如墨,寒鸦声舞。
  王霸鬼鬼祟祟摸到拓跋珪帐前,隐藏在黑暗中的罗结与长孙肥拦住了他的去路。
  王霸感受到肌肤传来的压迫感,连忙压低声音向帐内呼喊:“拓跋公子,拓跋公子”。
  帐内的拓跋珪早就在等着这一刻,疾步出账,低声道:“先生果然是个信人”。
  王霸心头滴血,面上强颜欢笑:“在下既已允诺,自然不会食言,信誉乃是我等商贾立身之本”。
  拓跋珪点点头,转而向身侧二人下令:“长孙肥、罗结,随我来”。
  罗结行事向来不问缘由,当即应诺;长孙肥心中却是炸开了锅“莫非公子将那些汉人集中在北边的大帐,就是为了这一刻的秘密”。
  不单单如此,为了今晚交易的隐秘,拓跋珪特意赏赐众侍从绢布等物,这才将他们全部打发了出去。
  如今,他的身边只留下了长孙肥与罗结这两名绝对心腹。
  未几,四人行至商队尾车前,一个半大小子突然从车底钻出,惊得拓跋珪拔剑而出。
  “你是何人?”拓跋珪剑指前方。
  对面少年却是丝毫不惧拓跋珪手中的利剑,梗着脖子一言不发,借着剑光,拓跋珪才看清他的相貌:但见其年愈十二三岁,剑眉星目,目光清澈明亮;又见其皮肤粗糙,嘴唇干裂,一时间竟不能辨别其是胡是汉。
  “公子勿虑,此子乃吾义子”。
  见拓跋珪眼神流转,王霸拦在少年身前,急切出言“虽名为义子,实与父子无异”。
  拓跋珪插剑回鞘,瞪视王霸一眼:“何不早言?”
  王霸也不知道自己的义子是如何从看管严密的大帐溜出,他自知理亏,便干笑一声:“在下愿为公子献上一杆长戟”。
  此时拓跋珪手中正缺一杆长兵,听闻此言欣喜异常,同时他也知道不能吃相太难看,便假意客气道:“先生赠甲在前,今又赠兵,珪愧不敢当”。
  王霸行商多年,真客气与假客气一眼便知,二人演起三赠三辞的戏码。
  最后,拓跋珪实在推辞不了王霸的盛情,勉为其难地收下了那杆心心念念的长戟。
  几人解开车上纵横交错的绳结,扯下遮挡风雨的幕布,拓跋珪率先登上车辕,目光一扫,入目尽是兵甲武器,刀枪剑戟一应俱全,像是进入了一间移动的武库。
  一瞬间,拓跋珪甚至起了杀人越货的心思,想了想又放弃了这条愚蠢的想法。
  与杀人越货相比,细水长流,发展“晋商”更具有建设性;况且拓跋珪也没有吃下这一车货物的实力。
  夜色过于昏暗,拓跋珪看不清车上盔甲的样式,随意取下十领盔甲,一支长戟,递接给车下的长孙肥二人。
  王霸本以为拓跋珪见到满车的兵甲会狮子大开口,此刻见他只拿走二人约定的部分,心中不禁暗松口气。
  旋即,他又警惕起来,拓跋珪面对诱惑丝毫不为所动,恰恰道明了他更远大的志向。
  几人返回途中,长孙肥手摸怀中抱着的铠甲,发问“公子,这铠甲……”
  “长戟铠甲,事关重大,莫要张扬”拓跋珪没有解释这当中的详情,反而说起了利害。
  铠甲武器自然不是用来烧火添饭,话说到这个份上,长孙肥哪还能不明白,便恭恭敬敬回答道“是”。
  返回大帐,燃起四盏油灯,借着这微弱的光亮,拓跋珪才看清眼前铠甲的样式,这个时代军中配备最广泛的制式铁甲,两当铠。
  其甲长至膝盖上部,腰部以上是胸背甲,由前胸和后背两组甲片组成,两片大甲皆由数百片小甲编缀而成,前胸和后背两组甲片并不相连,一般在背甲上缘有两根皮带,经胸甲上的带扣系束后披挂在肩上。
  看着眼前的两当铠,拓跋珪不由想到号称“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明光铠;二者虽然在防护效果上差别不大,气势上却实差了十万八千里。
  “长孙肥、罗结戍守大帐,我与先生有事相谈”。
  “是”。
  长孙肥二人受命退下。
  拓跋珪连翻几领铠甲,见这几件铠甲都是血迹斑斑,凝目注视王霸:“这几领铠甲怎得血迹斑斑?”
  “公子以为这铠甲是来自何处?”
  拓跋珪摇摇头,表示不知。
  王霸便说起其中的缘由:“这都是昔年燕军士卒身穿的铠甲,不知经历了多少主人;如今天下一统,内无征战,许多居于中原的鲜卑人都将多余的铠甲换成了粮食”。
  拓跋珪猛然捕捉到王霸话语中另一个重点:“中原有多少鲜卑人?”
  “燕国全盛时士卒四五十万,十之八九都是鲜卑人,如今鲜卑虽大不如前,三十万户却也是有的”。
  这一刻,拓跋珪像是拨开了历史中的重重迷雾,他知道苻坚败得一点不冤,就算前秦淝水之战胜利,也还是难以逃过分崩离析的命运。
  氐族是居住在山区的农耕民族,人口不过八九十万,战力又远不如其他民族,北方统一全是凭借王猛在世时打下的深厚根基;在拓跋珪看来,今后数年若是苻坚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前秦就会进入灭亡倒计时。
  恰恰相反,苻坚从没有把民族问题放在心上,当年灭燕后,符融曾想利用天象鼓动苻坚杀掉前燕皇族,写信谏言苻坚“慕容氏非慕德义归化,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
  苻坚读信后不以为意,批评符融“德未充而怀是非,立善未称而名过其实”,认为符融道德修养不足,胸怀是非之心;行为不够完美,名不副实。
  之后回信劝诫符融“君子处高,戒惧倾败,可不务乎!”
  信的最后阐述了苻坚的理想“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汝其息之,勿怀耿介”。
  现在,天下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数千万黎民百姓还没有过上安宁的好日子,对百姓应该加以体恤,与少数民族应该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人成为一家,与百姓同甘共苦,改善黎庶生活才是你应该做的,不要再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信的结尾是苻坚的结论“夫天道助顺,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
  上天会帮助顺应时势的人,君臣同力修德,就会免去灾祸;每个身处高位的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就不用怕外来的祸患!
  可以说,苻坚在思想上深得孟夫子真传。
  仁人无敌于天下!理没错,但是把义理用在不合时宜的人身上就会酿成大错。
  平凉之战,苻坚斩杀残害少民的将领,于是“氐、羌大悦,降附八万三千余落”,凉州乃平。
  苻坚封燕王慕容暐为新兴侯,署职尚书,慕容氏皇族皆得恩荣;又封凉王张天锡为归义侯,职尚书;若不是苻坚仁义,二人只怕早就成了冢中枯骨。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武帝开疆以来,凡帝王,仁心可比苻坚者少之又少。
  可以说苻坚就是孟夫子理想中的君王,然而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末路。
  史书中的民族融合,又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苻坚的怀柔思想只能缓和矛盾,并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苻坚以汉制治国,却又没有旗帜鲜明地组建汉军,来瓦解鲜卑、匈奴、羌族武备,故而淝水一败,遍地烽火。
  拓跋珪叹口气,收回飘远的思绪,指着王霸身边的少年道“将这些铠甲放入榻下”。
  那少年目光瞥向王霸,见王霸点点头,上前径直抱起五领铠甲,放入榻下,这一幕令拓跋珪暗自咋舌:“你这义子武力颇为不凡啊!”
  那可是铁甲,按照一领二十斤算,五领便是百斤,一个十二三岁少年表现出这样的气力自然足以令拓跋珪惊叹。
  “我这义子名叫全旭,出身京兆全氏庶支,自幼父母双亡,流落长安,我见其生得不凡,便收为了义子,此子不单武艺非凡,文才也算尚可,只不过这孩子自幼流离,不善言辞”。
  “吾闻周勃不善言辞,功安汉室;吴汉不善言辞,云台见名;邓艾不善言辞,攻灭蜀国;吾观令郎,与此三子同”拓跋珪丝毫不以全旭落魄而鄙视,反而称赞起来。
  全旭听到拓跋珪将自己与三位名臣相提并论,怀中抱着的铠甲突然掉落,泪流不止。
  从来没有人欣赏过他,从来没有人正视他,他就像是一株无人观赏的格桑花,就连他的义父王霸,也只是试图将他培养成王氏的家将。
  王霸见到这一幕,心知这个义子是留不住了,缓缓开口:“既然公子如此看重此子,便让他留在公子身边侍奉吧”。
  “全旭,你愿不愿意跟从我”,拓跋珪大声质问。
  “我……愿……意,愿……意”,许是全旭太久没有说话,这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才嘶喊出这五个字。
  他的眼神,写满了“忠诚”两个大字。
  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美好的人,会把给予他美好的那个人当做全世界。
  “先生去歇息吧”,拓跋珪得到一名绝对忠诚的战士,再没有与王霸闲聊的兴趣。
  王霸施礼退下,拓跋珪与全旭抵足而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