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新明1644 / 第四章 重新启航

第四章 重新启航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你们五个用最快的时间将这只部队整编好!否则立斩不赦!”
  处于虚弱状态的周凤梧强撑着身体向在场的五名哨总下达命令。
  “是!”四名老牌哨总与一名新任哨总在接到周凤梧的命令之后迅速行动。
  下达命令后的周凤梧对搀扶着的朱慈烺露出了勉强的笑容断断续续的说道,“大王,您已经一天没有休息了,还是休息一下比较好!”
  “可是……”朱慈烺踌躇了片刻之后指着正在整编闯军对周凤梧问道,“我们在这里整编真的好吗?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军队很有可能会杀过来。”
  朱慈烺知道被闯军打残后,只剩下两万军队(其中一万还是多尔衮补充的新兵)的吴三桂一定不敢再度进攻,但是他同样也很难保证吴三桂会不会命令他的斥候部队先行前往永州部队。斥候部队与整编部队相遇的话,又将会是一场决斗。
  这只经历了两场战争的疲惫之师能否敌得过吴三桂的斥候部队还是一个问题。
  目前最要紧的是前往永州与李自成汇合才行。
  “大王,为什么这么着急想要朝着永州府前进!”周凤梧抿着嘴用饶有深意的眼神询问朱慈烺道。
  “当然是……跟随永昌陛下一起……”朱慈烺脱口而出道。
  “那……大王是如何得知陛下在永州府的?”周凤梧追问朱慈烺道。
  “这个……这个……”朱慈烺瞬间词穷了,他总不能告诉周凤梧,他是通过一本叫做《大顺史稿》的书得到消息。
  周凤梧饶有深意的看了朱慈烺一眼,他并不是一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只要朱慈烺没有当着他的面背叛大顺朝的就行了。
  至于说宋王的心中有没有背叛大顺的念头,这就不是周凤梧所能预测的情况了。
  再者说山海关之战失败后,大顺的路在何方,周凤梧也不得而知,有些时候也需要给自己留下一些足以周旋的后路来。
  “陛下在山海关的时候跟我说过,如果这场战争不幸落败的话,就快马加鞭的前往永平府!”急中生智的朱慈烺找了一个蹩脚的理由搪塞周凤梧,他笃定周凤梧一定不会为了这个蹩脚的理由去寻找李自成核实。
  “这样啊!看来陛下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周凤梧顺水推舟的点头,而后背靠路旁的树荫下席地而坐闭目养神。
  朱慈烺坐在距离周凤梧大约5米的骡车上观摩闯军的整编情况。
  在5名哨总的指挥下,500多人的部队在两炷香(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很快成为了5个小队,每个哨队人数大约在80到100多人不等。
  整编后的部队相较于刚刚凌乱无序的部队,更加增加了一股煞气。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只部队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冷兵器部队。
  这只部队面对一盘散沙的明军只需要一个突袭就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如果面对冷热兵器转型期的八旗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历史留给闯军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如果说能够有一年……不,哪怕是半年整合期的话……。
  念及于此,朱慈烺的心中不免多出来几分悲凉。
  闯军赢了,自己十有八九不会死!满清要是赢了,自己铁定要被死。
  轻一点直接被一壶御赐毒酒整死,死之前还要对那个一脸麻子长着恶心鞭子的鞑子皇帝三叩九拜大呼“谢主隆恩”!
  再差倒霉一点的话,就恐怕要和未来的朱三太子一样被拉出来斩首示众,更有可能被以“假太子”的罪名直接凌迟处死。
  眼下局势崩坏,多尔衮进入北京已经是铁板钉钉子的事情。
  擅长大进攻战术的闯军根本不可能在华北与华中平原与多尔衮的八旗血拼,士绅阶级又是一群谁赢跟谁的家伙,“进京赶考”失败的闯军必然会被他们像落水狗一样围攻,华北必然要失守。
  下一步就是闯顺军队在山西之间的较量,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朱慈烺的命运与闯军已经捆绑在一起,他必须要帮助闯军挽回一部分河北的损失。
  朱慈烺垂下的双手不由得微微的攥成一个拳头,神色中同样也透露出一股坚毅。
  “咳……咳,大王!大王!”
  周凤梧的呼唤将朱慈烺从沉思中唤醒,此时的周凤梧早已被两名身穿甲胄的士兵架在了一个简易制作的木制担架上。
  “嗯?将军,你这是……”朱慈烺指着周凤梧的担架疑惑询问道。
  “现在已经有了担架,就不必劳烦大王了!”周凤梧面带微笑对朱慈烺答道。
  老实说,周凤梧真的不敢再坐朱慈烺的骡车,从山海关到抚宁府的80多里距离,躺在后座的周凤梧就感觉他的五脏六腑都像是被一个大锤狠狠的撞击了好几次。
  如果不是他的体质过硬,现在早已经挂掉了。
  现如今,有了担架的情况下,周凤梧当然不愿意做要人命的骡车。
  “那周将军请便吧!”朱慈烺语气带着一丝失落,他本来还想同眼前这位前明将军拉拉关系,现在看来自己好像是瞎子抛媚眼——白忙活。
  而周凤梧并没有注意到朱慈烺语调的变化。
  周凤梧由骡车转移到担架后,骡车后的车架也就变成了无用的装饰品,在朱慈烺的命令下,几名甲胄士兵合力将车架从骡子的身上卸下。
  “饱经摧残”的骡子总算迎来了“新生”,拽住缰绳的朱慈烺翻身上骡行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两名士兵抬在担架上的周凤梧紧随其后,500名明军士兵依旧分为左右两个纵队紧随其后。
  为了防止身后有追兵,同样也为了收拢残余的溃兵,周凤梧挑选了几名体力与奔跑速度较好的士兵前往身后的抚宁卫勘测情况。
  一旦有八旗亦或是吴三桂的消息,立刻前来通报。
  “如果我的手中有一只斥候部队的话,就好了!”
  布置好行军任务的周凤梧只能跟随部队继续前进,剩下的就听天由命了。
热门推荐